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问道 发表于 2013-5-19 11:45:54

大仲马俱乐部 - 书评

  专为藏书家找古籍珍本的掮客科尔索,为了调查一份大仲马手稿的真伪,一头栽进了神秘学和黑魔术的泥淖中。
      科尔索的同业拉邦弟,钻研大仲马的学者巴肯,买进《三个火枪手》手稿的主编泰耶菲和他美艳迷人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2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骚包的 发表于 2013-8-22 04:35:24

  完全是出自于对三剑客和大仲马的热爱,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欣喜若狂,虽然之前看过改编的电影《第九道门》,但对于其中无视大仲马的部分有些不满,就想看看原著。(看过后,其实发现电影中还是删了的好……)
  原著并没有想象中精彩,大仲马和黑魔法两条线索并没有明显的交织,还有一个奇怪的艾琳艾德勒,这条线也始终不明朗。我承认我不想研究其间的隐晦关联,我不求甚解,所以我只能说表面上关联甚少,至于暗藏什么玄机,就留给其他人去研究吧。
  我只关心我爱的大仲马的部分。那个时候是那么崇拜大仲马,正如书中提及的,在那个没有电视的时代,多少人是翘首以盼邮车上来的连载,盼望着读到三剑客或者是玛格皇后的故事进展。我就是其中之一。在我最可以读书的日子里,我是不看电视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是作为我主要的消遣方式,三剑客及其后续两部作品影响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若真的有大仲马俱乐部,若真的有手稿,不敢保证不会发生书中的剧情。
  我一直以为三剑客、二十年后、布拉热洛纳子爵是大仲马先生最好的三部曲。而基督山伯爵就是全世界全人类最好看的小说,就是好看,没有了。谁管他什么远大的意义,背景,谁管他篡改历史,谁管他是不是雇了写手,谁管他是不是私生活混乱。大仲马又不是雨果巴尔扎克,他只要让我们喜欢他的故事就可以了。
  这一点上来看,本书作者的价值观是和广大粉丝趋同的。其他的,就不做深究了。

苦茶 发表于 2013-9-8 21:56:50

  电影和小说都将科尔塞描述成为一个唯利是图者,尽管手法不同,但是目的是一样的,塑造一个被魔鬼引诱之人。但与电影不同,小说中对于科尔塞的描述要丰富的多,将其文学青年的特质表现的一览无余,而在电影中则无法进一步地描画。而这部电影-小说给了我一次审视eros的机会。对于这个主题,我早就有心想要进行论述,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这部小说中的一些情节,恰恰给我对于eros的论述带来了灵感。
  
  科尔塞作为搜书人,为了满足那些古书饕餮的需要,不断去寻找古籍珍本,而且在这一方面,显然他具有如福尔摩斯一般的天赋。与福尔摩斯的好兄弟华生一样,科尔塞也有他的基友同志拉邦弟——一个旧书商,同科尔塞一样的贪婪无耻,却又深深迷恋古典文学。他们的结识与梅尔维尔的《白鲸》有关,我们的搜书人熟悉《白鲸》中的几乎每一条捕鲸船,而他的好同志则对捕鲸人的生活向往不已,在酒吧里他们就这样聊了一宿,然后就成为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电影将小说中大仲马的手稿的相关情节尽数删去,只保留了《幽暗王国的九道门》主要线索。而这样的修改非但未给电影减色,反而使故事的框架更加清晰明了。因此,我们主要以电影的主要线索为主,而辅之以小说中的背景,将这个故事展现给大家。
  
  在交代完科尔塞的人份背景后,电影就正是进入了主线之中——探索三本《九道门》的真伪——小说将该书的收藏人选择为一个书商,而电影则简化情节使用了教授。不过,无论是书商还是教授,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相同的气质——一种遏制不住的追求的欲望。而选择书商则是凸显出世俗的物质欲求,而选择教授则是凸显出精神追求。但小说和电影对此的处理,都大体相同,追求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堕落。
  
