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看客 发表于 2013-6-19 23:49:02

停在新西兰刚刚好 - 书评

  100%新西兰=1%旅行+1%打工+98%成长
  全世界年轻人都在打工度假!
  错过30岁就等下辈子!
  她叫巴道。26岁那年,她发现一个书本上从来没有提过的秘密:
  全世界年轻人都在打工度假。
  拿到打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09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Rainbo 发表于 2013-7-24 05:56:47

  是在快高考前在一期作文素材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 考完后日子过得很颓废 心中也一直惦记着这本书 于是在亚马逊买到 本以为内容应该是轻松又愉快的 看完后发现 旅行没有想象中容易
  
  我是一个特别没有自信和主见的人 时常讨厌自己 时常怀疑人生 所以让我觉得巴道特别有自己 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她一样 可以随时把生活停下来 然后到处乱跑 也并不是所有的家庭能这样理解支持和允许一个女生独自上路 环游世界做背包客是多数人的梦想 只有少数人会真的实行 迈出这一步需要无穷大的勇气 十八岁的我相信 也许旅行并不能使每个人找到自己 但一定能教人成长给人感悟
  
  映像最深的是巴道在佛教中心换宿的那段描写
  "物质的欲望会挡住人的眼睛 会让人把对物质的追求误做对幸福的追求 也会让人搞不清自己 努力的终极方向是为了物质还是为了所谓'成功' 或者'物质=成功' 而这些热心的同学和朋友 他们的欲望就在眼睛里 他们的渴望只是表象"
  一路上 巴道遇到了很多好人的帮助 那些有趣的新鲜的故事 看起来实在是让我们这些不曾走过的人羡慕又向往的 可是孤身一人在他乡的孤独和对未知的恐惧 又好像安稳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特别想做的事情 趁脑子还热的时候 就去做吧 冷下来可能就成遗憾了 做了也许会觉得'这没什么' 不做永远也不会知道能得到什么收获什么
  
  有些感悟只能埋在心里 像书中最后说的 走出去 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趁年轻 抓住梦想 老了回忆起来的时候可以对自己说 “没白来过”

echo 发表于 2013-7-25 15:24:45

  的确不是一本煽情的书。书中透出的更多是一种理性,和理性中的思考模式。
  偶尔附注的图片也未必拍照技巧多么好。但是通通都释放出自由和随意的味道。
  正是这种随意,让人向往。
  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已经内心开始焦灼。隐隐的感到害怕,还有浑身的颤抖。
  
  在忍受着无数个失眠夜晚的日子里,想着即将拿到的HKID可带来的优势之一是很多国家免签,可以去新西兰和澳洲WH。
  还有5年就过30岁的年龄限制,目前却看不到这个梦的曙光。或者是我不够勇敢,对现实妥协。或者是其他。
  
  有时候问为何别人的父母这样支持子女出行背包客gap year,而我的父母却极力反对。他们对我一直把持着非常传统的思想,哪怕明知我做不到,也要声嘶力竭去反对我的所有看似奇怪的举动。
  
  我不是个背包客。或许曾尝试,却发现自己吃不来那个苦,和心态没有调整好。但是即是如此,也很难安于生活在一个地方很长一段时间,跟团是非常讨厌的旅行方式,几天游也总是意犹未尽。一直想要个GAP YEAR,却在学车,父母不让我出行。
  
  常年在外走的人,是可以一眼就看出来的。不甘于平凡和安定的生活,带着桀骜不驯的眼神却透出淡然和安静。这类人是和大部分人的生活截然不同的,所以总是吸引着很多人靠近,或者被排斥。有时候走近点,聊聊天,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这么些不同,感到新奇且快乐。
  
  旅行,说了是出去看看。其实更多是和内心的对话。正是无法直视和面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找不到一颗安静的灵魂,才要离开。
  很羡慕巴道,说到做到且勇敢。人生真的不应该仅仅是这般而已。
  
  

