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看客 发表于 2013-5-20 22:08:10

灾难物理学奇事 - 书评

  《灾难物理学奇事》主要讲述了:智商高达175的天才少女蓝蓝从小丧母,爱读书、爱电影。多年来,她因为政治学教授父亲在美国各地教书而不断转学。高三那年,蓝蓝转学来到圣高威中学,结识了电影课老师汉娜。汉娜迷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0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米琪雅 发表于 2013-7-22 16:57:49

  自己检查了一遍觉得自己没有关键情节剧透或者说……剧透的部分不算关键情节。
  
  
  嗯,看自己这个评论的标题,我有一种我应该打一星的错觉。
  但是事实上我很爱这本书,一口气看完了整本,完全地赞同封面那句话——“让人想起自己逝去的叛逆少女时代。”
  先来说说广泛的批评意见吧,冗长,无聊,不相干的内容充斥了几乎每一句话,卖弄,炫技一样的写作手法,让人眼花缭乱。
  但是,但是,在喜爱这本书的人眼中,这些其实是优点。
  所以无法反驳,也不想反驳。
  我是个很随大流的人,有时候会因为意见和别人相差太大而怀疑自己的品味,比如名声远扬的荒野侦探我拼死拼活读到200多页还是弃了,这在我读书经历中是很少见的,毕竟连堂吉诃德这种长的让人想死的书我都一丝不苟的读完了,但是那本实在读不来。
  反过来,一开始做了点功课发现大家都觉得写的很差的这本,我很喜欢。
  想来和追求的阅读感受,电波吻合度,以及代入感有关系吧。
  被人批评的那些恣肆的词句在我读来行云流水,信息爆炸一样的充斥在纸页上却不显得多余,就像蓝蓝那个苛刻帅气而才华横溢的父亲一样吸引人,无论是书的哪一部分,她都维持着天才少女心高气傲的小小的幽默感和执着,还有固守脆弱的自尊,像是无辜地没有意识到自己懂得了很多东西一样把瞬间想到的全部都掏了出来。
  我很爱她的文字运用,也很爱这个故事。
  最重要的是,她塑造的蓝蓝像一颗子弹一样打中了我。
  作为平庸的不能再平庸的忙着准备毕业的人类,生活中的固定流程就是吃饭学习睡觉,其余的一切只是塞在这三项之间的琐事,几乎可以不值一提,我对自己的平凡已经充分地意识到了,所以被人提到的时候也只是笑笑。
  在雄心没有燃尽的小时候,是多么渴望自己特立独行。美艳惊人也好,气质出众也好,学习超强也好,最好这些之外再有一些让人难以察觉的痕迹,比如身体不好,比如有一段悲伤的家庭往事,如此。当然会妄想这些和太安逸的小孩子不了解民间疾苦有关,但是又反过来,“想要让自己变的不同”这种想法一直在心底盘旋。
  蓝蓝简直是个天才,拥有不可思议的学习能力,英俊神秘四处留情博学多识的父亲,常年在不同的地方搬来搬去而没有稳定的人际关系,早逝的母亲等等等等,这些经历给她一个羞怯的不容易为人察觉其热情的外壳。
  汉娜把这一层给剥掉了,然后强迫她和他们——贵族一样特立独行的孩子们——进行交流。
  蓝蓝就是我所能妄想到的那个女孩,因为被人忽视而突然哭了出来,被人羞辱之后几乎无法反应,丧心病狂地推测出惊人的真相,然后义无反顾地从窗口跳出去。
  所以我爱她。
  所以读到最后结尾的时候,我跟她一样几乎心碎了。
  不对,或者她上台做毕业演讲的时候,她已经,起码表面已经痊愈了,但是我心碎了。
  我不能理解那种突如其来的背叛和抛弃,这算什么呢,在她最信任你的时刻,最需要你的时刻,你就这样离开了,有条不紊,毫无漏洞地抛下了残忍难堪的巨大伤口,既不解释也不做后续的安排,只是理所当然的觉得这个智商一百七十多的少女可以充分发挥多年旅程的经验来安排好后续的人生,倏然从看起来整个过程都没有参与过的谜团里退场。
  真是不能原谅。
  然而事情已经发生了,就无法掉头重返。
  所以想用多长时间答题,就用多长时间答题吧。
  
  Ps:没有做过翻译工作也不是很清楚细节部分到底如何,仅从个人阅读感受来说非常痛快淋漓,所以我觉得翻译的很好。
  

左了个 发表于 2013-8-21 07:22:55

  不知道是我的阅读能力与品位问题,还是本书翻译问题(英文原版貌似本身就写得够叫人抓狂,这翻译再这么一整,噩梦!),这本书对我而言真的是灾难。
  
  不用扎实的叙事手法,而是每3,4行就满天星空的引经据典,
  
  从科普《常见昆虫》的桥段,一会又跑到纳鲁达的《二十四首情诗和一首绝望诗》;
  
  一会是垮掉派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一会又跑到戈奇的《英雄肖像》等等等等,
  
  然后刻意生硬的把书中摘引的内容安插在小说故事当中(起码就目前翻译给我的个人感觉就是这样)。
  
  思维不断的停顿,叫人连基本故事脉络都屡不清,直到抓狂。
  
  看到这时,才发觉基础课程一般的目录是多么灾难的一个引子啊!
  
