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举的颜色讲义 - 书评
白雪皑皑的空地上,美丽的女尸赫然在目!在尸体的四周,却看不到任何往来的足迹;
身中数刀,满腔愤懑的丈夫死不瞑目!
可是,他的身边却看不到一滴鲜红的血迹;
还有那橙色的夕阳和柑橘,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96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首先,感谢文泽尔兄的慷慨赠书。
原本一本200多页左右的书,没想到却接连读了三天(《脑髓地狱》我也才花了三天时间读完,而且《脑髓地狱》我读明白了,这部小说反而没有全明白)。
第一天看了前两个短篇,第二天看了第三篇和第四篇的一半,第三天看了剩下的。在读到最后10~20页左右时,有一种胸闷、烦躁、眩晕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是文科生读理科报告一样很糟糕。
四个短篇中读得最清楚明白的是《红色讲义》,36种解答都很清楚明了(以前在《最推理》上读过此篇)。这是一种一边给出题目一边猜想解答,然后再加限定条件,再解答的模式,前后竟然高达36种解答。(作者已经用序号来表示了,不用自己数)
其次是《橙色讲义》,这篇里用一种类似长诗歌一样的形式讲述了一件带有魔幻灵异的事件。和另外三篇不同的是,这篇里加入了魔法情节(另外三篇没有超现实情节),七个人受到诅咒困于某个村子里,然后想出某个办法逃出升天。这篇里有人死了、有人消失、还有人一半消失一半死了。这篇还设置了“挑战读者”,也是与传统本格最相近的一篇。
再次是《橘色讲义》,一边出题目一边讨论解答,有关鸽子的部分竟然花了十多页的篇幅来讨论,反倒后面人物消失却两页带过。这篇是篇幅最长的(等于前面三篇总和),读得也是最辛苦的。里边提到的:费兹奇五十四条魔术基本诡计元素,非常NB,可以做为创作推理小说的诡计参考。
最后说说《白色讲义》,读这篇完全被绕着走,说实话我没有读明白。
读文泽尔的小说,如果不打算彻底研究的话,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不用在意很多细节,比如说某个绳结的打法是怎么样等等,只要读着要一种阅读感受即可,这样阅读起来还能够轻松一些。
正好对这本书有几个疑问,不妨列出来,看过的朋友可以一起讨论。
1. 四种颜色中,白色是雪、红色是血,第四篇是橘色因为里边出现了一个橘子,可第三篇为什么是橙色?
2. 为什么要叫“讲义”?提到讲义,我首先想到的是卡尔的“密室讲义”,还有土屋的“毒杀讲义”。这两部小说中提到的讲义是对前人相同的诡计的一次总结。可在颜色讲义这本书中,除了《橘色》外里边提到了54种魔术手法(可以算成是讲义吧???可这种魔术手法却被称为是“橘色讲义???)外,其他也没有提到什么讲义啊。只是两个人(或三个人)一直就某个半成品情节讨论罢了。
3. 在《橙色讲义》中,那个茱莉看到边界上半具尸体就因为害怕而再次回到村子里孤独终老?这里我觉得非常奇怪,之前被困在受诅咒的村子中时,大家还想着不要附身到他人身上,还想着要自杀。为什么这时却害怕了?反正之前都想死了,索性冲出边界,大不了一死嘛。 有一个友邻说书太翻译腔了。都想写个我说,但回复有点长,就粘贴在这里好了。
先不说个人喜好,一个在德国搞了十年科研,一年买书十几万,天天坐在书堆里的人写撸撸姐那样的东西也都不可能。“故作高深是最令人厌恶的作家品质”,没错阿,颜色讲义内容严肃,读的人都不严肃去读也不行。可能不喜欢,但是否定说完全没价值,特别针对,比如在女巫一个楼里跳来跳去的有个人,还有小徒那种,不是对书,专门对人,反正我觉得是不对的。 看了纳兰潜艇大吧评颜色讲义的帖子,我也觉得54魔术讲义不该放在解答里,按照大吧的统计,白色的解答数介于是15-20,红色是38种,橙色是8种,橘色的魔术技法归纳显然不是用来解释谜底的,所以不算,因而解答数应该在15种解答左右。全部加起来是80种左右,平均到每篇里是20种。无头说的迪斯科侦探星期三我也看了,虽然篇幅很长,但解答数量不会超过20,我也没统计,不过书很厚,下那本有不少八嘎推理,跟颜色讲义还是不能比较的,
另外帖子里面说到对纯逻辑解谜无感的,或者极度讨厌故弄玄虚的,或者无条件头痛复杂机械诡计或多重解答的,还有记性差的读者和自以为是却输不起的读者,不建议看此书。觉得那个又删回复又拉黑的一星评论帖主,就是属于自以为是却输不起的那种,大吧所言极是。 所要知道的都是无从建立的。一角悬在崩坏边缘,整个立方体都是脆弱的拼贴。以毁灭破坏死亡,以死亡祭奠毁灭。以不完整来创造唯一,以平面来重现幻想,一切设计都来源于扭曲剪切已及oranment and crime,摧毁与重建,然后穷举边缘里,线条与颜色,交叉纵横充满画面的张力,饱满最本质的色彩,这种快感的美丽,就是犯罪。