在云上 发表于 2013-7-29 18:30:19

  之前听一个英语出生的妹妹说新西兰对中国开放一种打工签证,可以一边打工一边旅行,能在新西兰流浪一年。然后还说她有2个同学已经申请好了打工度假签,毕业就飞新西兰了。作为一个奔3已经在死死拽青春尾巴的时时渴望游山玩水游历四方的大龄女青年,第一次听到这样奇特的生活方式,不免深深羡慕之。在这些孩子25岁时,有这样的勇气和条件能够去索求一种并不从众的生活体验,多么美好。在我25岁的时候,我甚至都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人云亦云,所有的事情都是别人觉得好的对的值得的应该的,我按步就班亦步亦趋,到了今天,徒留许多遗憾。
  
  我一直在想这些年轻人在新西兰会做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住哪里,吃什么,遇到什么人,带着种种问题,开始读这本书。
  
  作者并无优美而华丽的词藻,但是她的描述脉络非常清晰,写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并通过她的视角刻画了一众新西兰生活的小老百姓,鲜活而生动,不夸张的说,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她描述的那个场景下那些尴尬、忐忑、激动、惊喜。与我之前看的《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和《再不远行就老了》之类的相比,巴道写的故事更顺畅,主线更清楚,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一味讲述在异国他乡的生活,这是我所钟爱的。
  
  我知道了原来他们在新西兰所谓打工,真的是打杂工,并不是我之前所想的打字楼啊白领之类的工作,草莓厂、苹果厂、奇异果厂、必胜客送外卖,这些都是在国内我们压根不会去考虑的体力活啊,之前我还心心念念年轻时也该这么走一遭,如此一来着实被吓退。
  
  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信息,我一直对新西兰人民很有好感,猜想他们是质朴善良内心淡泊,看了书中所描写的一些新西兰民众,换宿的农场主主人,苹果厂的胖前辈,无礼挑衅的小青年,发现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会有欲望,心计,贪婪,懒惰,当然巴道也遇到了很多友善热情的朋友,什么国家都一样,有大善也有小恶,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没有必要去给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硬性贴上一个标签以一叶障目。
  
  巴道有一章的小标题是“同根,同族,同胞”,我非常喜欢这一篇,也非常认同她在这里的思考。人们对于一些语言一些国家,带有一些固有的偏见,甚至想摒弃一些而谄谀另一些,其实这些都是成见,巴道这样写到:“如果人们能走出成见,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来看待彼此,地域、国家、政治就会显得微小。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各地华人会不会相处得更加融洽?会不会多一点而对相同和不同文化的尊重呢?”
  
  书末尾写到:你可以不和别人比,但你必须和自己比。巴到通过一年多的旅行打工,找到自己的梦想,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我了,浑浑噩噩何时止?
  
  如果能让我留在一个城市,要刚刚好,我想我会选择一个海边的城市,在海边的房子看日出日落潮涨潮落。

阿咩 发表于 2013-8-1 14:22:52

  巴道的这本书,我看了很久,她的文字并不艰辛并不晦涩,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语句,我却需要时间去消化文字背后的带给人的震撼,或者,也是在一点点的反思自己的生活。
  2009年我在北京读研,同一时期和我同岁的巴道什么都没有准备的登上了飞往新西兰的飞机。那一年甚至更早的时候,我想过要去旅游我想过要放下我的生活,我想过很多,但是直到现在,生活仍然如此。总说我们80后的生活如此乏味,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我们并没有勇气去承担选择生活之后的结果,所以一直才被推着走,一直才被动的被生活选择。并非每一个人都要像她,但是至少,在有限的人生中,,这个女孩曾经为自己而活,而这些经历带给她的幸福是任何人都无法分享的。
  都说我们这个年龄在谈梦想是件很傻的事情,但是周星驰不是说过,人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如果你已经害怕了说梦想,或者讪笑着拒绝谈理想,那么,或许是你真的没有足够的勇气为生活承担责任而已。
  经常有人会问我,你后悔上那么多年的学吗?因为这几年,当我进入单位的时候,同时期进来的同事都比我年龄小,我们做同样的事情赚同样的钱。可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是啊,你知道这些年我的收获是什么吗?也许不足与外人道,他人也不会理解,但是有些东西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回到北京的巴道也面临了一年的空档期,但是再出发的她,多了很多的淡定和选择的自信心。我们总是能在一个人的游记中看到旖旎的风光和旅游者的自由,却真的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这些的背后,一个行者经历过什么样的磨砺。
  《停在新西兰刚刚好》第一次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旅游度假签证,也知道了换宿等旅游知识。她知不知道,很多人在她的笔下看到了力量了呢?
  享受生活,莫要被俗世的标准蒙蔽了双眼。简单点,更容易感受到真实的自己。

