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女儿 - 书评
一部独一无二的历史推理小说,甚至很“不像”一本推理小说。小说中所谓的案件是英国历史上一宗家喻户晓的故事:理查三世为了纂取王位,谋杀了囚禁在伦敦塔中的两个小王子。嫌犯的“罪行”令人发指,更令人深思。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13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英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真相是时间的女儿”
真的是这样么?漫长的时间洗礼过后,留给我们真的就是真相么?对于历史,中国人总有一种本能的敬畏。我们的民族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有着数不尽的文史档案,由于后人永远无法直接得知当时的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所以,那些三坟五典上的文字,就成了我们唯一可以获取的资料。而煌煌巨著二十五史就是这几千年历史的结晶,我们称之为“正史”,也是我们褒贬人物,品评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我们从中得到的东西,真的就是那么权威么?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有多少是真实的?
同样的疑问,不止我有,很多人都有,不止中国有,外国也有,比如JosephineTey ,是的,就是约瑟芬铁伊。和我们不同的是,铁伊把自己的疑问诉诸笔端,用文字来探究这个疑问,于是,很庆幸,这个世界上有了《The DaughterofTime》 这样一部传世之作。
这部问世于1951年的作品,讲述了一桩四百多年前的谋杀案——英王理查三世谋杀了自己哥哥的两个儿子,从而登上王位的故事。这是英国王室广为人知的一段历史。因为执行任务意外受伤而住院的苏格兰探长格兰特,在住院期间,因为闲极无聊,看到了一张画像来了兴趣,这是英王理查三世的画像,一向对人脸有特殊兴趣的格兰特探长这次却看走了眼,他没想到这位长相如同正直法官的人物,居然是声名狼藉的理查三世。出于对这个人物的兴趣,格兰特探长借来了大量资料,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位君主,不料却越看越有疑问,最终,在大量的资料,缜密的分析,严谨的逻辑下,格兰特探长一举推翻了流传四百年的结论——理查三世没有谋杀自己的两个侄儿!
这真是一本奇书,与其说它是推理小说,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篇历史论文。这样一部作品,其宏大的构架、企图都独一无二。所以,当年美国侦探作家协会(MWA)票选史上百大侦探小说名列第四,历史类推理名列第一,要知道,排第二的可是那部大名鼎鼎的《玫瑰的名字》。通常来讲,所谓历史推理小说不过是在一个大的历史构架中插入一桩犯罪,从而推理,导出答案,历史只是一个外壳,赋予推理以厚重感。但是铁伊却挑战了一桩四百年前的公案,这可不是说挑战就能挑战的,这需要丰富的学识和极大的气魄。铁伊毫不掩饰自己对那种道听途说的鄙视,她在书中借格兰特探长之口,对那些所谓史学巨著发出了质疑,并且毫不掩饰对于那些御用文人的鄙视。铁伊认为:“一切都是可能的。真正的历史起初都不是作为历史而记录的。历史在衣帽间的清单里,在私房钱的账单里,在个人信件里,在不动产登记薄里。”
铁伊在自己作品中体现的那种人文主义关怀,远远超过太多纯文学的作品。行文中的英式幽默,带有铁伊独有的烙印。铁伊以女性独有的视角,用她那敏锐的笔触,问出了太多人心中的疑惑。
感谢铁伊能够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虽然她一生仅仅写出了八部作品,但却是部部精彩,是“一生没有写过失败作品的侦探作家”。她的出现,改变了当时西方文坛侦探小说“公式化”“庸俗化”“廉价化”的情况,为世界推理小说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合上此书,突然感觉历史上太多的东西都被胡扯出来,而这些胡扯从来没有被人质疑过,如今它们的地位已经牢不可破。虚假的故事成了经典,而明知它们很荒谬的人袖手旁观,一言不发。历史书上的白纸黑字无非是精心粉饰的谎言和以讹传讹的误解。归根结底,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是一笔永远搞不清的烂账。
1952年2月13日,在《时间的女儿》问世一年左右,铁伊因病去世,在此之前,她已经知道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但是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她把自己的财产和全部版权收入都捐给了英格兰国家信托基金,这在侦探文学史上也是空前的。
这位毕业于英弗尼斯皇家学院的才女;
这位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娜、多萝西L塞耶丝并称为“英国三大女侦探作家”的女子;
这位在母亲去世后辞去工作,回乡照顾父亲的孝顺的女儿;
这位一生只留下八部作品,部部精彩的女作家。
享年57岁。
-
这本书的口碑太好了。但通过收集史料,辨别其真伪,不观其言只观其行,推敲出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这其实是篇论文吧。其中的剥茧抽丝又不是那么困难,最困难的反而是克服人们固有的观念,而出发点仅仅是看到查理的画像觉得他不是坏人——当它是小说吧,它太像论文,当它是论文吧,这会儿又像小说了。至于其中的核心案件,矮油,也就是个栽赃嫁祸么,这难道不是每个国王皇帝都要干的事情么......
