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看客 发表于 2013-5-19 11:22:12

伦敦罪 - 书评

  《伦敦罪:奥运惊魂》内容简介:2012年7月25日深夜,奥运会组委会高级官员丹顿爵士在花园里遇害,国际私人侦探公司调查员奈特,苏格兰场波特斯菲尔德警司赶往现场。与此同时,《太阳报》记者波普收到一封自称“克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47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宇文宙 发表于 2013-8-6 20:33:27

  又一本言过于实、噱头多于内容的犯罪小说。为了跟风丹布朗流的炫学小说,刻意塞入希腊神话作为背景,貌似很高端,其实结合得很牵强,神话典故对于案情而言并非必需品,而真凶选克诺洛斯这么没彩头的角儿作为自己的ID也显见他对希腊神话的一知半解。犯罪背景设为伦敦奥运感觉也纯属凑个热闹骗点人气,作者身为美国人对英国投入感情过少,因而下笔字里行间看不出几分英伦风味,随便改在任何一届奥运甚至任何一场运动会都毫无违和感。案件本身也是乏善可陈,悬念设置的不够,真凶身份过早曝露,最后决战毫无高潮,至于动机更是惊天地泣鬼神。不过作为史上第一位被主角给咬死的真凶,你俩作为最残暴的主角和最憋屈的反派足可被载入史册,安心去死吧。

枫岫拂 发表于 2013-8-6 21:49:08

  《伦敦罪》成文风格有点像《失落的秘符》,尤其是反面一号人物的塑造几乎如出一辙。我一直无法理解的是两位大师塑造的反面人物心理都是极端变态,会无缘无故的杀死无辜的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残忍程度读起来还是让我很难接受。有时我在想,作者塑造的一个个令人深恶痛绝的形象,要需要多长时间的积累?为何单凭字里行间的意思就能够让读者对一个形象恨之入骨?丰富的社会阅历当然是首要原因,但对文字的驾轻就熟绝对不容小觑。还是与《失落的秘符》引入共济会等神秘宗派组织的构思相似,《伦敦罪》融入了希腊神话,大反派给自己找了克洛诺斯和复仇三女神身份来为行动标注标签,而且和即将开幕的伦敦奥运拉上关系,让故事看起来多了更多可读性。

温家熙 发表于 2013-9-13 11:48:25

  这个小说叙述的事情不仅有时效性而且悬疑,本来应该有不俗的表现。但是作者没有完全发挥出该题材应有的震撼力,没有仔细刻画人物的性格。虽然单就情节来说可圈可点,但是不丰满的人物使得小说流于平庸。
  书中借希腊神话之名构建整个阴谋,并借以烘托人物的背景,这一点是很有味道的。然而书中着重于对希腊神话的描写而忽略了对人物背景的刻画。克洛诺斯和复仇女神(此处指书中的反派角色)的“前世”铺垫不足,使得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感情牵绊并不深。也许是因为此书是快餐式读物,没有用足力气左铺垫,而更着重于情节的紧凑,但是运用了如此好的题材,构建的却是一般悬疑小说之流的作品,实在可惜了如此好的题材。

芥末土 发表于 2013-9-13 15:32:31

  国人似乎向来有“袖手旁观”,甚至“幸灾乐祸”的陋习。不过也别把老外的素质想得太高了,这不4年一届的奥运会,即将在伦敦举行了,这场最大的体育赛事从一开始就被人调侃,恶搞。
  不幸的是,被称为“最艰难的危机奥运会”——2012伦敦奥运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经济危机、工人罢工游行、足球流氓、犯罪率居高不下……关于伦敦,似乎我们第一之间想到的,都是这些灰色的负能量词语。而关于奥运,还有更多的争论。贿选、体育黑金、兴奋剂、虚报年龄、假球……不要说我心理太阴暗,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我敢打包票,奥运期间,那些媒体报道的负面新闻绝对很劲爆,有木有?
  好了,还是转到正题上吧。所以,2012伦敦奥运不可避免地被拿来调侃,成为美国畅销书作家笔下一个极好的素材。
  美国作家詹姆斯帕特森抢先一步,用一种好莱坞式的风格,写出了这部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真假参半、真假难辨、真亦假时假亦真的悬疑小说——《伦敦罪:奥运惊魂》。
  我无聊之际,查了查本书的原版,英文为Private Games。从字面意思看,就是私人游戏,私人竞技的意思吧,我的英文不太好,请高手指正。但我读完之后,感觉这正像凶手一个人精心布局的一场“猎杀”游戏,因为作者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替出现,读者能很真实的了解到凶手的动机。他为什么要干掉哪些人?他是怎么干掉的?他干掉之后又有哪些扭曲的心理满足?……这只是一场游戏,所以首先要搞清楚游戏规则,要搞清楚游戏规则,就一定要搞清楚那些人物的背景,和人物背后的那些故事,那些看似轻描淡写,往往就是作者精心买下的伏笔,这是好莱坞式的经典手法。
  我看到有一篇关于此书的评论,把这本书比作是奥运版的《碟中谍》,颇有道理。从一开始的杀人场面就能把读者吸引住,画面感很强,悬疑点很多;随着情节的发展,叙事场面宏大,情节紧凑,人物丰满,可供读者揣测的“嫌疑人”也很多。恰到好处的“提示”,往往让你以为侥幸猜到“凶手”的时候,却又大呼上当。
  很遗憾的是,可能是由于好莱坞的大片已经看得审美疲劳了,我并没有感受到这样的乐趣,我在前面第XX章就确确实实的猜到凶手了,这里就买个关子,列位看官不妨都来说说你看到哪一章猜出的凶手吧??
  

