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看书 发表于 2013-6-1 10:29:19

底牌 - 书评

  波洛受着名的富商夏塔纳先生的邀请去参加一次特殊的私人聚会,同时接受邀请的有著名的侦探小说作家奥立佛太太、警察局的巴特探长、长期从事政府秘密工作的瑞斯上校。与此同时,到场的还有罗勃兹医生、洛瑞玛太太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82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青梅花 发表于 2013-8-11 04:14:24

  这个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吧?波洛在某一部小说里(可能是ABC?)跟黑斯廷斯讲过的,他喜欢的那种案子——四个人打牌,一个人坐在一边,半夜牌局结束,坐在一边的人死了……有人趁做明手时杀了他。看到前几章就认出来了,然后就各种激动,有一种“啊变成真的了”的感觉

秣陵夏 发表于 2013-8-15 00:21:28

  波洛老爹华丽的故事。
  这个案子满足了我对“凶手就在你们中间”模式的爱,反正按照明显的事实,凶手只能是那四个人中间的一个——没道理最后发现凶手其实是和波洛、奥利弗夫人在一起的那位嘛。
  一开始我比较怀疑的是那位对桥牌很有研究的夫人,因为她对当时牌局的记忆太犀利了,犀利得像是知道波洛会问而故意背下来表明自己全神贯注地在玩桥牌一样。
  嗯,我不剧透。
  故事的结尾连续翻转了两次(也可以说是三次),华丽的让我只能惊叹了,是的,我大脑容量就这么大。

我是粉 发表于 2013-8-15 00:32:14

  “被逮住的杀人犯必然是失败者,他是二流的。我由艺术观点来看这件事,我只收集最好的,就是顺利得手而未受处罚的人,成功者,他们是生活惬意,未勾起丝毫怀疑的不法之徒。凶案能成为一种艺术,凶手可以成为艺术家。”
  
      这就是古怪的夏塔纳先生,住着超级豪宅,开过各种派头的大宴、小宴。他对每个人的隐私似乎知道得太多了一些,他的这种古怪的幽默感使大家都有点怕他。当他邀请白罗参加他的一个小晚宴,配合展现他收藏的凶手时,白罗明确告诉他:“我能欣赏一头老虎,可我要从兽笼外欣赏它,除非责任在身,老虎会扑上来的。”
  
      宴会的结局不难猜到,夏塔纳先生必死于自己设定的牌局,因为他扮演魔鬼的角色扮得太成功了,但他不是魔鬼,他骨子里是笨瓜,所以他送掉性命。
  
      中年发福的罗伯兹医生、六十多岁的桥牌高手洛瑞玛太太、高瘦俊秀的德斯帕少校和漂亮少女安妮就是夏塔纳先生的“收藏品”,晚宴后他安排他们四人一桌打桥牌,自己在旁默默观察。其实在晚宴上夏塔纳先生就有意将话题引向了谋杀,并涉及四人可能曾经犯下命案的手法。若是真凶必然会再次犯案,杀死夏塔纳先生,以掩盖其以往的罪行。
  
      白罗的推理过程再次告诉我们:永远不要相信医生,他们有最好的作案时间,而且不乏各种手段。
  
      此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个人浓重的情感色彩,她对出生卑微的安妮充满了鄙视和不屑,对贵族小姐露达大加赞赏,并最终为两人安排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书中最精彩的破案情节是白罗用十九双高档丝袜试探安妮,因为安妮已被描绘成一个生性胆怯、贫穷,却穿得很考究,喜欢漂亮东西的人,她不太可能当凶手却极有可能当小偷。这一段看来的确很有滋味,但其实也深深伤害了我的某些神经。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这种主观意识在她后一篇小说《沉默的证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nathan 发表于 2013-9-5 13:10:06

  看着这书如果懂桥牌的话就是一种享受吧,看着波洛特立独行的查案方式就是比较牛逼,果然犯罪人的心理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女人的心思果然是比较多变令男人蛋疼的。
  总的来说虽然我不懂桥牌所以不能分析那记录,但是感觉不错,就是波洛有点装逼了,可能是阿婆的问题,总是在挑衅读者,现在我就怀疑是不是有读者寄信给阿婆惹着她了呢?