  
  这不像在写书,通篇简直像在说:姐姐我才活了这么大,人文+科普各种学科就已经读破万卷了,真特么牛逼!
  
  
  所以多数人怕是每页都还没读懂太多东西,就直接看下一页去了,导致看来看去除了用大部分时间读了一片的括号注释,故事讲了啥没几个人知道。
  
  封面上还说被《纽约时报》评为了年度好书,还有奥特丽尼芬格穷酸的好评,我只好捂脸了...
  
  
  至于书的内容,或许您这智商高达175的女主人公就是给智商同样这么高的人群读的,鄙人不才,能力有限,内容根本无从谈起。
  
  
  PS:据说卓越的价格已经跌到了9块9,自找!
  
  
  .

飛光飛 发表于 2013-9-9 13:00:13

  读到第三部分的时候,我心中给这本书是四星,因为它独有的灵气和很多美国文化的、学术气质的典故和幽默,在我心中引起的赞许的会心一笑的回应可能是比较私人的,不足够在所有读者心中激起激动和热情(而且我也并没有激动起来)。但是到最后部分,事件突然急转直下揭露了真相,这时候,我激动了,所以我把它作为我个人的五星。
  这本书必须要读完译本后去读一读原著。那么多奇奇怪怪的引注和参考书,足够激起人的好奇心;很多几乎很难懂她在描述什么的比喻,没有文化环境的积淀着实难以理解。我在阅读过程一直在做摘录以便去查她指的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查尔斯像“晚安之月”。语言上的小幽默也一定要用原文看一下。有人可能会被那无穷无尽的citations给烦到,但是有西式教育背景、读人文专业、写过英语论文的人一定会会心一笑的哈哈。我的大胡子美国人写作老师说过,只要超过连续两个词以上尤其是具有特殊意义指向时,即使是词组,you must cite it。更别忘了蓝蓝写的是一篇教学大纲!参考书目和严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抱怨啰啰嗦嗦的人,可以合上书休息去了。
  最令我激赏的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和描述所体现的灵气。有大段大段的内容我都想摘抄(一会儿就去做),它们再现了我生命中曾经有过的又无法以自己的能力形容的感受和体验。
  故事的情节,可能到最后,会有人觉得有点坑爹= =|||。我个人还挺向往蓝蓝父亲对蓝蓝的教育方式的。对于人物和情节,我只想说,性格如此强烈的人,不发生点什么出人意料的事情,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吧。
  偶像总会倒塌。我感觉跟奥尔特和曾经读过的很多不记得了的故事差不多,西方人特别注重青少年跟成年人之间的差异,把青少年期作为非常特别的心理状态着重研究,并且总是以对成年人想象的破灭、当然还有个体心理的成熟作为心理上的主线。
  虽然这本书,很厚……但是坚持下去,会值得的。途中也有很多闪光的片段。可能因为我前后阅读拖的时间比较长,看到后面会经常想回去翻伏笔,心理上大概也接近蓝蓝了(笑)。是否选择相信,相信多少,见仁见智了。
  最后一点阅读提示:别忘了,这是本悬疑。记得做个侦探,而不是单纯青春小说的读者。这是蓝蓝的事后回忆,所以每个看似无关不靠谱的细节,都是蓝蓝认为有必要陈述的蛛丝马迹。

Qiqi 发表于 2013-9-9 22:20:09

  完全同意某同志说的后1/3是精华,只有那部分我才终于打起了精神。
  部分同意某同志说的目录是精华,大部分书我都只闻其名,从没读过,囧。
  不同意某同志说的模仿者一说,该作者想模仿的估计也是意识流那一派的。
  
  智商高的人大概能把事情记得更清楚,内心感受写得更确切,于是乎,就絮叨出了这一厚本。不忍再对翻译指指点点,包小姐实在是太辛苦了。虽说是智商175的人写的书,絮叨成这样实在是太残忍了……

SaintC 发表于 2013-9-19 17:15:54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如同它的情节一般曲折。
  
  首先是老婆大人从图书馆的书架上始终被我无视的角落里抽出了这本书递到我面前 —— “看名字像是你会喜欢的书。”看名字的确如此。虽然封面上那句“让我想起我逝去的叛逆少女时代”让我疑虑丛生,我还是把它带回了家。
  
  接着,开始的多少页呢,姑且说是小半本吧,如同书名,这简直是一场灾难。不想敷述,只说看了三天还没翻完一百页。心里纠结着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与物理学有毛关系?
  