  而科尔塞在接到任务后,则分别与该书的上一个持有人——一个美艳的寡妇,伪书制造者以及另外两本书的持有者,一一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发现,这三部书中的二十七幅插话,才是九道门谜题的关键。不过经他认真反复比较,发现这二十七幅图中只有十九幅图是由书的作者制作完成的,而剩下的八幅图案则是由简称lcf的人完成的。在调查过程中,书的另两位持有者接连发生的命案,让科尔塞感觉到魔鬼就在身边。他不断给教授打电话,不断询问他的下落。让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电影中,美艳寡妇在获得了《九道门》之后,所表演的邪教仪式以及教授进行的招魔仪式,则将这部电影引入了一个荒诞的结局。从某种角度上讲,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其实只有一个eros和魔鬼。而电影中的这个美丽、绿色眼镜的魔鬼,则是显得更像是打酱油的,除了帮助科尔塞躲避生命危险外,竟然就是像跟屁虫一样,跟着我们的主人公。当寡妇和教授的闹剧纷纷失败之后,科尔塞问魔鬼,为什么选中了他。魔鬼答道,她也不想引诱一个白痴,因为这一点用都没有。
  
  这个故事,恰好比《达芬奇的密码》要早一些,电影更是早了差不多五年多。不过,小说的主要构架和方式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层层揭开的谜题,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尾。而主人公则是同样的神通广大,无所不知。当然了,异教徒色彩也浓重的让人窒息。第九道门不论从故事,还是设置上,都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人们世俗化到见到魔鬼的主题不再扔掉就跑,而是跟活着的魔鬼讨价还价。而推动故事发展,或者说历史进步的,也许就是电影主题中指出的——在金钱力量的推动下,追求知识和智慧。而这一切无疑是呼唤出魔鬼的重要推动力。
  
  金钱与智慧在小说中化身为书商波哈和教授巴肯,而这两者在电影中成为了一个人教授巴肯既有钱又有知识的人。而这个人既是电影中谋杀案的凶手,又是召唤魔鬼最为执着的人。这不禁让我们想到,究竟是什么人才这么极力地鼓吹现代生活,既有财富,又有智慧,而在小说中隐晦地指出了,因为这些人抵挡不住魔鬼的诱惑,纷纷堕落成为现实中的恶魔。而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抵挡不住魔鬼的诱惑呢?推动故事和历史的主要力量,就这么暴露出来——eros,一种不可遏止的爱欲,爱财富,爱智慧,这种爱欲的冲动将不可避免地呼唤出世间的恶魔。
  
  这点上,在历史上也能寻找到根据,二十世纪是一个充满了魔鬼的历史,所有的魔鬼都在兜售着他们赖以成名的两样武器,其一叫做富强,其二叫做科学,在当下的经济学家看来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是再合理不过了,而科学家们也宣称人类追求知识的脚步不会因核武器的出现而停止。而我们已经看到了,人间魔鬼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人是用这两样武器,不断蛊惑人性,发动战争灾难的。究竟是什么迷惑了他们的心智,令他们堕入到魔道之中,我想这部小说-电影试图给我们找出答案。但现实显得更加灰暗了一些,因为我们都在打开第九道门的道路之中。
  

病入膏 发表于 2013-9-10 17:17:19

  这是一本好书,很好的推理小说。
  
  我看的时候除了觉得剧情吸引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奇奇怪怪的担心,那就是作者在书里把黑魔法写成真实的存在,我一路担心他能否及时收尾……结果结局出人意料,写得真是太好了。
  
  还有就是我把书借给朋友看了,朋友说自己没看过大仲马的书,所以看不懂这一本。我当时就觉得是他智商低才看不懂,跟大仲马无关,因为我看过大仲马的有关书籍,并没有发现任何与这个故事有关的一定要先看的地方。只是如果你看了大仲马的书你会更能理解书中的人物设定,如此而已。
  
