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 发表于 2013-4-29 09:46:17

追逐日光 - 书评

  《追逐日光(珍藏版)》正是尤金·奥凯利人生最后旅程的告白。从得到确诊的消息到他辞世中间只有不到4个月,但是其中所记述的心路历程却让人久久难忘。时年53岁的尤金·奥凯利正处于人生和事业的巅峰。他担任着毕马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5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D/` 发表于 2013-7-23 00:24:33

  记得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主人公不停在强调的他在面对死亡领悟到的一个重要思想:活在当下
  一开始还不是很能透彻理解这个词汇的意思 但经过现实里的感受 却真心能领悟到这个词的份量与能量
  我们为什么总是计划太多然后又完不成?我们的生命有必要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计划上么 我们感到痛苦 迷茫甚至是想放弃 是不是就是因为我们想未来不确定的那些事情太多而又忽视当下的事情?学这活在当下 走一步看一步 这样痛苦与无奈之感便迎刃而解。
  

Frank 发表于 2013-7-25 21:44:46

  KPMG的CEO,53岁,热爱自己的事业,职业生涯达到顶峰。正在这时候,接到了自己100天后的死亡通知书。前半生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人素质使他没有崩溃,而是制定计划设计自己的人生末尾。
  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往往有一些通用的品质,热爱自己的事业,有激情,理性,享受工作,制定目标,自律坚强地贯彻实施。作者在自己的前50年的人生中已经达到了这个高度,已经达到了美国精英中最上层几十人的高度。但这份死亡通知书使他能够通过思索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用一种新的视角重新看待世界——追求简单,活在当下。为了实践这种思想试图使毕马威成为一家更加人性化的公司。
  
  至少他是幸运的,在人生的最后还有清醒的头脑,不错的身体,可以从容结束一段段人际关系,准备自己的葬礼,最后也没有失去计划和把握。

amazin 发表于 2013-7-27 06:12:37

  当妈以后,想事情的边界变宽了,开始从更大的范围考虑人生:要如何度过接下来的生命,BB最好拥有怎样的人生(当然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必强求),更注重健康,甚至开始思考死亡。尤金所写,show us如何“以终为始”更有意义地生活。
  
  当生命只剩下100天,他用了3天的时间交接工作,然后写书立著,安排遗嘱和葬礼,继续接受治疗,同不再协调的身体相处... 而占据他最多时间则是根据自设的“人际同心圈”,和这辈子分享过,见证过他生命的人一一道别,圈子从外向内依次为:同事、朋友、同学-->亲戚-->父母、兄弟姐妹-->两个女儿-->妻子。人数共计1000人。
  
  我喜欢尤金的行事风格,设定目标,制定计划,然后一步一步去实施,哪怕是处理人生的最后时刻,也要让其变得更有意义,让自己更镇定从容。
  
  若我们能像尤金这样较无痛苦地面对生命最后100天,如何度过也许各有抉择,此书可以看作是一个范式供参考。

well 发表于 2013-8-10 11:12:41

  如果我的生命还有3个月,我会如何过?
  
  很难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我无法设身处地的站在尤金的角度去看待生命的最后3个月。50几岁的年龄,对一个财富一百强的高层,一个美国四大会计公司之一的毕马威CEO来说,是一个人生的辉煌轴点,往前他便是毕马威的全球主席。然后上帝却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让热爱运动、生活节奏有序的尤金患上了不治之症。
  
  想想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不充斥与夹着着很多的不顺与不幸,可我们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这些所谓的挫折呢?有的人他会怨天尤人,有的人他会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亏欠他,而有的人却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在回头审视自己,自己何其不也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走过来,可我知道我不会站在原地。
  
  生活的真谛是什么?我们是否常花一点时间去领悟。尤金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给了我们一个诚恳的参考答案——珍惜当下。但生命还剩三个月,是否才会想起自己辜负了那么多人,自己还有很多没完成的事,自己还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珍惜当下便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责任,让每一段历程都问心无愧,我想这便是我心中的珍惜当下吧。
  
  一路走来,一路回眸,遇见很多人,周围的景色一直都在变。却也学会了一个词——从一而终,选择了一个开始,便坚持走下去。告别那些绝尘而去的,背负两个词——“从一而终”和“珍惜当下”,便是我从尤金身上学到的。
  