看完了小说,只是有种“哦,这样啊”,“哦,也就这样而已啊”的感觉。谈不上阅读的愉悦感。 历史究竟如何没有办法证明,也许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一个故事。Alfred Lothar Wegener养伤的时候盯着地图创立大陆漂移说,格兰特卧病在床,观像生疑,本着面由心生的执念,刨根究底去还原心中的历史。当我们摒除杂念,静心观察的时候,似乎可以收获很多意外。读到这本书,亦是养病之时的意外惊喜。
读铁伊的书,让我想到一道川菜,开水白菜。光听这名字,估计很难让人联想到香辣艳丽的川菜,也很难想象它竟是国宴名菜。一如铁伊的书。
只是简简单单的在讲故事,而故事本身也并不复杂,一眼望去,就如同漂在清汤中的娃娃菜,引不起提筷的性质。勉勉强强尝了一口,竟再也放不下。而铁伊的文字一如这这精心熬煮的清汤,回味无穷。 本居士看过的最好的推理小说,依流行加上一句,没有之一。
在每一个员工走后,合伙人就会照例把那个员工的缺点给评论一番,刻薄而且粗鲁。我总是在想,我离开之后,会是怎样的诋毁。
然后想到了这本书,才发现并不重要,什么都不重要。就像少年pi一样,经历最坏的一面,毁三观的经历,然后用最好的想象重塑。 对我来说也就还行吧。对于不熟悉历史的外国人来说本身涉及的史实就不够了解,再加上故事本身是一个躺在床上的人的推断和臆想,让我这种喜欢刺激情节的人有些失望。
对我来说也就还行吧。对于不熟悉历史的外国人来说本身涉及的史实就不够了解,再加上故事本身是一个躺在床上的人的推断和臆想,让我这种喜欢刺激情节的人有些失望。
大家说到“一本新的西拉斯·魏克里”或“一本新的拉维尼亚·费奇”,就好像他们说的是“一块新的砖”或“一把新的梳子”一样。他们从不说“一本某某某写的新书”,人们的兴趣已经不再是书本身,而只是因为它是新的。他们已经很清楚这会是本什么样的书了。(第一章)
理查三世被冠以谋杀亲侄的罪名,他的名字俨然是邪恶的代名词。但是亨利七世,他“深谋远虑”地消灭了一整个家族,却被视为精明而有远见。这也许不是什么赏心悦目的方法,但是有用、谨慎,此外还非常成功。
格兰特放弃了。历史是一种他永远不会懂的东西。
史学家的价值观和他所熟悉的那些价值观是如此歧异,以至于他无法期望他们之间能达成共识。他宁愿回到警察局,在那儿杀人犯就是杀人犯,天子与庶民同罪。(第十七章)
约瑟芬的《the daughter of time》的确一反之前我所看过的日本轻飘飘式推理小说的构思和风格,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恻隐之心,让我燃起为理查三世洗刷冤屈的警察责任,甚至让我跃跃欲试想要亲手去搜集证据找到真相。
最开始看到书名我就被吸引了。真相是时间的女儿。The 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 言简意赅,点睛之笔。让整个故事有了寓言的意味。
对人脸敏感的探长格兰特腿受伤住在医院里,他的好朋友玛塔和历史研究者卡拉丁找来一摞历史人物的照片或画像给他当做消遣。最后的一张照片,是理查三世,但他并没有看出邪恶和着魔的样子,因此觉得很怪异。这就是故事的引子。
