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晶乖乖 发表于 2013-6-12 00:27:26

三侠五义 - 书评

  《忠烈侠义传》在我国算得是一部古老的白话武侠小说。小说分三部分,早出的为《三侠五义》,初刻于光绪五年(1879),随后的《小五义》、《续小五义》,刊行于光绪十六年(1890),距今均已过百年。这期间,经先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86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scrapp 发表于 2013-7-28 10:11:02

  近来无事翻看《三侠五义》,拖拖拉拉读了月余,前十几回三言两语便言毕的充斥着传统道德说教的公案故事寡然索味,着实提不起兴趣,直到展昭遇丁氏双雄起方有几分趣味。
  
  三五的故事原也是熟识的,小时在祖父母家居住,上了年纪的人所乐之事不过种花养猫看戏听书而已,于是也跟着听了不少的评书,封神、东汉、隋唐、杨家将种种不一而足论,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三五,五鼠闹东京、大破铜网阵(虽然这已不算是三五的故事了)的段子至今尚不能忘,尤记得闻知白玉堂惨死后,茫茫然了许久,总觉难以置信(孩童时期久被好人不死定律迷惑)。
  
  包公铁面无私坐公堂的形象历来深入人心,一尘不变到仿佛一出生就是腔调十足的开封府尹,而石玉昆笔下的包公虽不免还是添油加醋了些异象奇闻,却是从呱呱坠地起一步步长开来,少了些僵化的青天明月,多了些邻家有儿的人情味。
  
  南北侠的描写恰恰相反,展昭早早登场,屡行侠义四救包公,又蒙御封带刀护卫+后惹出一番事故的“御猫”绰号,好不威风,在前二十余回可谓独领风骚。而与之齐名的欧阳春待到故事行过了一大半才出现,不过既然南北齐名,前文写南侠便已在侧书北侠,可又多了段一波三折深藏不露,胆小怕事名不副实在前,技强德高行侠仗义在后,甘当游侠浪迹四方不沾功利,另有一番作为。南北侠一个谦虚谨慎身在公门,一个深沉豪放行走江湖,道虽不同,侠义之行却不分高下。只是侠义书中投身公门往往为江湖人物所不齿,谓之以朝廷走狗,三五中却是清官侠客两相辅,彼此相得益彰,然而毕竟自在不当差,当差不自在,论起来,“盛情难却”投在开封府的展昭还显得为难了一些。
  
  丁氏兄弟笔墨所着甚少,多是穿针引线串联故事。相较之下,丁二兆蕙还算是有个淘气灵动的少年性格,可亲可爱,反观丁大兆兰,初登场为引出陷空岛卢家庄,被困螺蛳轩显现了锦毛鼠的手段,太岁庄反衬的是紫髯伯之能之德,为数不多的几次出场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实在是面目模糊的很。
  
  五鼠虽是结义兄弟,年岁却悬差大的紧,卢方对义弟们算得上是身生父兄般的关切照顾,而白五偏偏又是个擅惹事端的,于是每每提心吊胆嗐声叹气坐卧不安饮食剧减。别的倒也罢了,唯记得两次落泪,一是闹东京时在包公的知遇之恩与五鼠的兄弟之义间难以自处,甚至几乎自缢;一是听闻白五身故传言后顿时愕愕柯柯迷了心性,好容易回过神就“不由的落下泪来”,待证实了传言属实,更是“登时昏晕过去”,重情重义至此,怪不道能吸引四鼠聚集卢家庄。再一则,卢方身材凛凛满面须髯,一副外家高手相貌,加之他和睦不争忠厚老实的性格,擅长的竟是轻盈灵巧的“钻天”术,有些出乎意表。
  
  善于使毒之人多给人以阴郁诡诈的邪道之感,挖地也似乎被看成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魍魉行为,韩彰却是倔强耿直之人。观其行,行侠仗义擒贼拿敌就不消说了,几言不投机便负气出走,多半没什么好性,几次三番救了小儿女,却显是个可亲的,有些矛盾,只是所书较少,施展不多。
  
  曾听人将五鼠与仁义礼智信相匹配,旁人倒也说得通,唯有徐三卤莽非常的性子,无论如何与礼也沾不上边,倒是与赵虎(王马张赵四位过于潦草单调,赵虎竟是着墨最多的一位)有几分相似,浑愣粗鲁几分可爱,直快爽利一派天真,无独有偶的两位憨爷。
  