Liugs 发表于 2013-9-7 03:35:24

  阿婆的小说向来有很强的游戏性,几乎大部分作品都像杀人游戏一般有趣。当然,杀人游戏是近年来才流行的,相比小说丰富的情节及同情节有着紧密关系的人物性格来说,游戏只有过程这一点在小说中能找到影子,用此作比似乎有将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简单化的嫌疑。
  
  但让我难以磨灭的印象,就是两者给人乐趣方面极强的相似性。正是因为这种内核,她的小说几乎都显得很闲适,是极佳的消遣,虽然会有紧张的情节,但几乎不会给人以压迫感。因为如果你想选择不那么投入,那你极容易意识到,这不过是一次智力推理游戏,就如同朋友围在一起来上一盘杀人游戏一般,只不过这里很少出现菜鸟及平庸的战局罢了。
  
  我觉得并未着力刻画行动方面的困难及案件残酷﹑黑暗的一面,应该是阿伽沙刻意为之的选择,虽然那么写也不乏优秀的作品(福尔摩斯就是善于行动的好汉呢),甚至有人因为那样才更真实而不喜欢这类作品,但大家对她广泛而持久的喜爱,我总觉得核心的游戏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呢。
  
  而且作家对这个无疑是极端擅长的绝顶高手。反观之,有些降低游戏性而突出现实感,那种揭露幕后黑手类的作品,如《四大魔头》﹑《帷幕》等,我个人总是不够喜欢,觉得不是作者擅长的。
  
  说到这部《底牌》,则不仅内容,连形式都像极了一场杀人游戏了。
  
  虽然我如此推崇其作品的游戏性,而看过的作品中又觉得这部最像一局杀人游戏,但可能就是因为太追求形式了吧,感觉这部算不上特上乘。虽然从形式感来说,这部确实非常特殊﹑非常有趣,但整体一般吧。
  
  夏天的周末,能读一部阿伽沙.克里斯蒂的小说,是很快乐的事了。但是,在那么多我还没读过作品中,我偏偏挑到了一部我读过的。虽然一边读,我一边觉得情节似曾相识,怀疑自己是不是看过这部书,但幸好我是真的忘了谁是凶手,于是,又乐颠颠的读到了最后。虽然,记忆力退化是令人悲哀的,但用到侦探小说上,似乎不错呢,呵呵。

Trisha 发表于 2013-9-17 15:43:59

  我热爱侦探小说的原因和推理这种智力上的乐趣完全无关,而是喜欢玩味那些强烈到要杀人灭口地步的爱恨情仇。换言之,我是把侦探小说当做另类的言情小说在读。因此,我所钟爱的多是以浪漫感情见长的著作,如《此夜绵绵》、《啤酒谋杀案》(TV版)等。《底牌》并不是我最欣赏的浪漫类型,但小说很好的整合了心理分析和逻辑推理两个不同的角度,细致的人物塑造颇为精彩,属于可以一读再读的耐读型小说。
  
          在阿加莎的心中,“淑女”无疑仍然是很有分量的形象。在众多名篇中,她都创作出了令人印象难忘的一系列淑女形象。她们大多出身名门,经历过岁月风霜,性格坚韧,情感内敛,风度不凡,有着高傲的品格和独立的头脑,往往坚强而孤独地活在过往罪恶的阴影中。本篇中的洛里蒙夫人属于此类淑女的典型。她守寡二十年,在外人眼中过着正常又高尚的生活,深受别人的尊敬。小说到最后也没有讲述她到底为什么杀死她的丈夫,这也是波洛佩服她的原因之一:1000个女人中999个会解释,会寻求同情,但她没有。波洛相信她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但杀人就是杀人,即使有再充分的理由也不会改变。自知做错了事但仍然活着,道德感极高的她忍受着极端的痛苦和孤独。在哈利大街上遇到孤独无依的女孩安妮时,她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因为承担着自己的罪孽而活在极度的孤独中的女人,她这样劝慰安妮:
  
          “生活是艰难的,等你到了我这年岁,你会明白的。活着需要无尽的勇气,还得学会忍耐。到了生命的尽头,人们会想,‘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这也许是她内心真正的疑问。
  
          她选择代替安妮认罪一部分是为了她眼中犯了错但孤独无依的年轻女孩安妮,但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让(谋杀她丈夫)正义得到伸张,为了让自己能够被自己的道德感所宽恕和接受。虽然没有任何人能够指证她任何事,她选择自己审判自己。非常古典的高贵情操。

水镜 发表于 2013-9-17 22:51:15

  众所周知,欧美侦探小说有两个黄金时期,第一个黄金时期是短篇小说的天下,其中以福尔摩斯系列与布朗神父系列为代表。而这两个系列也分别代表了侦探小说中的两大类别:物证推理与心证推理!而第二个黄金时期中最为出名的三大家之一的“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则是心证推理的高手!她的作品中,这本《底牌》则是她心证推理中的上品。
  
  本书的案件十分简洁,八名客人受到主人邀请,参加一场晚宴,在这期间,八名客人分别在两个屋子里玩桥牌,而主人则在在其中一组客人旁边的沙发上休息。当牌局结束时,大家发现主人被人刺杀了。与是与主人在同一间房间的四名客人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犯罪嫌疑人。而负责破案的,则是在另一间房间里的四名侦探!
  
