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问道 发表于 2013-6-2 18:55:51

尸体长发之谜 - 书评

  第一件命案
  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新锐作家美岛纱月,被人发现陈尸在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凶手杀了人之后,竟然将她一头如瀑布般的长发剪下带走,是否她的头发具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力量,引发凶手的杀机?……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66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hugoso 发表于 2013-7-24 22:06:28

         其实第一次听说要写软文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让我写,我就马上去写,第一我要试读一下,因为我不愿意看完简介了以后再加一些修饰上去,“幻想性十足的背景”,“证明在不合逻辑思考下设定的骇人诡计”,“绝望冷淡的末世风景里,嘲讽着一切”,这样豆友们出来一定会骂我,封腰上都是骗人的。。。
      咳咳,扯太远了。以下是正经的评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传统意义上的本格推理日渐式微,岛神为日式推理打下一片新天地……与此同时,电视,电影与游戏等各种更为直观的娱乐载体,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开发成本的下降,开始发挥其优势。以文字作载体的推理小说面临着巨大冲击,眼看本格地壳在这极东之地又一次迎来新的变动……
      一个长着路人脸的京大生站出来了。
      “我要写出无法影像化的推理小说!”(设计对白)
      绫辻行人此时还只是京都大学推理协会中一个默默无闻的新人,和无数平凡大学生一样,过着逃课和打牌的生活,偶尔出席推协的定期聚会,讨论的过程中却一直盯着漂亮的学姐不放……总之,有一天,他想到一个不错的点子,并决定把它写成长篇投奖。我们都知道这就是后来的《十角馆》。
      从这部出道作中,我们可以一窥行人的野心。他并不满足于在既定的领域里,沿着从前的作家铺设的路径,量产化地制造着所谓的谜题。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故意破坏一些约定俗成的规条:例如一直为读者们津津乐道——或者说臭名昭著的——馆系列中出现的“暗道”;以及,行人君的招牌绝技,通过文字的二义性设置的巧妙圈套——叙述性诡计。云云。他打破了某些东西,建立了一些新的东西。有人对他嗤之以鼻,有人把他奉为新本格的旗手。还有的人,被这种开创性的思考格局所打动,在小说这一载体面临新式媒体的冲击之下,仍立志通过文字混两口饭吃,其中也不乏轻小说家与里界的强者。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笔者一样,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读完了《十角馆》。尽管这不是一部构造精巧,伏线致密的小说,但她带给我的冲击丝毫不亚于苏联解体,虽然那时候我只有两岁。此书隐含了一个重大的信息:小说家的功力,并不在于小说从什么程度上能还原现实世界,而是小说中可以存在何等离奇的世界。自此,笔者开始近乎偏执地信奉着某个想法:人类无法单纯通过言语,而要一定程度上借助各自的经验,才能构成交流这一看似简单的社会活动。这一点后文详细展开再谈。
      如果你仍然坚持己见,认为行人写的小说目的就是糊弄读者,这个作家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想说,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我很赞同。至少,我认为行人没有打算让读者能在小说完结以前通过给出的条件推理出什么。笔者甚至抱有一种让人不那么愉快的想法,大部分的推理小说,都不是以读者能推理出真相为前提而写作的。再极端一点,我认为没有人能在《希腊棺材之谜》的挑战读者环节时推理出全部的真相。有的人可能要说了,LZ你看的推理小说太少了。是的,你赢了,所以关于这一点的讨论我们就此打住。
      现在我想指出的是,行人的行文特点与大多数的推理作家截然不同。试着想象一下,你坐在书桌前,现在要完成一部推理小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设计好核心诡计和事件流程,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把它写成文字。或者花哨一点,设计双线流程,用两个不同视角的人物去推动情节。剩下的工作,就是在事件的间隙灌水,炫学也好,基佬们打情骂俏也好,总之凑够字数就可以交给编辑了。这就是我对推理作家写作习惯的猜想,当然只包括了最基本的部分,大部分的作家套用这一模型都能解释他们的小说“为什么会写成这样”。那么,行人的写作习惯又是如何的呢……我只能说,大概也是差不多的(喂)。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模型无法完美地解释行人式小说中的各种离奇伏笔。在这以前,我想要先谈一谈灌水在推理小说中的地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灌水已经拔高为评价推理作家思想性与文字功底的标准。我们必须先认识到,灌水这一行为源于作家苦恼于想不出支撑起长篇小说情节而作的权宜之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灌水在小说中的作用。笔者这里并非站在反对的立场上批判灌水这一行为。适度的灌水对于读者消化已有的信息,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给出的线索也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过分无营养的灌水却给阅读感受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同理,和主线剧情无关的作者的个人感想也是无益的……好吧,我就照直说了,这里讲的是京极夏彦。当然每个读者对灌水的抵抗能力是不一样的,笔者属于比较弱的一类,所以这里不惜背上“夹杂私货”的骂名,也要黑一通无关的作家,各位软文枪手要引以为鉴。
      那么,灌水与上面提到的写作模型又有什么关系呢?行人的灌水与伏笔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小说无法采用大段跳过的方式阅读。这是行人给自己戴上的一个枷锁。回到主题,假设我提出的写作模型是正确的,从流程上看,灌水和推理小说的主体是分成两个阶段完成,因此习惯不好的作家不免让人产生灌水与正片脱节的感受,这点相信大家很容易就觉察到了。行人的高杆之处在于,他利用这一枷锁向读者证明,他在写作的第一个阶段,也即设计事件流程的阶段,必须连灌水的内容也设计好,在技术上这是一个难点,也是被普通读者所忽略的东西。
      好吧,这也没什么,我们再来看看行人的另外一个怪癖吧。行人对于传统本格的反抗还体现在另外一个地方,即“对推理小说中约定俗成之处提出质疑,并尝试打消读者的疑惑”。这一点却常常被读者们所忽视。如在《十角馆》中,众人对暴风山庄情景下的人类的应激反应,作者在行文间也给出了提示,可是大多数人把这种描写当作灌水直接跳过,事后却质疑“为什么大家不怀疑身边的人”。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another》,虽然这不是推理小说,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传达出类似的想法。在《another》中,作者花了大段的篇幅试着说明,这些是超自然事件,而非人为;以及超自然事件规则中的可靠性。说明的方法类似于说明大数定理或者弱人择原理的可靠性。有的人大概觉得这是毫无必要的说明,但笔者以为,作者通过这些细小的桥段,向读者们传递了“不要尝试用类型小说的约定俗成去考虑问题”的呼吁,实在是一个划时代的构想。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绫辻行人作为一个推理作家,很多时候并不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写作手法与时下的主流手法不太一致,从而影响了读者对他作品中信息的吸收。但笔者认为,行人的写法无疑有其超前之处,这一点或许连作者本身也没有意识到。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笔者刚刚看完《尸体长发之谜》这一本小说……(终于要进入正题了!)
  