蓝色苍 发表于 2013-8-2 12:23:25

      大约是在两年前,就听说过新西兰会签发一种打工签证,30岁以前的年轻人均可申请,当时还有在想,谁会这么有勇气,能够放弃工作,去新西兰打工个一年,顺便去看看世界。巴道,一位从事电影工作的女孩做到了,大概15个月的时间,足迹遍布了整个新西兰。既不是简单的打工,也不是复杂的生活,而是借自己的青春挥霍一把,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巴道的文字并不抒情,但是重在写实,从她的文字当中可以想象的出她在新西兰的生活。15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巴道从最初的草莓厂,苹果厂,再到小有规模的奇异果厂和海鲜工厂。不同的工作,不同的同事,不同的生活,各色的人种,各种的文化,巴道在尽力的做到最好,学会独立生活,克服语言障碍,积极进行沟通,我很钦佩巴道这种在工作与生活中成长的能力。当然,这其中巴道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护照的遗失,换宿主人的苛刻,工厂华人工人的明争暗斗,但这一切巴道都在尽力克服,尽力适应,展现了善良的小女生的一面。
  
      巴道在书中写道她的梦想是去美国读书,今天,这本书出版了,巴道也正在美国留学,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把自己的梦想实现的人是令人钦佩的。
  
      祝福巴道,祝福所有有梦想的人!

nuoyan 发表于 2013-8-3 01:41:20

         从品目繁多的书架上发现这本书,是被“要旅行,也要养活自己”所吸引。
      也许已经不再是不经世事的小丫头,所以没有企盼着从书中看到多美的风景介绍,而是想看到作者在新西兰的一些经历,给自己一份别样的心灵经历。正如自己所想,书中更多的是作者在新西兰的一段心理历程,在旅行中成长。
  

元子 发表于 2013-8-14 09:30:04

  
  我的朋友巴道出书了,书名叫《停在新西兰刚刚好》,讲述了她在新西兰打工度假15个月的经历,书里面还讲了我的故事,她形容我们俩为“合拍的人”。
  
  认识巴道以后我们并未相处很久。常常是我在北岛,她在南岛;我在魔都,她在帝都;我在中国,她在米国。若把这两年的电话账单拉出来必然数字惊人。除了NZ这段共同的经历之外,把我们扭在一起的是我们都在寻找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现在的生活虽然完全是新西兰旅行的延续,但那段日子似乎已经远去。我不在旅行的状态,也不在后旅行的适应期。若说最近让我想起新西兰的两件事,一个是看HOBIT时怀念新西兰的美景和光脚走路的惬意;另一个便是在HK时看到FISH & CHIPS 就很想尝试,希望吃回新西兰的感觉。回想那段生活似乎没有什么特HIGH的点,找工作、找住处、旅行,其实就是一段浓缩的生活。巴道并不擅长用漂亮的词描绘美景,也不擅长讲故事,诗意幽默全无的一本书靠什么吸引读者呢?即是真实。什么最有力量,最能打动人也最长久呢?还是真实。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焦虑,真实的反思。新西兰只是一个媒介,只要我们保持开放、敏感的心,停在西藏、尼泊尔、美国、上海、北京任何地方都可以引发同样的思考与成长。我们从书中读到的是自己。
  
  前几日一位爱旅行的朋友突然问我会不会偶尔怀念以前旅行的日子。回答是否定的。几年前的我必须利用任何一个假期去旅游,不出去就觉得会疯掉,现在却脱离了这样的生活。还是会往外跑,但都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去禅修或者带父母旅游。我现在想要的旅行是怎样的呢?比如同巴道一起回到新西兰拍摄纪录片;很喜欢意大利的文艺和生活气息,也会想去翡冷翠或者罗马生活一阵并学习意大利语……还是会旅行啦,只是变贪心。原来喜欢跑是因为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寻找多样可能性,也是因为要逃离不满的生活。无论跑多远,心中那份缺失还在,很快就被打回原形,重新开始那个 工作——讨厌工作——计划旅游——准备旅游——旅游——怀念旅游——工作 的往复循环当中。累了,厌了,所以决心终破怪圈。
  