  假如你没有听过周杰伦的歌,难道你就不明白它的FANS们的故事吗?

ceci 发表于 2013-9-13 02:38:06

  这就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结合了作者丰富的知识——大仲马的历史传闻、书籍的修缮、中世纪的恶魔学等等,通过书商科尔索一一解开谜底。
  
  故事有两条主线,分别是大仲马的手稿《安茹产的葡萄酒》和世上仅存的三本恶魔学著作《幽暗王国的九扇门》,而这两份东西恰巧都落到了我们的男主角科尔索身上,于是乎,自然就像所有的悬疑小说一样,他开始了亡命旅途。
  
  作者倒是个挺会说故事的人,从一开始就把我带入谜中,我就开始思索:究竟大仲马和案件有什么关联?究竟大仲马俱乐部是个怎样的存在团体?而后,《幽暗王国的九扇门》的出现,描写的神乎其神的17世纪威尼斯印刷厂老板为了它而被当作异端活活烧死,再加上那些诡异的版图,让我联想两者间的关系。随后貌似大仲马笔下人物的神秘男子,和谜一般用着《福尔摩斯》故事中名字的女孩的出现,令所有的事情又蒙上了一层神秘感。
  
  可惜啊,这是一本不应该看到结尾的书。之前和朋友聊天,聊起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听她说起电影中的结尾有点匪夷所思,那时我正好刚看了大概三分之一,等我都看完后,终于明白她的意思了。首先没想到的是,原来大仲马和《幽暗王国的九扇门》根本一点关系都没有,大仲马俱乐部也仅仅是个私密的小团体聚会,只不过里面有某两位男女太过于融入大仲马笔下的角色而干了些蠢事而已。其次,霸占《黑暗王国的九扇门》的主谋,其实看到中间就大概可以猜测到,有趣的是,这世上各人的追求还真是不同,有人求着上天堂,有人反而哭着喊着烧着自己要进地狱。最后,还蹦出了个“恋爱中的魔鬼”,更是让这个原本是悬疑的故事变成了天使与恶魔的言情小说。主要是这三方面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感觉就像为了隐藏最后那单薄的结尾而故意穿插,好像书中需要一位女主角和男主角谈场恋爱调节下气氛所以就横空出现似的。
  
  当《达芬奇密码》流行后,国内也引进了不少这类题材的书,其实在国外,这类探讨宗教文化冲突矛盾的书——不论是小说或是严肃的史籍论文,还真是不少。掰开了揉碎了,各种各样的传说逸闻,确实是写故事的好题材,故事情节与历史事件真假交错,才能够构成一本可读性强的小说。
  
  说到底人类对于知识的欲望,就像浮士德那样甚至愿意出卖灵魂,而人类旺盛的好奇心,更是令自己丧命的毒药。
  
  

kun77 发表于 2013-9-20 20:11:08

  故事本身我不想多说,单就翻译和编辑就有些问题。不知翻译是哪的人,似乎很喜欢自成一统,标新立异,会把法国加斯科涅地区译成伽司戈尼,达达尼央译成达太安,甚至连纳粹头子哈姆莱都能译成翰米勒。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我国已有译本,可以说是已约定俗成的译名也不一样,比如《毛格街凶杀案》译成《莫格尔街凶杀案》,《巴马修道院》译成《帕尔玛宫闱秘史》,这就使得我怀疑该书每一章前的引语出自我曾听说过的一些作品而不是现在完全陌生不知所以的书名。
      还有一些错误我宁愿把它归为校对的疏漏,比如塞纳河变成了赛纳河。书中的人物在前后不同的章节出现时会更换名字,贾克·卡左特会变成迈克·卡左特。
      这是一本推理类的书,其中主人公科尔索的表格是有重要作用的,可不知是排版出现了问题呢,还是别的环节出现了问题,总之稍微认真些的读者都会发现那表格有几处填错了内容。
      看这样的翻译作品,真让我有一种吃人剩饭的感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仲马俱乐部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