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 发表于 2013-6-12 00:35:10

鹰爪王 - 书评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94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本来老 发表于 2013-7-22 21:37:56

    追昔年之云,补今宵之月。
  
    查书之后,前言里上官缨先生用的是这么一句,如果说看完全书的第一感觉,便是这十个字。
  
    小时候听评弹,《珍珠塔》姑娘下十八级楼梯说半个月,《描金凤》劫法场拖上一个礼拜是常有的事情,不过这种手法对人物的探微、情节的梳扒的确有其功效,更兼说书先生夹带很多趣闻掌故,实在是津津有味。
  
    可是在小说中自然就会显得枯闷,虽然可以翻过去不去理他,但前后人物矛盾有时就有脱漏的地方,象现在的小说家都选择侧写,似乎是个妥协的办法。
  
    不过就是在这些昔年之云里面,很有些精彩的段子,可这就像大树有大枝,虽然这个枝干本事花团锦簇自然是好事,但这个局部是不是有些侵犯整体的和谐呢?小说虽然不是文章,但总有个周旋策应,这个火候的拿捏我觉得是从评书脱胎而来的小说,又从此小说脱胎而来的新小说可以注意和磨砥的。
  
    顺便提一下,这套书属于《晚清民国小说研究丛书》,封面上的老者作鹰爪势,自然是王道隆,那个少年是谁呢?武维扬?没那么嫩吧。
  
    认识一个朋友,在我往往就是看一本书的过程。
  
    譬如当时认识黄山他们看了《大刺客》、《冷面刀客》、《亡命客》……认识夏侯之后看了不少动漫,但有些意料之外的是他非常喜欢旧武侠,荒江女侠,霍元甲什么的,一起去文庙的过程中,在这方面搜寻也是很用心思。
  
    我自从看了《论剑》,对鹰爪王很有兴趣,主要是里面有很多唇典海底,就像当年看“脸怎么黄了”,感觉和禅宗打机锋一样,莫名其妙之中隐隐的意思透出来。当时看司马中原的《狂风沙》,也觉得非这些黑话不能勾勒出这些粗豪汉子的点点热血。
  
    现在大约看到了第三本,大大超过自己的预料,虽然期间也有大段翻过,但基本还算一路看了下来,颇有些体会,随手摘出来,大家开开心。
  
  
    金砖何厚,玉瓦何薄。
  
    说实话我在书里看到这么两句不由想起郑先生感情还说过相声。
  
    郑的地位我感觉偏低,一个原因似乎就在于他是技术派,会打,懂切口,但不懂“创作”,这是我看了很多评论后的感觉,我本来也就准备把书当小册子看,虽然实在是厚了点。
  
    感觉这部书最大和现在的不同,他是写了一堆人,而不是一个人。
  
    鹰爪王王道隆虽说是主角,但就像007一样,每集都有新的主角出来,譬如万神医。譬如夏侯英。譬如小白龙。譬如二老丐怪。
  
    这部书所谓有“移昔日之云,补今日之月”,实在是淋漓尽致,譬如夏侯英回来,不知道鹰爪王几乎刚刚险遭大祸。这个险遭大约有伍拾多页吧,看到夏侯英这才说到,我闷了半晌,才接上刚才那个头出来。
  
    里面那个女采花大盗就像《烈火金刚》里的猪头小队长一样,怎么都死不了,看得人磨牙,不过回想起来,真要把她结果了,书就很难接了。
  
    鹰爪王这个人一言蔽之,实在是个粗人,全是凭本领硬干的性子,不过还算有前辈压着。但前后还算一致,想想哪里来那么多枭雄啊,倒是很后来才出场的武维扬,实在是个棘手人物。
  
    整部书没什么感情戏,倒也不闷。总体还是觉得那些小辈写的灵活点,那些镖师总感觉有些千人一面的味道。
  
    武打方面我还是跳过不看,但的确觉得说的实在啊,细胸巧翻云就差没配个插图说明到底是哪种老鹰了。
  
    我不过觉得对那些暗器的制造说得特别详细,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一样,不过说不准还真有。
  
  
    这部书还是有个立场的问题,也就是说正派处处放人生路,十二连环坞抢人烧庙,使了一路的坏,这就不能不使人天平有所倾斜。
  
    看凤尾帮开刑堂一段还是腥风扑面的感觉,我倒是看《黄金故事》里开头大杀才有这么种感觉。觉得郑似乎当时就在屋外啊……
  
    四册翻完,想不到最后演变为《荡寇志》,江湖事江湖了,结果开进大批官兵,一排抬枪,这样的被动替天行道实在令人皱眉。
  
    其实看完这部书我觉得最真实的地方就是褪去了江湖的玫瑰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句话是一点都不可笑的。
  
    看见铁蓑道人说:将军要看我的宝剑还不是小事一桩。沮丧之余,剑仙毕竟只是外号罢了,三界岂是那么好跳出的。
  
    P455
  
    不一刻旭日东升,晨光照眼,江面上清波奔放;衬着那江岸上的碧绿的田畴树木,美景无边。
  
    看书一真很注意这样的片断,似乎行旅之中亦是人生,突然就那么停一下,转身一看,微微一笑。
  
    另一个兵丁把杨文焕的中衣褪下去,捋到大腿根上,伸手把裆里给掖好。这是行刑最要紧的事,为的是犯人被打护疼,一定要挣扎,虽有掌刑的按着,也难免动挪摩擦,一个没掖好,赶巧垫了裆就有生命之忧。
  
    P19页
  
    看了那么多行刑的电视和书,都没有细讲过这个窍门,基本都是上去一顿胡打,要不就是施恩来几句耳语,便免去捌佰杀威棍,估计,那说书的人本也不知道^_^
  
    开篇吴提督和杨文焕——酷吏和正人君子之争颇是耐人寻味,可惜如果深写就要勾勒官场和民情,郑还是力有不逮,老老实实地写他熟悉的江湖:并肩子念短吧!云棚上,梁子孙粘上啦!(P45)
  
    "不过这封信中又牵涉到戎机,迹近持功要挟,我们倒要慎重了."
  
    P97
  
    说江湖人的莽撞和彪悍莫过于多隆阿这句,草莽到底是草莽,白玉堂哪里懂得展昭的进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鹰爪王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