  蒋平瘦小身材病夫相貌(貌似确有些肠胃方面的疾患),与传统的豪杰形象相去甚远,但人不可貌相,虽然出场较晚,所占篇幅却既多且重,无论是捉白五、擒花蝶、取官印、请柳青、乃至收钟雄定军山俱是他的主意,活脱脱的智多星。蒋四不但多谋,为人也颇具魅力,既不似卢方太过忠厚,多少有些失了江湖人物的洒脱率性,又不似白五锋芒过露,任意行事不知分寸,而是精细机巧之间带着点谦和诙谐,从不张声色间服住了赵虎一事便可见一斑。唯一易遭人诟病的恐怕就自韩彰处骗得解药,离间了韩白,闹得韩彰出走五鼠离析,虽是不得已出的下策,事后又诸多弥补,但设计自家兄弟,总不是太过光彩。
  
  最出彩的当然还是白玉堂。其余四鼠的绰号无外乎天地山川,多为炫技,唯有白五因容貌气度行事手段被称为“锦毛”,足见不凡。寄柬留刀题字杀奸盗宝等事原不脱侠肝义胆本色,聪慧玲珑果敢狠决都不足为奇,奇的是这番干戈的起意竟只为争猫鼠间的一口气而已。凡事争强好胜,常常不听人言,如此率性而为的少年心性,不仅左右白五行事,也注定他迟早会吃亏在这份心高气傲上。寻欧阳春一节,目中无人请不动,技不如人拿不住,羞愤之下险些吊颈而亡还只是小着,日后不顾小诸葛百般告诫三探冲霄楼乃至于命绝铜网阵才是大难。出师未捷却落得了个血肉狼藉面目难辨的下场,只因遭了暗算“可耻可气”,意气之下“仗着一身武艺”预备显显手段。蒋四“自作聪明,轻身丧命”八字评语虽不入耳,却也算不上过分。不过想来依白五快意人生的性格也未必会觉得英年早逝为憾事吧,多半恨得还是误入陷阱跌了份儿失了脸面,只是留得读者徒然伤感罢了。(题外话,诸多影视中白五的形象不约而同的都是周身雪白,不知是因其人姓白还是因白衣更能显现出少年华美的飒爽,反观书中,却是红头巾花氅月白袄桃红衬袍朱履,端的鲜艳。)
  
  百二十回的故事在定军山后戛然而止,前文铺垫了许久的攻襄阳擒襄阳王只能留待后文续说,而《小五义》、《续小五义》却系旁人所作,三五末段有预告曰“艾虎过山收服三寇、柳龙赶路结拜双雄、卢珍单刀独闯阵、丁蛟、丁凤双探山”可想小五义或许是此五人,而现存《小五义》中却全然不同。究竟石玉昆续文为何,甚至是否有续都不可知,总归是遗憾。

伏维阁 发表于 2013-7-29 02:02:59

  近来偶然要看武侠。在翻了几本温瑞安温少侠的大作之后,忽然想起旧派武侠中还有这么一部经典,自然要找来观望一番。拖拖曳曳地也读了差不多两个星期,百二十回的故事也终于见了底。
  
  《三侠五义》系列有三,为此书并其后的《小五义》与《续小五义》。最有名的还是石玉昆先生的正本,叙说的是三侠并五义这九个“第一代”人的故事。故事到众豪杰聚义君山便戛然而止,至于攻襄阳王的种种曲折便交给《小五义》来演绎。但偏偏《小五义》执意不肯走前文的老路,别开出一番生面来——其结果就是,锦毛鼠白玉堂无端地死了两次。虽然过程不同,但总算也是殊途同归了。可见白玉堂和定君山这一段故事久已为人所爱,便编出了许多个版本好反复叹息,好比有了受人爱戴的正本,还要有个番外一样。
  
  还是回到正本。真要说起来,这书也是旧识了。但年幼时囫囵吞枣,情节大多已记不真切,。唯是有许多经典桥段——比如狸猫换太子、乌盆案等等——因为曾被反复演义而记忆深刻。又曾经听过两段评书:一段说的是展熊飞御前献艺、被封“御猫”;一段说的是白玉堂要拿欧阳春而技不如人,思欲上吊。虽然只在不知几年前、在哪两辆出租车里听过一遍,但奈何印象太深,连词句都记得清晰。
  
  要说此中最奇的一段公案,自然非“狸猫换太子”莫属。这篇专门编派章献刘皇后和仁宗赵祯的故事经历明清以降N代说书人以及定国以来N代编剧的努力,早已广为人知。只是无端端成为“狸猫换太子”主谋之一的章献皇后就未免显得有些冤枉了——这话远了,不提也罢。我写这篇笔记,只是为了将写在书页各处的零散笔记集录起来而已,所以还是要牢牢抓住主题才好。。且不说将狸猫剥皮之后冒充婴孩的可能性有多少,就单说陈琳抱着装着赵祯的密闭盒子抱了半日,赵祯小朋友居然都没有憋死,这也是奇迹了。想历代传奇故事里将帝王的出身描绘得千奇百怪的俯拾即是,比如什么神龙入怀啊,太阳入怀啊,仙人入怀啊,各种入怀啊。。但要说用个重口味“怪物”来替换一下,确实大胆出奇。而且居然还成功了。。满朝上下都是满腹经纶的文盲吗。。不管情节细究起来是多么地不靠谱,这确实是一段精彩的传奇故事。真不知道原作者是怎样想来,着实佩服。
  
