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可可 发表于 2013-6-10 14:57:30

最后的歌 - 书评

  真爱,是勇于承担,是一份坚定的责任。
  谁都会有成长的烦恼、理想的取舍、爱情的抉择。
  唯有真爱能化解一切,点燃希望之歌。
  离婚的钢琴教授史蒂文独居故时的海边,越来越感觉到错过了生命中最宝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2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mictra 发表于 2013-8-3 20:53:11

         初读尼古拉斯·斯帕克思的书,感觉很贴近生活,爱情、友情、亲情,描写得那么简单而朴实,没有所谓大片里的大起大落,感情就这么跟着他的文字在游走,他用文字拉近了小说里人与人的距离,也使得读者置身小说之中,切身感受那一份浓情。。。
         先看的电影才来看书,都很不错,电影绝大部分是忠于原著的,两者都有能让融入其中的读者或者观众有落泪的魅力,值得重复欣赏。

寿比33 发表于 2013-8-8 10:04:40

  在去湘西的火车上,看了这本书,漫长的旅途,却不忍太快看完,止不住的泪水也伴随了一路。也许简单的故事,却充满无限的温情。亲情,友情,爱情,伴随着罗妮的成长,虽然史蒂夫没能再多陪伴她,可是他看到了罗妮的改变,带着满足离开。
  爱让我们痛苦.......也使我们痊愈
  还有什么比爱更伟大......

似水骄 发表于 2013-8-8 11:35:07

  如同以往的作品,斯帕克斯的故事或许并不新奇,却总是能触动人们内心的渴望和憧憬。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作品中,除了青春动人的爱情故事,斯帕克斯还引入了惊险和悬疑的因素,使得整部作品更增添了几分阅读的快感。可以说是斯帕克斯爱情小说里最扣人心的一部,而其中父亲史蒂文在心碎之后的默然退出,以及他对于子女真爱的包容,让我们对于温暖的亲情充满了回味。或许在人生的一些时候,我们经常会因为爱而做出让步,但命运的力量会引导我们去发现一切,真爱就象一首歌。

题画诗 发表于 2013-8-9 19:17:46

  翻译水平一般,读起来感觉中不中西不西。故事嘛就是很通俗。与里面的爱情相比亲子之爱似乎更是斯帕克斯要体现的重点。唯一感觉特别不爽的就是书的后半部分充斥了太多的宗教思想。作为无神主义者感觉很没意思。总之就是一本俗气的爱情小说,感人的亲情小说。

十洲雲 发表于 2013-8-13 01:36:41

  《最后的歌》,一本越深入去看就越觉精彩和动人的书,既有青春洋溢,也有亲情动人。看这本书有不少好处:一是可以让你长期对着电脑的干涩双眼有一场纯天然的治疗——眼泪的润泽,当然前提是你即使不是个感情泛滥但也必须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二是,故事里的情节,让人醍醐灌顶一般地开始重视一些之前容易忽视的东西,那些虽然平凡,但是失去却能让人如置身地狱般痛苦的东西。
  
  虽然在故事的开始,吸引我的,是罗妮与威尔的爱情,但最后看的我潸然泪下的,却是罗妮与史蒂夫,父女两人之间的亲情。家,是每个人肉体和灵魂的港湾,我们在这里得到安定,但是往往它有时候却会伤人。少年们经历纯真的童年,渐渐长大,对生活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希望像个成年人一样赢得尊重,可是父母却依然如老母鸡护着小雏鸡一样,害怕你受到哪怕一点点伤害。矛盾一点点的累积,两代人无法互相理解,少年在父母失望的眼神中变得越来越叛逆。这似乎是每个 “家有儿女初长成”的家庭都会遇到的难题。
  
