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问道
发表于 2013-7-20 07:22:56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首曲调源自陕北民歌,由一个名叫李有源的老农即兴填词,以表达他分得土地的喜悦,在荷锄下地时野唱的“酸曲”,一变而为“万方乐奏”的颂歌。这首歌的重要性压倒国歌,被一时称为道出亿万人民心声的“神曲”。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后记:永远少年的凯歌(黄斌)
永远少年的凯歌
黄斌
由我来张罗修订出版《少年凯歌》,并更名为《我的青春回忆录》,大概只有一个原因:对导演来说,我的年龄还只属于“少年”。
这本书第一次在日本出版的时候,我才八岁;而当第一次读到国内版时,已经20岁。期间几经台湾版、香港版的推出,无数“少年人”在感受陈凯歌导演所经历的成长苦乐时,也历经着各自成长过程中的美丽与哀愁。
几乎过一段时间,我就会重新翻看一遍《少年凯歌》,那个红色年代的沸腾声响仿佛贴近地在耳边回饶,而那些平凡的年少记忆又如此真切地仿佛电影般开场落幕。我一点都不陌生,我甚至能闻到那时的气味。
气味与气味之间隔着一个时代,却又好像近在咫尺。我试着让比我更小的85后、90后朋友读这本小书,他们也都奇异地熟悉这气味。
因为我们都“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却不断地“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如果有一本书可以当作交换成长的密码,《少年凯歌》绝对算是一本。
我听说,这几年不断有人想出版陈凯歌传记,但导演一扎进电影的拍摄就是天昏地暗,没有停息,哪有时间重新笔耕?再版修订的事宜也一拖再拖。直到2008年的冬天,我和出版社的朋友一再怂恿、几近逼迫导演把重新修订《少年凯歌》提上议事日程,并增加近100幅首次曝光的记忆影象。由于此前的版本太多,更轻妄地建议更名为《我的青春回忆录》。
我们竟然得逞了。
找到导演的夫人陈红女士搜罗历年的工作和生活照。在导演书房的柜子里,照片被红姐根据年份、影片名字、内容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个个小袋子里,她竟能清晰地记得每张照片的拍摄情况、背后故事。花了八个小时挑选出四五十张珍贵图片,末了,却说“尽量少登有我的合照”,这让人想起“相濡以沫”这句老话。
而导演的妹妹陈凯燕女士则翻箱倒柜出导演“少年”时期的所有照片,供我们挑选。一瞬间,那个时代仿佛又回来了。
书的最后选了三篇附录。第一篇《千里走陕北》,是陈凯歌处女作《黄土地》的导演阐述。第二篇《张国荣的眼睛》,是导演写给“哥哥”的祭文,《霸王别姬》一直被认为华语电影史的伟岸高峰,而张国荣先生亦因此片人戏不分的演出成为不朽。第三篇是导演为柏林电影节专门写的《梅兰芳》拍摄初衷。三篇的时间跨度大约为二十五年。这四分之一个世纪,有很多东西发生了巨变,唯一不变的是字里行间作者对电影与人生的虔诚——这便是时间的魔术。
看书问道
发表于 2013-7-20 07:22:57
本书的编辑过程除了得到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刘太荣先生、唐建福先生积极推动,再加上曦阳、李辉等的辛勤努力,竟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内重制完成。
在导演身边工作这几年,一直觉得他既是恩师,亦是朋友。他少年般地探望历史的天空,充满诚意的奉献自省的思考。他的教诲中最被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真实地面对自己。”
人能面对自己,便能面对所有。
感谢他能拿出珍贵的记忆碎片与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们分享。
少年,其实是可以永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