灯下看书 发表于 2013-5-22 19:36:19

记忆碎片 - 书评

  一个垂死的男人带着一把枪,拖着伤残不堪的身体,深夜来到一间林中破屋,试图撬开屋子主人的口,找到自己空白记忆的真相。
  然而,从他那破碎的记忆残骸里打捞上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的事实:在一个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4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mein欧 发表于 2013-8-6 17:32:44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情况很幸运,我至今为止还没有遭受过像马尔克卢卡斯在你手上的这本小说中所遭受的严重创伤经历。所以我对那些在绝望中希望得到一种人为的失忆的人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在我写的<<心灵碎片>>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认识到,我不愿意交出我的任何一个记忆。我认为,人就是他记忆的总和。如果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有意义的话,那么这意义也许就是,在我们的人生旅行中,我们收集了那么多各式各样的记忆"
      这算是作者的感触吧,也完全道出了我的想法。我的人生走到现在似乎一直都挺一帆风顺的,没有大波大浪,但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谁没有伤心难过的事,哪个女生没有撕心裂肺的哭过,可是没有哪一件是我想完全忘记的。人就是他记忆的总和,我正在这场旅行中,收集各式各样的记忆。

跳芭蕾 发表于 2013-9-9 00:36:53

      暑假之前偶然读到这本书,一旦投入变欲罢不能,我曾经也为主人公担心怀疑过,也曾经在深夜吓得不敢睡觉,也曾经和同学讨论过,也曾经把书中的启示带入生活中。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很棒的推理小说、心理小说,想写点东西,但不知道怎么表达。
  1.你知道,一般靠什么来区分人和动物吗?
     靠意识,我们会思考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什么时候死,死后会发生什么,而一只动物根本不会花力气去想他是不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P6)
     看到这儿忽然想起蔡健雅的一句歌词:有多久时间忘了去拥抱身边爱的朋友,怀疑幸福的存在那瞬间其实早就拥有。
     主人公马尔克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千方百计弄伤自己,使自己感到痛,其实只要自己有感觉,无论什么感觉,自己便是存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境是多么常见呀,病床上会有人疯狂的把刀子刺向自己的双腿,以此来证明他们还属于自己;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会狠狠的掐自己一下,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呀?
  2.对任何事情的感悟,倘若不是发自内心的体验,都是没有价值的。
  (P8)但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个领路人,不是吗?
  3.HSP:超敏感人群。通俗的说法是,过度敏感,接近病态的人,这样的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感知标准比标准参照人群要强烈得多。他们的感受、触觉、视觉、味觉和嗅觉强度都比一般人高。HSP常常会抑郁,发疯,多会选择自杀。(P31)
  文章通过本尼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这种病的情况。他们非常敏感,以至于没有自己的生活,而被迫过着别人的生活,感受他人的痛苦、他人的悲伤、他人的绝望。这就意味着,对于这种人,不用伤害他自己也可以让他痛不欲生。
  4.你把自己隐藏在了你的幽默背后,这是有创造力和高智商的人的典型做法。
  我关心的并不是你讲述了什么,而是你怎么讲述的。(P39)
  这些道理、也可以说是常识技巧在心理咨询,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是可以套用的。你经常会看到有些人笑着在讲一件悲伤的,这明显不是合理的表达方式,要不就是在刻意掩饰自己、要不就是神经病;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会有迥然相异的讲述方式。
  5.重大创伤后的四个阶段:拒绝承认现实;突然爆发的情绪;寻找,找到,分开;重新面对自我和世界。(P41)
  6.在手机不再仅仅是用来交流,而是成了一个管理所有社会生活的电脑时,要把一个人与外界的联系都切断,再没有什么方法比偷走他的手机卡更简单了。(P68)
  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有深切体会了,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络了。要感叹科技的进步呢,还是为自己悲哀?
  7.能让一个人获得最强力量,同时也是最敏感的软肋的是—他的家人。
  无论长多大、无论身处何处,家庭是我们毫无疑问温暖的港湾和永远的归属。
  8.如果做的事是错的,再怎么也不可能变成正确的。(P225)
  那目的还会让手段神圣吗?
  9.真相常常与我们所相信的情形正好相反。(P226)
  想起家庭排列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如果在家庭或交往中如果有人犯了错误,我们常常需要把目光转向相反的方向。
  10.故事是这样的:马尔克和桑德拉好不容易怀上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却发现孩子的肝脏存在问题,活不了多长时间,这是马尔克的家族遗传病,于是桑德拉和父亲决定让马尔克的弟弟进行器官移植,这样可以救活孩子和马尔克两个人。但是马尔克不同意,他们从岳父家到车上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恰巧车祸出现了,马尔克昏迷,一个铺天盖地的阴谋即将展开。岳父骗马尔克说桑德拉和孩子已经在车祸中丧生(却一直没有办葬礼),然后利用一个又一个的冲击事件、以及持续的心理药物来阻止马尔克恢复记忆。他先莫名其妙的报名了一项关于学会遗忘的实验,然后去进行了一系列的身体检查和心理测验,出来后他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能用了,信用卡被注销、桑德拉在家中好好的并没有死、办公室主任竟然不认识他,似乎有另一个人在顶替他的生活。等他回到诊所,却发现那里什么也没有。他无法不质疑自己,去警察局报案,但家里的钥匙竟然又可以用了,里面没有一点变化,桑德拉没有来过,岳父失踪了。。。如此一环套一环,只要再过几个小时,只要让这种状态持续到手术开始,只要马尔克最后到医院,一切就大功告成了。但是,一件事情如果做错了,再怎样也不会变成正确的,各种预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本尼护士的出现不是事先安排的;艾玛出现,开始颠覆马尔克的信念;马尔克去买药,竟然买不到岳父开给自己的药;带着艾玛去找本尼,于是又到了郊外心理医生那里,发现自己脖子上根本没有任何伤口,岳父为什么要给自己吃药;艾玛被抓了回去,马尔克见到了真正的布莱普特洛伊医生,一切越来越乱,越来越清晰。
  你有没有听过一个故事,却希望自己永远不会知道结局?
  因为人总是不愿死去,拼命的否认、质疑,然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和那些重要人士一一谈话告别。一旦故事结束,也就死了。
  11.艾玛到底是有没有参加过那个记忆实验,还是真的有臆想症?因为从布莱普特洛伊医生到多年后的医生都在说艾玛患有严重的臆想症。但从故事的进展和最后艾玛的泪水来看,艾玛真的参加过那个实验,但是实验并没有成功,反而把艾玛搞的人不人鬼不鬼,再也没有人相信她,即使是她的母亲,她的医生。知道真相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所以当她看到那幅画,听到那些话,第一滴无助的眼泪终于留了出来。
  12.目的使手段神圣,这是马尔克的人生格言,他利用这一原则办成了好多事情,乐此不彼:“要知道,电影要在音乐响起的时候才算真正到了结局”,马尔克没有把歌唱完,这阻止了尤利娅的死,看,有时候要达到目的,真的需要耍点手段才行;马尔克在报警时宣称本尼在自杀之前还想把他杀了,这样本尼就成了有公众危害嫌疑的人,于是本尼就被严格监管控制起来,从此他就不会继续伤害自己,不会再危害别人,看,目的使手段神圣;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生命也不能用一命抵一命来衡量,所以马尔克没有同意牺牲弟弟来拯救自己和孩子。因此,目的让手段神圣吗?或许是,但目的从来没有让死亡神圣过。
  13.学会遗忘。你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心理创伤,想要把它从你的记忆中抹去?
  我们的问题不是我们学会记住的太少。正相反,我们的问题是如何遗忘。
  在心理分析方面,直到现在为止都是在处理被压抑的记忆。在我们的研究中却要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进军。
  帮助人遗忘。(P24)
  文章直到最后也没有说明这种跨世纪的实验是不是真的在进行,以及它是如何进行的?平心而论,如果有治疗失恋的药,你愿不愿意吃下它?想不想在特别难堪或者—更糟的是—特别悲痛的经历之后打一剂失忆针?
  插一句,这里想到黑镜第三集中人类在记忆研究上的巨大进步和突破,有利有弊。
  现在的科学已经创造出了能都清除人类短时记忆的药物,但在长时记忆上的研究仍在继续?
  在文章的后记中作者曾说,写了这本书后,作者越来越认识到,他不愿意交出自己的任何一个记忆。人就是他记忆的综合,如果说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有意义的话,那么着意义也许就是,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收集了那么多各式各样的记忆。
  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家专属的记忆,或欢乐或悲伤,它是属于我的,尽管有时候我是多么想把他们清除,但我知道一旦没有了他们,我也不再是我,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份成长,不是吗?
  