  故事的开始,罗妮还是个叛逆少女,和一些母亲反感的人交往,将头发染成奇怪的紫色,甚至于偷窃,什么事情能让母亲失望,她就做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太令人喜欢的姑娘啊。可是,如果继续读下去,你会完全颠覆之前对于她的看法。首先让我惊奇的是,罗妮是个素食主义者。一个无法忍受任何小动物小生命被残害的人,心地怎么可能不善良?怎么可能会是个坏孩子?她为了一个孩子,可以勇敢地制止一场危险的争斗,为了小海龟的顺利孵化,可以风餐露宿整晚守候在海边。叛逆,不过是这个美丽的少女,想要获得更多尊重和自由时,别无他径的无奈而已。
  
  父母离婚后,父亲的离家让罗妮耿耿于怀,三年的时间里她不愿意与父亲说上一句话,甚至放弃了父母亲最引以为傲的钢琴。一次诬陷,父亲无条件的信任,让两人陷入冰点的父女之情渐渐回温。罗妮谅解,释怀,敞开心扉,重新与父亲融洽地相处,并且收获了一份纯真美丽的爱情,这是她拥有过的最美丽的暑假。但是父亲病危的消息,让她陷入了无比的自责之中,如果知道父亲即将不久于人世,你是否还会三年不跟他讲上一句话?你是否还会疾言厉色地对他说每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史蒂夫,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父亲,他无条件地信任罗妮,琴音能减少病魔折磨他的痛苦,但是为了女儿,将最爱的钢琴用木板条封锁起来。 罗妮的悔恨,史蒂夫的遗憾,都看的让人心痛无比。等到要失去了,才幡然醒悟之前没有好好珍惜曾经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之前有看过电影版的《分手信》和《恋恋笔记本》,这一本虽然已经看过原著,还是准备看一遍电影,斯帕克斯的书画面感十足,的确很适合拍成电影。书或许能将感情表达的更为深沉动人一些,不过电影的画面非常有美感,两者的结合,或许会让这个故事在心间的印记更加美丽吧。

孤单北 发表于 2013-8-13 01:47:24

      如同以往的作品,斯帕克斯的故事或许并不新奇,却总是能触动人们内心的渴望和憧憬。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作品中,除了青春动人的爱情故事,斯帕克斯还引入了惊险和悬疑的因素,使得整部作品更增添了几分阅读的快感。可以说是斯帕克斯爱情小说里最扣人心的一部,而其中父亲史蒂文在心碎之后的默然退出,以及他对于子女真爱的包容,让我们对于温暖的亲情充满了回味。或许在人生的一些时候,我们经常会因为爱而做出让步,但命运的力量会引导我们去发现一切,真爱就象一首歌。

寂寞的 发表于 2013-8-15 02:35:40

      如果说《分手信》是爱情能够超越时空的有力证明,《幸运符》改变了我们对命运的一贯看法,那么《最后的歌》则是尼古拉斯斯帕克思对真爱的诠释之作,是带领我们开启生活真谛的心灵之匙。
  他将亲情描写的催人泪下,将爱情演绎的动人心扉。那些一直被掩藏的信件、不得不选择沉默的离开、一个关于心碎却包容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家庭成长中的怀有叛逆言行的罗妮对父亲缅怀、对爱情勇敢抉择的自白。
  

kitty 发表于 2013-8-15 21:02:02

      对尼古拉斯斯帕克思有所了解,还是因为《分手信》那部电影,才知道他在美国被称为“纯爱小说天王”,曾有三本作品同时登上纽约时报精装/平装小说榜的辉煌记录。被《娱乐周刊》读者选为最喜爱作家,并且和J.K. 罗琳是当代仅有的两位同时有精装和平装作品在榜上停留超过一年的作者。
  
     在《分手信》中,尼古拉斯讲述了一个叫约翰的军人休假时和一个姑娘在海边相遇,坠入爱河,而后又因为时空的阻隔而不得不以一封姑娘的分手信结束情缘,当约翰退伍后回到家乡,看到姑娘已为人妇,且过的异常艰辛,在抉择后,他选择了默默在背后支持她,默默地爱着她。
  
