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 发表于 2013-9-12 17:11:24

        花两周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前面几章的时候完全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后来才渐渐清晰明朗。主人公的生活记忆残缺,但他通过臆想将记忆补齐,并信以为真的继续生活。看这本书的过程,思绪一直都是漂浮的,感觉是在梦游,感觉书中主角的生活也是一场梦游。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对于那个年代的印象基本来源于听说及别人的杜撰或描写,无法切身体会那个年代作为青年人的想法。
      王朔说文学创作基本是非常个人的呓语,看完了他的文章,倒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看客看到的无非就是书中描绘的情节,但作者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我现在都还是不甚明了,用最著名的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这可以应用于所有有关于创作的事务当中。因为即使是作者本人过了许久再重新阅读自己的创作,也会生出不同的感慨。就像《红楼梦》催生了无数红学家,而鲁迅的各种作品也被无数次的拿来研究,义务教育的时候学得最多最深入的就是鲁迅的作品,留言簿上最多的留言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而鲁迅文中的一些错别字也被教科书安上特别的意义,后来很多人也在讨论,说也许就是他自己写了错别字,最后出版的时候大家都把这个想的过于深入而没及时纠正。

景景Mi 发表于 2013-9-14 12:43:59

      整本书看到快完的时候,忽然觉得让王朔给耍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记忆碎片》。电影的主人公因为脑部受伤,所以只有几分钟的记忆,但为了替妻子报仇,手刃凶手,所以一直苦苦寻求真相。就好像方言对自己的认识,通过找刘炎,一点点探求着自己的过去,在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终于发现,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天大的笑话。
      故事的展开借助章回,就像一段尘封的回忆,一点点被唤起。对自己的怀疑与肯定,也在这个过程中升华,越来越趋向真实,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到底什么才是真相?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这到底是一个巨大的谎言?还是一个开过了头的玩笑?是一桩人命血案?还是一次人性的拷问?
      王朔用他特有的语气和口吻,加之很有特色的老北京腔,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假,亦幻亦实的故事,翻开它,走进方言,抑或走进自己。
  

白色年 发表于 2013-9-14 15:39:37

         最近我不晓得那根神经出现了错乱决定去看王朔的书,于是乎就嚷着要同学在学校图书馆给借一本,借书这个过程还颇为复杂,我就不在这里细讲了,感觉没有必要。不过重要的是我借到了一本王朔的一本《玩的就是心跳》。看看那个封面啊,一看就知道有年头了,封面都差不多掉了,要不是因为同学说只有一本我是绝对不会要这本的,这不摆明是让我去碰瓷嘛!不过没有办法,谁叫俺现在满脑子里全是要看王朔的想法呢,真是晕了头呐!
      看看我借的这本书的名儿,《玩的就是心跳》,哎哟哟,我还没有看完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写点东西。不是为了什么别的东西,是我发现,原来那个时候的北京文学青年最会的就是自视清高和讲故事,其实自视清高就是一种落入俗世的谦卑之词,而讲故事说白就是扯淡嘛。既然人家可以扯淡,那我自然也有了扯淡的权利,当然我没有王朔这位扯淡大师厉害,那就权当是为了给自己的空间加上几个积分吧。
      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就是看到王朔写的序言,说那是一些他曾经经历的过事情。看看人家可以讲经历的事情写出来,而我最近也是犯了爱回忆过去的毛病,心中老是郁结着一股不可名状的气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是要我写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的东西了。
      该从哪里开始呢,不可置否,我这里不会写成一本小说,因为我自认为我的毅力不够,而且还有点自知之明,自己的文笔实在是摆不到台面上,所以我就拿出一两件儿时的趣事放在空间仅仅是给过往旅客来点寂寞后的消遣吧。
      申明:我不是在向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致敬!
  