麦冬 发表于 2013-9-19 14:26:14

  一个并不高明的故事。主题先行,一切的主旨只有一句话:“目的使手段神圣,但是如果做的事是错的,再怎么也不可能变成正确的,就像死亡。”  故事很简单:岳父与妻子合谋,让暂时失去记忆的丈夫持续失忆,让丈夫的弟弟选择自杀自愿将自己健康的肝捐献出来给罹患家族遗传疾病的哥哥和即将出生的侄子。整本书都是在一种相当混乱又相当暴躁的情绪中行进。所谓幻想,不过是岳父与妻子共同设的一个又一个局,所谓现实,不过是一个神圣的目的支撑起来的空中楼阁。  目的与手段哪个更重要?哪个更神圣?或许,当涉及死亡与生命时,是难以决断的。  读书感觉不是很好,看到结尾,固然理解了作者在开头和结尾设的巧妙的局,还是有种受欺骗的被愚弄感。

小子其 发表于 2013-9-19 16:03:05

  《记忆碎片》是一口气读完的。
  
  她值得人茶饭不进,一口气地读完。
  
  不夸张地说,我读懂了《记忆碎片》。不仅读懂了其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发展和逻辑顺序,还有她背后蕴藏着的哲学思辨。
  
  塞巴斯蒂安菲茨克提出的问题是:目的能是手段明确么?马尔克在找寻迷失的自己的过程中,从对这一理念的坚定支持,走向了通过行动证明的其对立面。作者的结论反复的出现,那就是:如果做的事是错的,再怎么也不可能变成正确的。
  
  这个观点让我对作者其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的观点正义感强烈得显出些朴素。要注意的是,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凡是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是非与否在传统的持中庸之道的中国人眼里,不象在德国人眼里那么显而易见。
  
  凡事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么?
  
  目的神圣的话,可以不计手段么?
  
  少数人的牺牲如果能获益大众的话,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顺其发展么?
  
  一部悬疑小说能让人在阅读快感消退之后还留下这些思考,不论作者态度如何,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佳作。但佳作归佳作,读者如果没有独立的见解,应该称不上是好读者。
  
  最后提一句,小说在最后对于马尔克所有回忆之所以能成立的支撑点和一部电影:《生死停留》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懂那部片子会对本书的理解大有裨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忆碎片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