      如果说《分手信》把爱恨纠葛的异地恋讲述的凄美动人的话,那么在《最后的歌》中,除了青春洋溢的爱情之歌外,更令人感动的是对父女之情的倾情演绎。父母离异的罗妮暑假来到父亲的海边小屋小住,在不断的适应着海边生活,处理众多突发事件的同时,她与阳光男孩威尔相知相恋,也逐渐领悟了父亲的真爱。
  
      尼古拉斯斯帕克曾说过,他和他的妻子就是在海边相遇一见如故的,《最后的歌》也像《分手信》一样选择了海边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我很喜欢其中罗妮和威尔一起守护小海龟的场景,也很喜欢他们去水族馆约会的浪漫,读着这些情节,我也好像置身海滩,闻着清新的海水味道,徜徉在柔美的海风中。这又让我不由的想到了吉米哈利《万物既渺小又伟大》,也是如此在自然中享受淡然,享受快乐。
  
     威尔和罗妮的纯爱,让人艳羡,但更令我感动的,则是故事中父亲对儿女的真情厚爱,父亲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弹奏钢琴,女儿一开始还心生厌烦,却不知那是父亲用生命在谱写送给女儿的钢琴曲。突然想起一个关于中年演员方子哥和他儿子的采访,儿子说有一次在片场看到被化妆成老态龙钟的父亲时,眼泪不由自主的掉了下来,“我不想看着他老去,我不敢想象他会离开”。是啊,平时不觉得,还爱与父亲争辩顶嘴,但一想起有一天我们会永远分开,悲凉之感就会涌上心头。《最后的歌》又一次让人们去体会亲情的弥足珍贵,提醒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其实就是身边踏踏实实存在的亲情。

小草莓 发表于 2013-9-4 20:21:09

        一个好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让人有共鸣,也就是写出人类真实的情感,在我们的家庭中,几乎每一个成员都在演他们自己的一出戏:大人千方百计想要控制孩子,而孩子也竭尽所能的反控制。这样的感觉想必大家都有,很多读者即便目前还没有孩子,但都经历过青春期,那或许是我们与父母关系最恶劣的时候,叛逆让亲情变成对立与敌意。《最后的歌》里少女罗妮就经历着这样的时期,罗妮以为自己深刻的了解自己失败的父亲,其实是深刻的误解了他,并在自己的叛逆期同时也是父亲的最后岁月继续的曲解着他。所以当她知道真相之后,罗妮一下子成熟了,真正理解了父亲的追求、父亲的隐忍、父亲的爱,他的人生尽管比较失败、但唯独在父亲这个角色上不逊色于任何人。父女俩用理解填平了心灵上的代沟,回到了最初的亲情,在父亲弥留之际,罗妮放弃了“此生再也不碰钢琴一下”的毒誓,帮助父亲完成了最后一只旋律优美的曲子,让视音乐如生命的他满意的离开,没有遗憾。
        有人说:“如果我们只关心我们自己鼻尖下的那一点喜怒哀乐、生活是平面的、世界是狭窄的、灵魂是孤独的。如果我们只为别人的不幸而幸灾乐祸、精神是苍白的、形象是渺小的、幸福是自私的。”的确,《最后的歌》里这样的亲情让我们很难不为之动容,不为之思索,其实作为一个人,我们不仅仅是父母亲的肉体产物,也是他们的精神产物,既然生为两个人的孩子,父母的一生对我们整个身心就会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若想找出真正的自我,就必须承认,真正的自己是产生在父母亲所代表的两种人生观中间,生为他们孩子也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观察他们所代表的人生信念。因此我们一生的使命可以理解为,融合父母的信念,创造出一个更崇高的人生观,而不是去否定、去颠覆。这是一种人生真相,也是人类进化的基石,当我们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像罗妮一样开始有意识地自我改变,不管多么困难、多么害怕,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刻意回避它,就会在失去亲人的时候才明白亲情可贵,留下一辈子的愧疚与遗憾。《最后的歌》凄婉而感人,但毕竟是因为失去所以珍惜,这样的故事最好永远不再发生。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最后的歌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