  然而,在完全不经意间,它竟然精彩起来,以至于我在凌晨四点读完后睡意全无,对它的好感不吐不快。似乎已经许久许久没有从小说或者电影上获得这样的快感了—— 被愚弄的快感。我并不愿承认作者的局布的有多么精致,完全让我看不出头绪。我更倾向用自己不知不觉间被情节带着狂奔,忘记留意周遭的线索来自我解嘲。
  
  最后表达一下对译者的敬佩。翻这么一本书绝对是让人吐血三升的活儿,能翻到读来基本没感觉到是译作则更为不易。但是,鉴于书中出现了比较囧的”牛屎“一词,我想有机会的话还是找本原版来读读看吧。

LeoNa 发表于 2013-9-19 18:55:06

  其实具体位置我记不太清了,以为这书算冷门的,没想到看的人比想像中多。
  1。大致在前五章吧,女主角提到一个“‘疯狂马匹’塑像”,我想翻译大概真的以为那是匹马,其实“crazy horse"是美国印地安人运动中一个著名酋长的名字”疯马“。他1877年被白人所俘后企图越狱而死,算个自由+人权斗士吧。
  2。第二个很简单,翻译把宫本武藏的剑术作《五轮书》翻成《五戒指之书》,虽然在英文中都是"ring"但这不太应该
  
  不过我感觉这书不错,是越看越有味道的那型。

Royal. 发表于 2013-9-27 01:27:58

  很好的一本解密小说,只是翻译太垃圾了:不符合中国人的语法,前后人名不一致,很多生硬的“金山词霸”式翻译……全靠自己悟性了
  前面两章一定要坚持住,如果看不下去的话就会觉得这本书很无聊
  最后一章进入高潮和解密阶段,重头戏就在这里啦,但是需要有前两章的情节作铺垫
  超级厚,530多页,本人因为反反复复地在前两章纠结(读不下去了,放了一段时间再读时发现以前读过的都不记得了,重头再来……),读了6个月才读完
  读这本书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因为里面涉及到超级多的国外名人和名著
  好书!有耐心、喜欢悬疑类且知识面广的读者值得一读!

wenjin 发表于 2013-10-15 12:10:01

      即便称不上经典,也算得上出色。
  
  开头似乎嗅到了《暮光之城》中浪漫青春的血性,中间又让人掉进《第三号嫌疑犯》中无懈可击的金蝉脱壳,到了末尾则潜入了《达芬奇密码》的“念天地之悠悠”的境界,不过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狡猾的,疯狂的,迷乱的,而不是宗教学意义上的,圣洁的,静谧的,宿命的。
  
     厚度直逼《牛津英汉词典》,足以彰显娇小作者那绝不娇小的野心。嫁接移植的材质似乎有撞色之忧,所幸安全地消解在作者特质的课程结构内,起码表面并无冲撞症状,算是拼贴模仿的一次了不起的成功。

贝小戎 发表于 2013-10-31 23:10:08

  中文版有534页,还是大开本,英文平装本有736页。
  关于翻译,吹毛求疵地叨叨一下:
  
  1 书中有个女生叫Jade,商务印书馆出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中还真把它翻译成“杰德”。但是,如果把女主人公Blue翻译成“蓝蓝”而不是译名手册中的“布卢”,又何妨把Jade翻译成小翠呢?
  
  2 P109 “完全是牛屎。”奈杰尔说。
  
  “不是牛屎。”查尔斯生气地说。
  
  P107,blind ass,瞎驴
  
   牛屎,原文中是bullshit,胡说
  
  3 P115 这么久了,她到现在还和查尔斯上床,这是人人尽知的。当然了——就好象火山里的筛子。
  
  “火山里的筛子”,原文是a screen in a tornado,火山是volcano
  
  P105 我还记得有几回,查尔斯为了完成AP欧洲史课程关于苏联解体的论文,正潜心研究第三帝国的时间线。
  
  I remember those occasions Charles was working on his Third Reich timeline or his research paper on the USSR collapse for AP European History.
  
  原文是研究第三帝国或苏联解体
  
  P103 她恨透了主编希拉里·里琦,此人会掏出一份《纽约客》,在每堂课向全班朗读杂志内容(有时还会对着“捕风捉影”栏目里的某些内容咯咯傻笑)。
  
  The Talk of the Town栏目,说它全都是捕风捉影有点过。
  
  P103 弥尔顿去年夏天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斯托克顿校区选了表演课《莎士比亚戏剧导论:身体的艺术——人文主义及自我改善的动作》。Milton had taken an acting class at the UNCS the previous summer,Introduction to Shakespeare:The Art of the Body——acts of humanitarianism and self-improvement.
  
  “人文主义及自我改善的动作”不是课程名称的一部分,是说上这门课是一种人文主义和自我改善的行为。
  
  P123 那个明亮而干燥的秋日如一辆刚洗好的车般熠熠生辉,我的绘画入门课教师莫茨先生请全班同学带好两号铅笔和速写本到室外去——“寻找你们的熔化之钟吧!”他命令道。
  
  Find your melting clocks!《熔化的钟》,达利的作品,也许需要加书名号和一个注释,才能理解这位教师的幽默。
  
  P184 她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直到那位伟大的政治和四只耗子之一把那具重如巨鲸的身体从水里扛了上来,那一刻,她才在甲板上坐了下来。
  
  She didn't do or say anything until the Great Communicator and one of the rats hauled the great whale of a body out of the water, at which point she sat down in the deck chair
  
   “伟大的沟通者”是里根的绰号,派对上有个扮作里根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灾难物理学奇事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