  展熊飞的御赐外号“御猫”也是一处神来之笔——正是这个名号,引出后来和白玉堂的一段漫长纠葛。因为白玉堂等五人众是自称“五鼠”的,展熊飞叫了“猫”,这不是要踢人家的招牌么,怨不得被白五爷找上门来,大闹一番开封府,给展熊飞好一通难堪。不过展南侠自己也澄清,说这“御猫”是皇帝御赐的外号,受之无奈,自己是从不这么随意乱叫讨人厌的。
  
  书中最喜欢的人物,当然是白玉堂白五爷。虽然因习惯叫个“五爷”,但人家其实还是个年纪双十的青年。三侠五义九人之中,白玉堂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是一个从来不识大体、狠辣果决、随心所欲、放浪不羁、一意孤行、至死方休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却也真正是一代豪侠义士。其一生之传奇精彩,把南侠北侠双侠钻天彻地穿山翻江鼠等等都比了下去。他的不懂事就像个心性冲动的少年人,他的随性而为更像个顽童。他和展熊飞的意气之争实在好看:展熊飞能在宫墙上像猫一样灵活地爬上翻下,白玉堂便也要在宫里神出鬼没一番、显显手段;展熊飞做了包龙图的带刀侍卫,白玉堂便要偷包龙图的三宝、找他麻烦;展熊飞来陷空岛索取三宝,白玉堂便要锁住展熊飞让他声名扫地。他和颜查散的交情一段也是奇闻:他先是扮成个无赖样子三番五次骗吃骗喝,把上京赴考的颜查散搞得钱财散尽;又要拉人家结拜,把这个已经一穷二白的书生弄得要典当衣服不可。所幸颜查散认定此人是个豪杰,不以钱财为念,才有了后面大量金钱的赠予,以及兄弟誓死相随之义。我猜白玉堂最初跟颜公子耗上,也是因为旅途穷极无聊,想找个人来开个玩笑罢了。如果颜查散是个惜财如命、目光浅显的人物,就算他取得如许功名,怕也不能跻身于《三侠五义》的豪侠义士之列。这倒是白玉堂误打误撞,路上随手捡了个书生侠士,给包龙图又送去一大助力了。他一生所行,大抵如此。
  
  到白玉堂死的时候,用了整整三个回目来铺叙:先说他一去数日不回,众人深感不安;又说听到小道消息,有个英雄惨死于冲霄楼的机关“铜网阵”之下;又说那个义士的骨殖被飞叉太保钟雄领去埋在九截松;末了,才说出那个英雄的名姓。至于他是如何惨死,原也是为了一时意气,想要“显显手段”,单枪匹马去盗取襄阳王的反书。终于血肉之躯敌不过机关的厉害,万箭穿心横死当场;面目已不可辨,别人还是凭着武器把他辨认出来。豪侠人物的死亡,最悲惨的莫过于被人暗算、一身本事不得施展就呜呼哀哉了,连个反抗的机会都没有,着实让英雄气短。后来四爷蒋泽长说五弟冤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白玉堂一生所行,无不随心所欲;所干的,也大抵是惊世骇俗甚至无法无天之事。却又偏偏在恃才傲物、任性使气之中,贯穿了惩奸除恶的正气。这正气本发自于内心的一股不平之气,与三纲五常国法纲纪所推崇的某种被称为“忠义”的东西全然无干,这便是我所认为的侠义了。所以,他后来虽然受了职衔、穿了官服,却依然我行我素,从不像南侠展熊飞一样畏首畏尾、唯包龙图马首是瞻——他从来都不是个皂隶公门中人;他对包龙图唯有敬意、绝无低人一头之感;就算是受命行事,也像是受了朋友的托付,而非长官的命令。他也不像北侠欧阳春一样沉实稳重、隐忍以行、事事以大局当先、关心他人感受——他从来不是当大哥的人;他更像是一个独行的侠士,以一己之力抒写自己心中的意气,便已足矣。一生放浪任侠,也就是如此了。
  
  蒋泽长说,是白五弟他一意孤行,不听人劝,才招致此祸。此话虽不中听,却分毫不差。可见蒋泽长是个非常睿智的人。。好吧,其实书中我喜欢的第二号人物,就是翻江鼠蒋泽长蒋四爷。。且容之后再表。这一段没头没尾的胡说,暂且搁在这里罢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侠五义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