芥末土 发表于 2013-9-20 20:12:26

  奥运会的诞生与希腊神话密不可分,书中不仅介绍了希腊神话中食子的克罗诺斯和复仇三女神,还使其作为小说反面人物出现在故事中。
  在古希腊神话里,最早的神是地神盖娅,她生下了天神乌拉诺斯,并同他结合生下六男六女12个提坦(也译作泰坦)巨神,其中最小的儿子即克罗诺斯。克罗诺斯用镰刀阉割了自己残暴的父亲,成为第二代宇宙的统治者。克罗诺斯与自己的妹妹瑞亚结合,先后剩下三男三女,最小的儿子就是主神宙斯。乌拉诺斯死前曾经预言,克罗诺斯最终也将被自己的儿子所推翻。因此,克罗诺斯先后吞食了自己的5个孩子,只有宙斯幸免于难。
  复仇三女神也来自于希腊神话,她们是乌拉诺斯的血落在盖娅身上所生。她们身材高大,头上长着梅丽莎一样的蛇发,眼中流出血泪,双肩生有翅膀,手执火把和蝮蛇鞭。她们在大地上追逐凶手,使他们的良心受到煎熬,发疯发狂。她们是希腊人最惧怕的神。
  首先这些希腊神话本身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增加了故事人物的神秘感。其次,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渐渐与这些神话人物吻合,如“克罗诺斯”精心布局的和“复仇三女神”的心狠手辣。这些神话人物的结局都很惨,这也预示着反面人物最终的失败。
  但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作者之所以用他们作为反面人物,还必须把“克罗诺斯”和“复仇三女神”相遇的时代背景——波黑战争联系起来。“克罗诺斯”因为参加北约维和部队抵达巴尔干半岛,遇到了塞尔维亚屠杀队的三个女成员,是仇恨使他们狼狈为奸,处心积虑近二十年,为的只是复仇,而复仇更让他们丧心病狂,走向毁灭。作者正是通过对反面人物的深入描写,控诉了战争、种族大屠杀对人性的扭曲。
  
  

芥末土 发表于 2013-9-21 00:02:54

  作为一个非职业的推理迷,我一口气看完了《伦敦罪:奥运惊魂》。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以奥运为背景的推理悬疑小说。作者细腻的笔触,精妙的布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明线与暗线的交替掩映,用“异于”常人的头脑把推理小说推向了极至。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奥运会的诞生与希腊神话密不可分的关系。书中不仅介绍了希腊神话中食子弑父的时间之神“克罗诺斯”和复仇三女神,还将其作为小说反面人物。此外,书中还描写了奥运会志愿者、波黑战争中姆拉迪奇的“屠杀队”、北约维和部队、英国女王卫队、伦敦贫民区、女同性恋的变态生活和《太阳报》记者的窘境等。
  作为推理小说,凶手的行事手法必定是推理迷关注的看点。书中序幕中便借用希腊神话中“克罗诺斯”弑父的镰刀,取下伦敦奥组委高级财政官员的首级:
  我得意地哈哈大笑,那笑声像镪水一样腐蚀着他的心灵。“丹顿,你要知道,在我的另一个生命中,我曾经亲口吃掉了我自己的孩子!你就死了这条心吧,我和我的姐妹们是不可能饶恕你的。”
  ……
  “为了真正的奥林匹亚人。”我发誓道,“这个牺牲品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始走向灭亡。”
  说完,我把老混蛋的头一把向后拽,使他仰起头、身体向前拱起。
  不等他发出一丝哀号,我已经奋力挥手一刀,将他的脖子割断,使他身首分离。
  随后在亿万观众前,美国铅球世界冠军在开幕式上无声无息地死于一瓶矿泉水:
  奈特远远地看见了提特尔,他正举着美国国旗同喀麦隆短跑新星菲拉特里蒙达荷交谈……等到奈特跑到美国队跟前的时候,只听见人们已在大声呼叫医生。汉特皮尔斯医生拨开人群来到提特尔的身旁,而蒙达荷正吓得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他刚才突然就倒下了。”喀麦隆小伙子对气喘吁吁的奈特说道。
  然而暗杀并未终止,俄罗斯女子体协主席、女子体操队主教练、助理教练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复仇女神”用微型飞镖加曼巴蛇毒近距离射杀:
  佩特拉把手放到栏杆上,仔细地将戒指上的飞镖对准了主教练的脖子。就在第一名选手踏上跳板的一刹那间,佩特拉击发了。
  当飞镖准确地击中卢波夫的后脖子的时候,佩特拉再一次在心中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比他们都优越的人。
  无论从哪方面讲,我都比他们优越。
  外表艳丽的“复仇女神”掩盖不住内心的冷酷与残忍,当仇恨占据了一个人的全部生活时,是令人极其恐惧的。接着在令人血脉贲张的百米飞人大战中,作者杜撰出来的喀麦隆短跑新秀险些命丧起跑器,再次让我捏了把汗……
  屡次精准无误的谋杀与古希腊神话的完美融合令五环旗为之变色,伦敦安保级别提升到最高战备级,奥运村笼罩在一片血色恐怖之下,而凶手就在眼皮底下……命运多舛的伦敦奥运能否坚持到最后一刻?谁能拯救熊熊燃烧的圣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伦敦罪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