      遥想当年我在初中的时候,不得不说,我们那里还是蛮赶时髦的,电脑游戏已经相当流行了,所以作为新兴人类的我,自然不可以错过电脑游戏这股浪潮。只不过当时的游戏不像现在这样,几乎全被网络游戏给淹没,那个时候差不多看不到网络游戏的影子,差不多全是单机游戏,也有“网游”,不过是局域网……
      那个时候有个游戏很出名,“半条命”,相信很多人都是玩过的,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CS的前身。我那个时候去泡网吧无非就是为了标榜自己有多么的优秀,瞧瞧咱,成绩班上名列前茅年级上挂号,工作学校班级两头抓一个不落,篮球班队绝对首发校队也有份额,游戏一样可以玩得疯狂。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那个时候就是个大傻X,不晓得搞那么多事干什么,当然感叹自己糊涂不是我这里胡写乱涂的初衷了啦,不光标榜不是,就连“半条命”都不是。其实我的初衷到底是什么,我自己写到现在都不晓得。
      过后一年,哪一年?哎呀,就是本拉登派人把布什的世贸大厦给来了个亲密接触的那一年呗。记得我是上初三吧(初三?貌似是初二?我的年龄是……不管了……),CS终于粉墨登场开始大行其道了,我又自然无可救药地投入到了这股全民CS的浪潮里了。哎呀呀,天天在网吧里喊,“冲啊”,“蹲点啊你”,“你又被爆头了”,其实这些都是我们那个时代去过网吧的人都可以听到了,不过下边这个词就不晓得你们有没有听到了,我到现在还坚信这是我们那里的“土特产”。
     Zhu ji
     啥?慢着啊!我给各位看客把这里的字给写出来。其实我们喊的是“狙击”,不过那个时候大家都喊成了“zhu ji”,我的神啊,几百号人都是拿着狙击枪喊“阻击枪”,现在想想那场面还真是可以称得上蔚为壮观,不晓得仓颉老祖要是看到这个场面会不会从阎王那里申请回来感叹下我们的汉字文化的悲哀呢?或许就直接气得吐血,直接昏死过去了,错了,是昏过去了,人家貌似已经死了……
  我天天泡在里面,能不深受其害么,答案肯定是不能撒,所以我也开始疯狂地大喊“狙(zhu)击爆头”,不管是学校还是街道上,都是那样的肆无忌惮。终于有天,老天决定让我这个白字傻X明白我是多么的愚蠢了。
      还记得那天,语文老师要我们班其中某个人朗读课文,很不幸,当时我是学习委员兼任语文课代表,这个光荣的任务就无可置疑地落在了我的头上。没事,读就读,又不是没有读过!那到底是一段描写什么的文字,我现在是完全记不得了,不过我记得的是我当时声情并茂,朗朗有声啊!老师一直很满意,直到…..
     “停,你来,把刚才那句读一遍!”
     “刚才哪一句?”
     “就你刚刚读过的,上一句!”
      全班人都开始愣住了,不晓得老师到底要干嘛,其中也自然包括我撒。我怯怯地的审视句子没发现什么可疑之处就很放心地大声朗读了一遍“这名战士,手拿狙(zhu)击枪,潜伏了好几夜了”。这个时候我也发现我的下面有人开始议论了,不过都是低声的,很快就停止了。
      老师没说什么,但是脸色变了……他老人家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上了“狙击”两个字,然后让我重新念。我心想,我在网吧泡大的,谁怕谁啊,大家都是喊“zhu”击,这还会有错?心中有了这个念想,自然是信心倍涨,有种壮士归来的豪迈之气,于是乎,我高声念出:
      ZHU JI
         老师一下子楞了,一种不敢相信的眼神,然后又叫了一个同学。哈哈,这哥们和我一路的,咱们一块打CS。他站起来看了看我,我给他来了一个很自信的眼神,他也回了我一个相信我的眼神,于是乎,他也是高声读出了“zhu”击。老师这下更加郁闷了,可全班很平静,也貌似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动静。当然,我在那里更是自鸣得意。
  终于有个女生,怯怯地站起来,很小心地说了句:
      “老师,那个字貌似读JU 吧…….”
      全班一下子就炸开了锅,大家都不相信,都在议论了,这个时候我反而很淡定,这有什么嘛,大家这样喊,肯定是你错了,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群众的眼睛的确是雪亮的,不光是眼睛,连心都是透亮透亮的!
  突然有个哥们,突然拿出《新华字典》然后高声说出,对,这个字就是读“ju”。老师似乎很满意,然后很得意地看着我,我永远忘不了那令我恶心了好一阵子的眼神。
      好吧,我现在承认,这个字我的确是读错了,而且读错了很久,还肆无忌惮地到处宣传我读错了……我就感觉当时是浑身燥热,就像被人灌了热汤一般,自己很不好意思。用那句老掉牙的话就是,恨不得找条缝钻进去,当时真是这样啊!
  
      好了,故事讲完了,郁结之气终于好了好许,其实也没有什么,这种傻事貌似在我的“往昔岁月”还真不少,唉~
  
         貌似我又干了件傻事,因为我就是到了现在还是不晓得我写这篇日志的目的何在,唉~
  
            再次声明:我不是在向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致敬!
  

非虽菲 发表于 2013-9-15 10:59:27

  看过《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吗,虽然电视剧比书拓展了很多,也改了很多,比书好看,但是读本书,更能感受到人物生活是怎么样的不羁,又怎样的精彩。。。

塑料孩 发表于 2013-9-19 05:48:53

  还在看中。。。看了一半了吧。
  现在唯一的感觉就是王朔有点在这部书中特意的去突出自己的文笔与才华。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玩的就是心跳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