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世界 - 书评
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69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刚看完杨澜,朱冰著的《一问一世界》。这本书非常有感染力,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过多地表现杨澜的睿智,而是贯通全书表达她对事业的勤奋、执着的追求及对于访谈等工作细节精确的掌控。尤其是,她的访谈节目没有过多地挖掘别人的隐私,而是着力通过访谈对象的叙述,对人性更深层的了解和体会,也从一个个影响了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认识了世界。
摘录以下精髓片段:
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
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的舒适,
去石头上睡觉时,
他就已经摆脱了某种惰性,
而带来许多种可能。
有一天,
顽石上也会留下他的温度。
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努力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你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你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我很高兴我经历了这样的一次考验。 ——杨澜
杨澜一直在发问,她提出的问题,就像角度不同的机位,观测着人生每个侧面的影像,每一个角度都有关本质,但是每一个角度又都无法正真接近心灵。
因为知道能通过话语表达出来的人生,就一定不是全部。因为知道世间的真相,谁都无法彻底占用。杨澜式的“我问”,这里面包含着对每个生命的尊重,对客观事实的谦逊,对自身的自信和务实。杨澜没有过客的心态,她只是驻足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世界就在一问一答中若隐若现。
不是想要评说这本书的好坏,只是有所想有所悟。
看这书,好像接受了一次杨澜的访谈,又是通过了杨澜访谈了这个世界的其他人。
正所谓一问一世界。
微博通过图片,简短的文字满足我们视觉与表层精神上的需求,但你却不能通过他人琐屑的唠叨或是搞笑排行榜发现原来母亲在你的便当中放多了两片胡萝卜,某人递剪刀时会把尖的那头对向自己。这些的这些,只有在我们握手时,感知到对方手心的温度,才会悄悄留在心底;只有当你在对方的眸中看到自己的倒影时,才会豁然开朗: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关注”而不是那个10元1000个的廉价僵尸粉。
我喜欢杨澜的访谈,这样能够互相拥抱,四目相对的交流。愿我们都能回到这个真心世界。 额,这本书是我两年前读的。当时是因为老师向我们介绍这个知性且有才的女人,让我对她产生兴趣。读完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印象。只是知道杨澜是北京外国语毕业的,她的英语好也在她的事业上帮助了她。她的丈夫吴征帮助她,才有了“阳光卫视”。这之后我告诉自己:1 要学好英语。2 要嫁个能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的人(这是个玩笑,女人能靠自己还是靠自己) 首先对这本书的评价还是较高的,在杨澜与朱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杨澜的思想用语言表述出来,是有内涵有深度。然而朱冰的表述我认为第一是宣传《杨澜访谈录》通过结合制片人,导演的故事情节,在事情与人物之间描写的绘声绘色。第二是她与杨澜的写作为两种风格,杨澜阐述故事的进行时,朱冰描写故事的过去式。
故事的列举很有情节,在平时的讲话可以应用到其中。
其次杨澜的成功离不开吴征的支持。经营家庭与经营公司一样,用心,有爱,奉献,牺牲,关心,容忍。《杨澜访谈录》在前3年亏损千亿港币,一是杨澜的坚持与专注,二是吴征的支持与包容。
书中写到,谁能在石头上睡觉?在我理解,是抛去所有个性的一种历练,一路走来如同脚踩石子,波折。走累了在石头上歇一歇,一种精神上的放松,一种无形的压力逼迫你要在这里休息。当你真正的能在石头上睡觉的时候,你成熟了,放下了,自如了,也成功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