      实际上,这书说不上有多好(我果然写不了软文,摔)。
  
      我以为,行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作品与所谓的本格推理之间的界线。然而,我们这次看到的是,他在自己能允许妥协的范围内,向着本格方向的一个尝试。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我想用四不像来形容这样一部作品。
      核心诡计的切入点是近乎无耻的物理诡计,关于犯人选择这一行为的说明却是通过类似叙述性诡计的手法来证明。对于注重公平性的本格谜而言几乎马上要出局。更遑论所谓的杀人方程式,毫不免俗地只是一个噱头。
      但是,行人的所有态度又隐藏在作品当中,对犯人处境的分析,博弈思想的体现。从作者的角度而言没有一处不体现着行人式的美学。
      所以,此书毕竟与《十角馆》《钟表馆》有一定差距,但与《水车馆》《迷宫馆》等相比则显得满满的是良心。
  
  (完)
  
  
  

河狸 发表于 2013-7-25 08:28:46

  
  现在面对着每个月都有几十本推理小说出版的推理迷们,是无法体会在那个推理出版百废待兴的年代,在书店见到馆系列时的心情的。
  绫辻行人是我推理之路不折不扣的领路人,无论阅读还是创作。馆系列是我最早阅读的推理小说(相比很多看阿婆,奎因入门的朋友来说,我的起点可谓是蛮低的)。而我早期创作的小说,无论从内容,风格还是结构,也都带有很强烈的行人气息,或则说是本格气息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阅读推理的数量)的增加,我也渐渐把重心转移到了非本格上面。而这本书,应该是唯一一本还没有看过的行人的本格推理了(有中文版的)。不管是出于纪念还是回忆亦或为了圆满的目的,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真的不怎么愉快,拖沓、沉闷、无聊,中途好几次想要放弃,但最后还都是因为之前那个并不明确的目的而坚持了下来。看完后,真心感觉到,这本书就是我一直挂在嘴边的那种“人物符号化”“剧情模式化”的长篇谜题了,真的不能算是一本小说,至少不能算是一本合格的小说。
  其实前段时间也看了不少十几二十年前的推理作品,有冷硬派,社会派,悬疑推理等等,其中大部分都比较让我满意,虽说过了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但是现在仍能吸引我一口气读完,我想这些作品应该算是很成功了。
  在我看来,时间就是检验经典的唯一标准,而很遗憾,我的领路人,精神导师绫辻行人先生的这本作品没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至此,我想也到了和身为本格推理大师绫辻行人告别的时候了。但是,告别并不是永别,因为我还很期待另一个作为悬疑推理作家的绫辻行人的尽快会面。
  《替身》,真的蛮期待的!