[语言建构里惊恐的下落 幽闭的深渊 于重重深叠的帷幕里摔碎光亮 烟雾下末世阵列 纯洁起翘与坠落 精巧面具后的一点红色舌头伸出的小丑轻笑 舌头比涂了鲜血的嘴唇更红 因为它暗沉直指死亡 已死亡 畸形与不伦暗恋 藏与黑暗密林 惊叫无声 长存无生 以解构致敬 层层破碎 以线条抽丝为伊 以颜色扭曲为戾]
对于本身具有封闭空间文字叙述的类似幽闭的恐惧,正如对密室的定义,是宽泛而却不乏较为严密的界定,纯净的颜色会带来被重重围困之感,那些画面里被加重而隐藏于物体之后黑色的影,哪怕微小也夺人心魄;雪中滴落的血迹(当然原文中并没有以明显提及交叉颜色来做讲解,当然“当然”这句话是模仿某某 某某某某某以及某某某),震撼是因为盲点的白;亦不需要用针尖刺破眼球,你也会模拟蔓延红色扩散的恐惧,本能告诉你它是危险的前兆。蒙特里安难道没有撕裂自己画幅的冲动么,在扒开有颜料些微颗粒附着的精致边缘的白色后,背后封闭空间里迫不及待被释放的腐烂颜色不明的混浊
被誉为虚空
被赞为崩坏
对于其盛赞和恐惧自然都来源于极端, 对于偏颇和失衡有固执的暴力维持,当然不是这样的,因为那需要严密的解构和小小迎合大众(这种微小而绅士的行为讨人喜欢)的细节,崩坏的边缘才清晰可见。这当然顺便表达对于评判Eisenman和Gehry同等理由。
这中间有个小小的问题:是来源于“山羊胡”,这成了整个幽闭得救阅读中最后被灰色包围的雾气,作者出现的最后实在不能堪比山羊胡的黄金分割呀 (眯眼) 终于等到了《橙色讲义》的电子文,文泽尔兄又一次以哲学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逻辑与令人无法揣测结局心理的关系,只不过这次的故事要复杂地多。
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文泽尔文笔的细腻:丝毫不吝啬细节处的刻画(如果能够多加注意,我们可能更接近真相,简单的道理往往要比哲学复杂得多)让故事里参与讨论的人物在读者的内心深处留下印象,这是文章能够获得成功唯一的途径了,因为我不能保证所有的读者都会有兴趣读完那首比较古怪的叙事推理诗。
虽然文兄多次强调,推理小说中“毁灭与重订规则之模型”的关系和功用,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只是为了满足某个诡计二必须营造出一个平台的需要。换言之,想出一个诡计,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它,无论它在现实是否可行。
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操作却非常烦琐。我记得在看《白色讲义》的时候,就曾经和文兄探讨过以理性对话形式述说诡计的利弊:情节推动的速度也许并不被读者所认可。这就需要一定的文字表现力作为支撑,即不断地让情节跳跃起来,让人物和他们的对话能够在纸上存活下来。
这一次,文兄选择了“诗歌”这个载体,这在我看来,其实验性已经超出了我太多的想象。倒不是要把它和古希腊史诗相提并论,也不会与我们所熟知的《长恨歌》或者《孔雀东南飞》进行分析研究。只是,诗歌的艺术性在于它的表现力更容易为人传唱,无论是流传还是欣赏,诗歌的独特性超过了所有的任何形式的文本。但是,如果是把推理融入小说,这个,也许根本没人想过……
文兄做到了,虽然八字一言让人语感上会难以习惯,但是《天下不老的尸体与不死环境》(西方篇)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我最初以为这是某位魔幻小说家的散文集),把自由的叙事融入高难度的等言诗(其实诗歌也可以自由一些,至少橙讲中那样的规模,我可能误解是哪位不知名诗人的翻译作),这需要极高的语言技巧和耐性。事实上,在诗句的语言上,文兄做的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瑕,甚至我觉得它还不如更为平实的小说语言。不过当我看到文兄结尾的雄心壮志后,我突然又有所期待,隐藏在诗句中字里行间的杀机和诡计,也许更能激发我的兴趣也说不定呢。
