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鼠器 - 书评
1952年被改编为著名推理剧《捕鼠器》的原著小说。唯一被英国版和国内旧版选集遗漏,国内从未授权翻译出版的推理名作!快要下雪的日子,若隐若现的可怕歌声在清冷的大街上幽灵般游荡。“三只瞎老鼠,看啊,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84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第一次读阿婆的短篇作品。本书中一共有9个故事。除了第一个大名鼎鼎的剧本《捕鼠器》外,还有四篇马普尔小姐探案,三篇波洛探案以及一篇奎因先生探案。《捕鼠器》阿婆最著名的一部剧本改编的小说了,此剧本多次被搬上舞台,时间之长久,创下了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的纪录。因此作为重头戏,我最后再来品论这篇作品,先来说说其他八篇。
《怪玩笑》,故事讲述了一位富翁临死前将自己的所有财产送给了一对青年男女。可是当他死后,那两人翻遍了整栋庄园都找不到一分钱。于是他们在朋友的介绍下,求助于马普尔小姐。马普尔小姐通过老人生前信件推理出老人的性格,然后再根据其性格推理遗产可能会藏到哪里。像这种寻找“宝藏”的故事看起来还是很轻松的。这篇文章里用到了类似密码和死亡留言,诡计现在几乎被用烂了。但是我当时依旧没有看出来。因为阿婆的线索隐藏的太好了。
《卷尺谋杀案》,马普尔小姐侦办的一件杀人案。一位贵妇人身穿和服死在自己家里,门窗都紧锁——哦,别误会,这不是密室,因为门只是“紧锁”而不是“反锁”。这篇里马普尔小姐完全通过物理证据推测出了凶手。人物出场很少,但是凶手依然不容易猜到。但是可能阿婆不太适合物证推理,总觉得推理有些苍白无力。
《完美女仆》,马普尔小姐侦破的一件盗窃案。这篇我个人认为非常精彩。讲述一对姐妹雇佣了一个堪称完美的女仆,可是马普尔小姐却对此不以为然。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后,女仆失踪了,而村子里很多家都遭到了盗窃……故事的真相我感到小小的意外。马普尔小姐那有些狡猾的小诡计依旧能让人会心一笑。
《看房人谜案》,这是一篇安乐椅神探类型的作品。侦探依旧是马普尔小姐。她的医生海多克还真是了解自己的病人呀。每次马普尔小姐又老又病几乎没什么生机的时候,他就会给她开上一剂最有效的药——一起谋杀案。这次他居然自己根据事实写了一篇小谜题。讲述了一个奇怪的看房人对房子的新主人百般骚扰导致出现命案的故事。马普尔小姐根据人性猜到了真相。不过推理性并不是很强。真相也很好猜,算是比较失败的作品吧。当然,最后马普尔小姐又恢复了健康(怀疑如果一直有谋杀案,马普尔小姐能长生不死……)
《公寓惊魂记》,这篇开始,赫尔克里·波洛终于登场了。故事讲述了两个青年人由于弄丢了公寓的钥匙,不得不通过运煤同电梯翻到公寓的五楼。可是他们摸错了房间,进入了四楼,结果发现了一起谋杀!本篇的推理也是以物证为主,但是比《卷尺谋杀案》详细了一些。凶手的范围很小,可惜我猜错了。阿婆的误导还是很棒的。其中波洛又顺带做了一次月老……
《小约翰尼历险记》,这是一个绑架案。一对夫妇收到绑匪的通知,要求其支付大量金钱,否则就绑架其独子。夫妇做了大量的安排,并且由警察们严密看守着。然而就在绑匪指定的时间中,小孩真的被绑架了。没有人知道绑匪从哪里出现,怎样绑走孩子的。故事的真相不算意外,但是推理非常精彩。而且结局也比较温馨。
《二十四只黑画眉》,这篇应该是相对比较有名的了。题目引用了鹅妈妈童谣中的一篇,但是内容与童谣没有关系。讲述的是一位老人被人谋杀在自己家里的事情。波洛通过老人的生活习惯找出了凶手。本篇无论从诡计、推理还是布局都属于本书的上乘之作。记得还被拍成电影过。
《爱情侦探》,这是哈利·奎因先生侦破的一件谋杀案。死者的妻子与其情夫争相自首认罪,而死者的男仆和女仆却神色暧昧,到底凶手是谁呢?其实结局还是很好猜的。我觉得这篇故事如果发展为一个长篇会更精彩。嫌疑人一一认罪的情景让我想到了阿婆的一部长篇《死亡约会》和布兰德的《耶洗别之死》。
最后来说说本书的重头戏《捕鼠器》!很多人在提到这篇作品时都会提到阿婆另一部著作《无人生还》。可能是这两部被搬上舞台的次数最多,且模式相同吧。不过我认为《捕鼠器》由于体裁的原因,始终达不到《无人生还》的高度。
这是一篇暴风雪模式的推理小说(剧本)。但是故事用了双线写法。一条线是发生在伦敦的一件谋杀案。另一条线则是发生在被暴风雪围绕的一座旅馆中发生的谋杀案。后者当然是主线!主线里,一共出现了性格各异的7个人(剧本中似乎是8个人,因为我看的舞台剧视频都是8个人,书中少了一个女作家)。这篇居然用到了某个诡计的雏形(但不一定能算是那种诡计),让我想到了日本某个作家的作品类型。凶手我怀疑过,但只是一闪而过。阿婆的线索埋的真深,就连误导的线索都做了手脚。以至于我一度被骗的很惨!结局比较轻松搞笑,一句话就把之前或紧张或温馨的气氛打破。
总的来说《捕鼠器》的结构还是很棒的。除了双线模式以及某个诡计雏形外,还用到了鹅妈妈童谣中的一首《三只瞎老鼠》作为隐喻。在我看的舞台剧视频中,这首歌谣的口哨或钢琴声无时无刻不拌着谋杀出现,使得气氛被烘托到极限。然而小说版中这种气氛则减弱了不少。不过小说版中对于每个人间的相互怀疑描写的很精彩,那种剑拔弩张的感觉还是很有感染力的。 <捕鼠器>,也就是三个瞎老鼠这篇短篇,有一个最大的漏洞,那就是梅特卡夫上校最后承认自己才是被派来的警察,并且一开始就怀疑了特雷特警探.