在接下来的住院期间,格兰特围绕理查三世有没有杀害他的两个小侄子进行了调查,实际上他主要是做推理工作,而卡拉丁则是收集资料。在第十六章,他们基本上得出了最终的结论,证明理查三世没有理由也事实上不可能杀害他的两个小侄子。就在卡拉丁满心欢喜地要去写下这个发现时,却得知早在多铎王朝垮台之后,每个世纪都有人知道真相并为查理三世平反。但格兰特则认为,人们都知道真相却闭口不言,只要能说出真相让更多的人知道,就是有意义的,卡拉丁得到了鼓舞从而继续写作。
故事说的很好。但是,一口气看完之后我猛然发现,我最初想看这个故事想知道的那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释,那就是“汤尼潘帝”。为什么”知道实情的人一致闭口不言,听人虚假的传说流传,直到当时活着的人全部死去,留下坚强的传说和更坚强的石碑,成为该地的骄傲和观光卖点,至此,结论简单地打上句号“?
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 所谓的汤尼潘帝~ 也就是 人云亦云的意思了
知道实情的人一致闭口不言,听人虚假的传说流传,直到当时活着的人全部死去,留下坚强的传说和更坚强的石碑,成为该地的骄傲和观光卖点,至此,结论简单的打上了句号。
起向高楼撞晓钟,不信人间耳尽聋。
有时候,历史给予我们的还是虚假的信息~ 一本耐读的小说好就好在它震撼了人的心灵而非头脑,一本耐读的推理小说也应如此。真正令人心绪纠结的是人性的交锋,而非单纯的智力碰撞。为有案件而设案情,这样的推理小说仅是商品,难称作品。流行的日系推理中,那些故布疑阵、机关设尽的案情就如同冷冰冰的程式,像破解魔术般层层分解后,剩下的也唯有冷冰冰的结果,再无神奇吸引可言。是非黑白绝不只靠看似确凿的证据指引,完全捏造的证据和证言足以将结果引至错误的方向,(且不论“酷吏莫顿”的无耻行径,就算“圣人摩尔”不是也庄严的撒下了弥天大谎吗?)真正靠近现实的是,在人性支配下的行为才鲜有偏差。
时间的女儿,可能是荒唐,而非真相!
对于背负了四百年冤屈的理查三世,铁伊写下这本书或许确有“起向高楼撞晓钟,不信人间尽耳聋”的一搏,而她于书末所表露的无奈或也正像唐诺所言:“我虽然不信,但长久以来他们真的都聋了。”
在推理界中做一个铁伊的拥趸不免小众,可在这一个颠倒无常的世间,大众小众又能有多少差别? 书的题目叫做时间的女儿,取意于The 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但实际上,时间并不能让真相水落石出。如果没有像书中主角那样,刨根问底的追索的话。
我们所知所闻的历史,其实是非常主观的东西。所谓成王败寇,孰是孰非,事实真相永远消失在时间之中。历史永远是胜利者的历史。
书中主角对于历史的探究,其实是作者自己对于流传下来各种书写资料的质疑。由某件事之前和之时的背景,来推断那件事之后的记录是否正确,从而发现了人云亦云的谣言是如何产生流传的。
即便是这样,我也不能说他推断出了真相。毕竟他的很多判断也是基于史料。如果那些史料也并不是真实的、而是被当朝记录者篡改美化了的呢?
真相这种东西,我永远没办法得知。我亲眼看到的都不一定能相信,何况几百几千年前的事。
而正如书中所说的,知道真相的人并不挺身而出澄清事实。被蒙骗的人在被告知真相时恼羞成怒。所谓愚民,便是被骗的自欺欺人之人吧。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