最后说说《橙色讲义》作为系列文让人担忧的一个隐患,白色是雪,红色是血,这些都是极其容易让人感知或者是进行视觉化思维的主题因素,最让人欣慰的是,它们确切正是颜色的代表。可是《橙色讲义》中的颜色却被文兄有意提出的假设和突破读者固定思维的边界所淡化。私认为这样的效果并不是热爱颜色讲义朋友们所希望看到的。
尽管无论从诡计的核心还是我所期待的橙色讲义更大的不可思议地多重结局上颇有些失望,但是文兄的两个尝试确实值得称道的。我想如果能够再多加一些评注,诗歌的魅力可能会更加显而易见。
谋杀的形式可以简单,同样也可以复杂。简单得令人浮想联翩,复杂得令人瞠目结舌。但是,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我们都希望它能带来我们所期望不到的艺术表现。这不单单是诡计的高超或者结局的意外,还有更多的可能,只要敢想象,我相信文兄会为我们带来更多令我们无法想象的华丽艺术。
很高兴能看到文泽尔兄的《红色讲义》,和我期待的一样,有着丰富学识与哲学内涵的文兄一定会在文中把这些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白色讲义》一样,文泽尔在构架上选择了一种与一般推理小说完全不同的叙述模式——通篇在对话讨论中进行。起初我只是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在模仿诸如:密室讲义、毒杀讲义、不在场证明讲义一样对于推理小说中的关键核心诡计进行技术上的探讨和总结。但如果仔细品味,却有稍许不同。文兄在颜色讲义系列所运用的讲义方式更像是一种自我潜意识对于技术方法的表现。
如果注意到文泽尔在小说人物名字上的设定,也许会有更多的看法,这不仅仅是一篇无聊的技术归纳整理,而是带着某种思想完成的特定作品。请注意这个名字——杜拉斯·普鲁斯特。
这很容易让我想到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年7月10日-1922年11月18日)这位伟大的法国意识流小说大师,《追忆似水年华》细腻美好的憧憬又重新浮现在我的记忆深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美丽的重逢。意识流小说并不能称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流派,但在我看来,它却有着独具自我风格的深层内涵。虽然对于意识流小说我知之不多(实际上只看过《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但是通过与《红色讲义》之间的对比,却可以得到很多证明文泽尔在进行一种推理小说模式上努力突破的线索——意识流推理小说的尝试。
《红色讲义》所指的红色即为血的颜色,旨在做关于血泊消失或者是不消失的研究。文中的杜拉斯·普鲁斯特根据对于血泊的层层限定,让讨论朝着不断颠覆前面的结论的方向前进,正如每节标题下方的英文谚语一样,总总限定后的讨论变得不可思议却又符合逻辑。最为关键的地方不是在于文泽尔罗列了多少种关于血泊消失或者是不消失的可能,而是有关限定的发生,宛如诗歌一样随着自己的潜意识的活动不断附加。
文泽尔兄用意识流惯用的从“外”向“内”的方式进行着血泊的研究,忽略推理小说常有的总总背景与他们之间的矛盾,逐渐刻画关于“动机与方法“等推理小说核心的技术问题。”这是一种抛开外壳研究内心的尝试,也是一种理性对于核心进行实验的讨论分析。它与密室讲义、毒杀讲义、不在场证明等此类在长篇小说中出现的总结不同的是,它出现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一个现成的奇怪的难题,而是随着自己潜意识的思维虚构出来的关于“可能性”的技术方法而已。
《红色讲义》通过独特的36层解释让一个关于血的讨论得以圆满结束,在结语中又刻意以“橙色的灯箱”为噱头让读者浮想联翩,真是一个狡猾的作者啊……
尽管在看完后记后对于“讨论式推理”所表达出来的意义不能有所深层体会,但是在模式上,在创作的思想上,却完全可以找到文兄有意或者无意与“意识流”相关的种种痕迹。
最后,纯技巧上的讨论让人难以入笔评论,处处都可能影响还未阅读的朋友们,所以只好以此为借口敷衍了事,请文兄见谅。另外,仍然期待颜色系列还未完成的其他作品。毕竟,有了文兄的总结之后,对于其他想写推理小说的朋友来说,有益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文泽尔那本奇书《荒野猎人》的评价很两级,5分和1分的都不少,一时间围观的看客不少。文泽尔这次的出击,能否拾起评价两级的尴尬?