  很荣幸读过这本书,这本尤金用生命的最后3个月写下的书。

麦仔 发表于 2013-8-13 05:17:11

  刚开始的两三章很吸引我。不知道是不是越往后作者的身体越来越不行或者思想上的剧变,内容开始脱离生活,很精神层面。站在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的角度,不管心态还是想法,都必然是不错的。但是很抱歉我有种难以感同身受的挫折感。当我读完合上书以后,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读了跟没读一样。

julia 发表于 2013-8-17 18:56:12

  人在江湖混,总是会被人说NO。或是感情上,或是事业上。总不免让人沮丧,总是被迫接受这样那样的事实。“被”怎么怎么,透着无奈。
  
  而尤金则是在生命上被上帝说NO。有什么事情比生命更重要的呢?但他尤为不同的是,及时生命被说NO,他也要自己选择接受的方式。要么等死,要么精彩地走完最后一段。他选择了后者。
  
  我非常欣赏他的一段话:在人生路上,如果不慎驶入了错误的航道,我会马上改变航向驶向新航道,而不会有任何负疚感。我不会噙着眼泪回望来时的路,也不会带着彷徨走上新的征程。
  
  他也是用这样的心态去接受自己要死的事实,然后选择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让自己人生的精彩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Axl 发表于 2013-8-18 06:19:55

  很难想像一个被命运宣判死刑的人在最后的那段日子里能有那样的心境,那是何等的爱、勇气、与信仰的力量。健康活着的人还能有什么抱怨么?

outsid 发表于 2013-8-21 11:47:59

  用来一个周末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其实从拿起这本书,就很难放下,有一种时间不多的感觉,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瞬间。
  书写的很朴实,应该说,翻译的的非常好,身临其境,仿佛我就在以第一人称在体会每一个事件。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种要离开这个世界前的人生记录,上一本《最后的演讲》,为什么都出现在美国,而且,作者都能从容的接受死亡,并在死亡前记录下点点滴滴的生活,处理好各种关系。在中国会怎样,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也发生过,但是,除了惋惜、悲伤外,没有带来任何东西。差别在与那里,那就是相信主,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死去的是肉体,而灵已经到了天国,相信主,死亡不可怕,所以才会有作者的淡定和从容。
  但是,接受死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也一样。通过调整心态,接受不可逆的事实,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想,并可以做的事情,未尝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将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过,不是不想明天,而是让我们珍惜想在发生的每一个瞬间。

暂不留 发表于 2013-9-18 20:37:07

  这本书是一个将死之人也是已逝之人写的书。作者奥凯利原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首席执行官,然而却突然被诊断为脑癌晚期,留给他的时间只有大约三个月。此书就是他在等待死亡的这段时间里写下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奥凯利自认为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迎接死亡。他在这三个月里,除了公司工作的交接,他回忆往昔,回忆高尔夫球场上的美景良辰,回忆与父亲相处的时光;他告别世界,他画了一张同心圆,从外到内,一一与更加亲近的朋友、亲人告别。身体日渐虚弱,内心却愈发充实、坦然。
  
  然而最启发我的不是面对死亡的坦然,却是他发现了当下的美好。“当下”原是立刻、马上的意思,近年来却转义为指自己所处的这一时刻。“为了勾画美好的未来,他们需要辛勤工作,需要牺牲。”而对于明知自己时日无多的人来说,享受当下的时光,发现那里那时的美好,远远比期许未来更有意义、更振奋人心。“我感觉自己现在所度过的时光,一天胜过从前的一周,一周胜过从前的一个月,一个月胜过从前的一年。”奥凯利如是说。
  
  这里我想到的是最近所见到一些爱情故事。@Achmany ,一个在推特上写他生活破事的与我同龄的家伙,当然,我关注的是其中谈恋爱的部分推。而近来在看《小闲事》,讲的是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故事一今一古,无论如何都令我万分的羡慕与嫉妒。有句话叫“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此时此刻我才对此有足够深的体会。
  
  不过,由死亡的故事想到爱情的故事,我也该惭愧一下了。
  
  有本书叫《潜水钟与蝴蝶》,改编的电影我也是看了的。同是等待死亡的故事,这本书的主人公对当下的关注则更甚。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作者是给逼出来的,他患的病叫“闭锁症候群”,直观的症状就是全身只有一只左眼皮能动。因此,他除了要忍受“困在潜水钟里一般”,还时不时要大骂护士关了他想看的球赛,却不能真正张口申诉。他所谓的当下,一半是看护士、朋友、亲人来来去去,一半则是无聊时心灵的飞翔,想象自己如蝴蝶般自由。虽如庄周梦蝶,享受无边的翱翔的快乐,但梦醒之时,却是潜水钟越发箍得紧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追逐日光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