这就不符合常理了.既然上校早就知道此前的谋杀案和这个旅馆有所联系,并且特雷特警探一出现就已经怀疑了.那么他为什么没有盯住凶手?
试问你是上校,你知道此前凶案的凶手会流窜到这个旅馆来作案,并且知道其中一个人是冒充的假警察,那么你即使不当场逮捕他,也起码应该暗中盯紧吧.所以说梅特卡夫上校'前倨后恭','前愚后智'的行为完全不符合常理.作者是为了让凶手成功一次,而故意让侦探'短路'一把.并且没有给出原因.说梅特卡夫上校去地下室'侦查'去了,更不符合侦探的当时客观环境下的心理.
童谣中的谋杀案
文/青山
“三只瞎老鼠,三只瞎老鼠,看它们怎么跑!看它们怎么跑!它们都跑在农夫太太的后面。她用餐刀切掉了它们的尾巴。你曾经这样看过东西吗,像这三只老鼠一样……”
如果你生活在一百年前,再假设这是一个英格兰的冬季。你作为房客来到英格兰乡村的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庄园里,这是个远离城镇的地方,邻居是一些并不富有的农场主,他们的小孩们天天在附近玩耍,嘴里哼着这首歌谣。雪花安静地飘落到窗台上,你认为自己身处美妙的世外桃源中。这时一个从城里来的侦探,敲开房门,告诉你,你牵涉进了一桩连环谋杀案,而线索正是这首歌谣——《三只瞎老鼠》。阿加莎以阴森恐怖的笔调,将房客们从温暖的壁炉前惊醒。在这座老旧的庄园中,谁将是下一个受害者,谁又是凶手?恐惧、猜疑、争吵、嫉妒,一股紧张悬疑的氛围被渲染出来。现在指出凶手还为时过早,我更感兴趣的是这首童谣,《捕鼠器》作为阿加莎的名篇,后来又作为戏剧搬上舞台,它的另外一个名字——《三只瞎老鼠》,便是这首童谣的名字。
由于反感西塞罗美学思想中没有情感缺乏激情的“格斗士”,莱辛在《拉孔奥》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说法——“有人气的英雄”。因为只有一个会受伤、死去、流泪、有时会软弱的有人性的英雄,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动。因此,文学作品在描写英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英雄人物的情感和激情,表现他人性的一面。英雄不是一尊神,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莱辛的这种观点,后来成为戏剧创作中一条颠扑不破的原则。如果,对于英雄的人性描述可以让一出悲剧更加出彩,那么将一首童谣用在一桩谋杀案中,会不会让这部侦探小说更阴森恐怖、激动人心呢?
阿加莎在《捕鼠器》中就用了这样的方法。由于童谣所带有的天真烂漫的气息,更加反衬了谋杀案的阴森恐怖,以及赤裸裸的真实感。就像“有人气的英雄”,它意味着悲剧并不是总是发生在遥远的彼岸和与现实生活相隔的银幕和书页中,而是有可能发生在你的身上,发生在你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将童谣用于谋杀案中,就像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植入一段顺畅的音乐中,打破原有的和谐安宁,以此来造成对读者的强大冲击力。对于读者来说,这种童谣与谋杀案的鲜明对比造就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巧妙的阅读体验,它一次又一次将你从午后的困倦中唤醒,为你乏味的旅途增添些许趣味。
当然这并不仅仅是乐趣。《1984》里,当温斯顿重新忆起童年时代的歌谣时,世界已经变了,到处弥漫着老大哥的独裁,连思想都是犯罪。在这里,童谣隐喻的是那个一去不复返的自由的时代以及随之而来的失落。这,便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了。
去年,《捕鼠器》的原版戏剧引进到中国,在上海掀起了阿加莎热,《三只瞎老鼠》这首歌谣首次传入中国观众耳中。在小说的最后,阿加莎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揭示出,原来凶手便是侦探。无独有偶,前两年风靡一时的惊悚悬疑片《孤儿》中,杀人狂便是那个有着小孩子天真外貌的“孤儿”。
如果说,阿加莎告诉我们的是侦探小说中的真相。那么,我们的真实世界的真相便是那句赫胥黎式的话:美丽新世界并不美丽。因为,看似美好的东西里往往暗藏着各种魑魅魍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