  旅行长见识,旅行长经验,旅行必然改变生活,鼓励所有人都走出去,经验这个世界,获得属于自己的直接体验与成长。
  
  巴道结束旅行决定去美国读书,我决定不再朝九晚五,也有朋友留在新西兰,还有许许多多可能性。我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选择,所谓从众或者被选择也只是我们放弃了选择权。选择什么都无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享受自己选择的生活。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绝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梦想需要支持,回到朝九晚五也很好,去支持老板的梦想。如果我有一个梦想(非空想)并付诸实施的话,也同样会有人来支持。
  
  很高兴,巴道坚定的走在她的电影路上,走的越来越自信。也为自己高兴,终于清晰了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
  
  

无限江 发表于 2013-8-14 09:40:27

  江山/文
  
  随遇而安的青春荡漾着自由自在的灵魂,始终保持在路上的那种状态,或许孤独却总有收获,有时寂寞却不时有惊喜出现。旅行,一种生活态度,而青春就是这种态度的最好归宿,伴着时光消褪斑斓的世界栖息在另一处,多年之后拿来回忆和墓志铭。
  
  我喜欢巴道的文字,亦如她留给我们的故事一般美丽宽阔,透着地气儿,带着灵动去往世界的那个角落。或在新西兰当一回彻彻底底的伪农民,或是感受老乔治的生活哲学,更或者与心对话,来一次与佛学的亲密接触。不论倦花与飞鸟,不管牧场与牛羊,我们不再是“本本分分”的“土著人”,毕竟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用它来寻找新一代人的光明。或许这对于父辈眼中称其为叛逆,但当他们也读过这样一本书时,终会后悔自己的青春竟然如此苍白无力。
  
  所以旅行,要鼓足勇气,给别人一个机会成全自己。
  
  一张机票,它会带我们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并记录下整个被时光打碎的忐忑思绪。沿空的风景如画,像孙大圣的筋斗云一般奇特与张狂。随手一指停在新西兰,开始了手足无措的一天。
  
  一份工作,会使我们的旅行成为一种更为准确的生活,感受不同的文化,思索不一样的人生,点滴间发现存在的价值。比起烧钱的游玩,更加值得绘就青春纪念册的头版与头条。
  
  一群人,蜂拥而来,这就是旅行的意义。我们会看到丰富的表情,不同肤色的脸颊,在生活中不断翻篇儿的情绪。巴道的工友凯瑟琳,日本室友们,马克斯和玛丽那对毛利姐妹,每一位新西兰人,每一个我们眼中的路人,他们都带着自己的故事生活着,用自己的双手实现着自己想要的梦想。
  
  每一天,对于旅行生活中的人来说都是一场盛大的“婚礼”,充满惊喜与渴望,无法预知接下来还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感动还是沮丧,五味杂陈如拳打镇关西那般精彩,终集结成最后的幸福与满足,美美地提起笔来回忆。
  
  这就是青春中的我们,比生活多了些刺激,比旅行多了份现实,一语道破天机,完整解读了巴道15个月的行程。她不仅为我们想去未去的人们实现了一个梦想,更是重新诠释了旅行的态度和意义,不是纯粹的生活,也不是简单的旅行,因为在我们停下脚步的时候,遇见了最美的自己。

杖藜载 发表于 2013-8-17 00:55:30

  书写的挺真实的,尤其自我心理刻画描写部分。巴道的打工度假经历能带给人另一种世界的生活模式的体验。我也曾独自背包上路,每次都能明显感觉到心灵的成长,这种感受是言语道断,无法予人的。同意她说的每天都能保持在路上的感觉才是真正的境界。看到书中时间压力部分时我升起的灵感:从找到生命意义和感觉的那刻起才是真正灵魂年龄的启点,之前都只是为找到那一刻的积累,活多长都是被操控的动物式的不自知的惯性而已,或者可以算是几乎白活=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停在新西兰刚刚好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