——不能(回答的整齐程度之于激光的单色性还要高)
可以想象到的评论(小标题)
大众流:这篇中短篇集就是本没有情节的诡计怪物。
咆哮流:诡计诡计还是诡计!除了诡计,还能有点什么?有木有!
文青流:一堆结绳、气象、物理、化学专业术语和“精心考证过的奇妙道具”组成了让人望之生畏的华丽城堡(红色讲义一开场的那段杀人不“溅”血的论述足以吓到大家,最后那个电磁铁控制设计更是……)。
3+1?1+1+1+1!(小标题)
我豆瓣上的短评:橙非常别致的多重解释,但是白、橘、红三篇连着看这种诡计列举类的文章实在有点不适应。
这是我第一遍的感觉,第二遍的时候发现文泽尔还是有点小东西在里面,以此来区分有点雷同的格式。拳打卧牛之地,可以说文泽尔的技巧应用地挺不错的。
1.白色讲义的预设环境定为改稿-讨论模式。讨论以平行的方式铺开(这也是通常讲义的形式),不过讨论的顺序也被精心地安排,材料的剪裁由于此方式而变得自由度极大。枯燥的一二三四的条目化身穿插在五线谱中的点点音符,灵动而不呆板。
2.红色讲义虽然还是改稿-讨论模式,是以不断添加限制的层层推进的方式展开,同时作者以从句嵌套的例子作对应的小标题,以期提升趣味性(舒缓一下大家的情绪)。但是由于递进的限制,罪犯的就像跳入一个拥有众多入口的迷宫,不断在尽头中回溯以找到唯一的出口。3.橙色讲义是四篇中基调与其他三篇最不像的,除了我之前提到的那个原因最明显的就是它是唯一一篇标题与内容没有准确对应关系的作品(白对应雪地无痕,血对应血泊消失,橘对应凶手为橘)。架空推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菜了,作者故意用了等字八言句(我实在不认为这是诗,虽然字数整齐划一)来提高它的精致度。
4.橘子讲义与第三篇相同的解答-挑战模式,不过这次不是等记叙完了才开始解答,而是同步直播式的一来一往,有种法庭推理的紧张感和节奏性。这的讲义内容变成了魔术,还先把讲义拿出来,然后再在解答过程中去运用。在谜团和诡计的选择上也选择几近夸张的东西,似乎有种刻意与之前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之前还说过:“看了第四篇你就知道什么是难度系数3.8的物诡了。”
情节的逆袭!(小标题)
好多人都说这是本情节近于无的小说,其实作者并没有放弃情节,还是花了点心思,在极其有限的情节中体现出文泽尔还是有小巧功夫的功底的。
1.白色讲义中夏哀读到的那种解释比之前的都来的要简单,让人有炎炎夏日脱衣入水的畅快感。不料,最后的删去情节的交代,不用诡计的极致简约让人有种置身冰箱的战栗感——现实如此简单,小说却如此烦乱,这样不好。
2.在充满着背叛和阴谋的红色讲义的最后,作者又出人意料地给出了温馨的真相。就像The Truman Show中最后那句Good morning, and in case I don't see you,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我的记忆可能有误),一扫之前压抑。
3.看到第三篇我才明白,我所关注的讲义部分只是颜色讲义的经线,还有一根串联整个故事的纬线剧情(文泽尔这次布局可能贯穿整个颜色讲义,这些线估计到了长篇最后的颜色讲义才收拢)。其实纬线的剧情也在逆转,在第二篇中,第一篇中作家麻利地杀了一个通缉犯,第三章那个通缉犯是假的,而且没有死,反而是女的有问题。结尾的地方又说这只是个梦,大家再次愕然。作为纬线的内部剧情也是故意留白,最后一重解答不说,似乎走到穷举的反面。
4.纬线似乎让人混沌,书中书与书的情节进一步融合感觉走匣中失乐的模式。关于经线情节,“凶手是橘”的名字很能抓眼球。
单纯以某类型的诡计列举来完成短篇小说,实在是大胆之极的想法。我想即使是把大名鼎鼎的卡尔密室讲义单拿出来作短篇,这天的鸡蛋价格也会上涨吧(请恕我狂妄的比方)。作者在行文中似乎夹带了自嘲性的私货作为一些批评他的回应(比如讲到故弄玄虚的文字、诡计非现实性)。
作为普通推理小说读者(作者那个长达几十页的54条解释到现在还没有在豆瓣上被喷,我已经很诧异了,难道荒野猎人已经把那些人全过滤掉了),估计这不是一本好书,不过想对推理小说的创作过程有些了解的人似乎这本书是个很好的途径:看看推理小说写手是如何把一个简单的点子繁衍出一套诡计。
最后一句,文泽尔实在是个挑人的作家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