钟山暮 发表于 2013-7-26 21:46:12

  人物设定:★★★☆
  沿袭了杀人方程式1,也就是肢解尸体之谜的主角设定,为了老婆的人生目标而当上巡警的弟弟和依旧把戏份全部抢光耍帅到底的哥哥萌点不少,其他的角色刻画的稍微弱一点但是不令人讨厌。行人笔下的角色不会令人反感,但是留下的印象确实也很少,这方面确实是要输给京极等人的。
  
  情节设定:★★★☆
  稍显得有一些不愠不火,六年半前姐姐的被杀事件->鸣风庄里妹妹的被杀事件->重要目击者被杀事件,一条线下来感觉很连贯却也乏味。当然其实很多解密的线索都埋在看似不经意的三个案件的细节里,但基本上都是关于whydunit的,并不会让读者在最后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而且可以让读者安心的是,这次的「馆」里既没有解开谜语才可以发现的密道,也没有见人就杀的暗夜幽灵,这是刚正朴实的四层建筑,而且附上了详细的楼层图,就读者挑战的角度来说是绝对公平的。
  
  手法设定:★★★★
  主要的手法集中在鸣风庄和画家家中的两起杀人案,性质也比较类似,都是「开放式」密室——犯人都存在逃脱的空间。但是行人在这本书中的处理非常巧妙,都留下了「多余的东西」。明明可以从容逃跑,为什么还要剪掉被害人的长发?明明可以借由梯子从屋顶走掉,为什么还要做挂锁机关?而最后行人也正是利用这里作为切入点而重现犯罪现场情况和凶手心态,这样的处理我认为比挖空心思去设计一个漏洞百出的不可能犯罪要来得省事,也讨人喜欢。
  
  推理论证:★★★★★
  推理桥段这次让我看得大呼过瘾,行人退回了推理的最基础阶段,在给定了若干读者们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利用排除法这个强大的工具,一个一个排除在场者。而当侦探才淡淡地说出「没有凶手」这一惊人的结论时,我才惊觉原来从一开始的前提就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而通过对前提的逆转,加之行人的一处小聪明,瞬间就揪出了凶手。而正是这样的逆转,完美地解释了两起犯罪现场的「多余的东西」,前后呼应可谓妙哉;而回观整个推理过程,奎恩式的严谨也让人敬佩。
  
  杀手设定:★★★★☆
  正如上文所说,这次的杀手藏得很深,我在看书的时候成功地重现了凶案过程,但是依旧对凶手是谁没有任何把握——除非看出了上文提到的某个前提的逆转。这里行人确实耍了一点点小聪明,但是效果是正面的,相信每个读者看到凶手的名字的时候都会有「啊原来是他/她」的惊讶。
  
  动机设定:★★☆
  基本上可以无视的一个环节,合理但是牵强,有点突兀感。对于动机的把握行人一向不太行,比如传说中的「钟表馆幽灵」,大家应该都对那个凶手比较无语吧。
  
  挑战读者设定:加半颗星
  很少见的日本作家敢在作品里挑战读者的作品,而且挑战的时机恰到好处,线索的给出对于读者也是足够公平,非常难得。
  
  总评:★★★★☆
  行人难得一见的奎恩式的严密论证型推理,在此强烈推荐。
  
  

御姐黑 发表于 2013-7-30 10:10:39

   珠海出的 书 装帧还真不讲究,质量也很一般。
   翻译么。。。。。soso
   这个标题,容易产生歧义
   不过整个故事 比肢解尸体之谜 好看的多
   仍旧是绫辻行人擅长的桥段
  

笨小虫 发表于 2013-8-2 10:16:45

  行人的作品,很早就读过不少。至今仍能记得第一本读的是久负盛名的《杀人时计馆》,当时我还是一个推理小白,初接触日系推理小说,读完后内心震撼,难以言表,从此热爱行人,一口气读完了他所有的馆系列并且完全不计较他动不动用密道暗示,完全违背了推理小说“公平”要求的缺陷。
  
  不过,这本尸体长发之谜,完全地令我惊喜了!他用这本小说向我们证明了,他不是不会严密的推理,逻辑,排除。
  
  这本书,逻辑严谨,环环相扣,侦探从开始到最后的想法,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一丝牵强与不合情理之处,所有的排除与推断,在彰显可能性的同时又凸显了结论的唯一性。
  
  在破案之前,所有有助于我们得出最终正确答案的细节和线索,都已经暗暗藏在原文之中。既没有刻意强调也没有刻意忽略,更没有刻意用任何叙述性诡计的方式误导读者。我们和侦探一样,在经历着这平淡的一天,和侦探拥有一样多有用与无用的信息。——单单看,你是不是能从这些杂乱无章的图块中,拼出那个最终的答案。
  
  宏大的想象(比如斜屋犯罪)固然令人惊讶,可是我最推崇的还是实际意义。那种侦探不知为何受到启发,契合了罪犯天马行空想象,却无法告诉我们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否具有可复制性的故事,终究不是我的那壶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尸体长发之谜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