  本书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漂亮的心证推理;2、曲折的案中案;3、固定的嫌疑人;4、四大侦探联手!下面,我会分别从这四个特点来对本书进行评论。
  
  1、首先,由于本案的特点,四个人都有嫌疑杀人,都有动机,都有时机,而且杀人方法简洁,没有任何物理上的蛛丝马迹可以追寻。这注定了本案必须通过心理推理来进行侦破。而本书中波洛也一再强调“人不可能做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这句话时破案的关键,而最终的推理也完全围绕这一根本来进行的。指证凶手的推理十分漂亮,令人恍然大悟。
  
  不过,由于是心证推理的作品有一个普遍的缺点,那就是缺少物证的支持。如果抛开凶手心理这一因素,其他嫌疑人也全都可能是凶手。当然这样的作品就要看作者的功力了。阿婆在本书中关于这一点做得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心证推理很精彩,也很能让人信服,但是物证完全没有,其他人的嫌疑无法排除。不过阿婆毕竟是阿婆,她自有她的办法……
  
  2、本书虽然不长,但却十分引人入胜,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虽然本书看似只有一件命案,但是在侦破的过程中,却证明了嫌疑人中的三个人都背负着不为人知的命案,而每个命案都可以当做一个小的推理故事来单写。故此本书完全不会让读者感到闷。
  
  在第一点的分析中,我说过阿婆有自己的办法来弥补物证不足,没有排除其他人嫌疑的问题。那就是其他的嫌疑人都遭到了应有的报应。这也就是所谓的“善恶终有报”吧!在这点上阿婆处理的很聪明。我不是没办法排除你们吗?我让你们都身负血债,无论如何,你们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3、与之阿婆之前的书不一样,这次阿婆在前言中专门告诉读者,凶手一定是这四个嫌疑人中,也就是帮大家排出了其他角色作案的可能。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了作品的公平性,让读者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对嫌疑人的推理上。缺点则是由于嫌疑人就那么几个人,而对每个人的描述以及怀疑都是平等的。这让读者在看的过程中对每个人都会有怀疑,也导致了谜底揭晓时意外性不强。但是阿婆在结尾时用了两个逆转解决了这个问题!
  
  4、在本书中,阿婆破天荒的让其作品中出现的四个侦探聚在了一起。除了波洛外,另外三人也都各自作为主角侦探出现在阿婆的书中过。他们是:侦探小说作家奥利佛太太,警察厅的贝特警司以及在尼罗河惨案中也登场过的瑞斯上校。四大侦探联手的噱头当然让读者感到血液澎湃!
  
  当然,其实书中的另外三名侦探都是波洛的陪衬。不过有三个如此恐怖的助手,波洛也省心了不少,三个人的调查都很出色。很多资料以及案中案的推理都是由这三人搜集以及完成的。这让我一直幻想如果把这三人换成马普尔小姐的话,阿婆会如何分配角色。当然这只能作为幻想而永远不会实现了!
  

我是考 发表于 2013-9-17 23:03:00

  一个主人邀请8个人到自己家作客,大部分被邀请的人都不喜欢这个主人,却不得不应邀。饭后8个人开始打桥牌,主人在一旁沙发上坐着,打完桥牌却发现主人已死,似乎谁都可能是凶手……
  
  情节的构筑很生动,一个故事里套四个故事,很引人入胜,结局更是一波三折,意想不到。不过推理的意味就差了点,这也许是女性作家的弱项,逻辑总不是那么严密。感觉A、B、C、D哪条路都走得通,关键看作者最后选择哪条路,然后说些理由来解释一番,事先并没有精心地构筑“非此一条路”的线索。另外,她的小说还是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总感觉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带有某种随意性,并没有那种“就在你身边”的真实的感觉。不过,管它呢,反正看社会推理派的小说快腻的不行了,何必总那么黑暗哪。

erin 发表于 2013-9-19 15:02:21

  这本书有一些专业的知识,以及人物的心理分析,从而进行的犯罪心理以及犯罪可能分析,还比较有意思。另外书的最后也惩恶扬善了一下,虽然四人中有三人是之前有罪但是又没能定案,而这三人中又只有一个人是本案《底牌》的凶手,怎么办呢?就眼看凶手逍遥法外么?于是作者很巧妙的让另外两个人最后都死了……也有点《无人生还》的味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底牌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