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百变 发表于 2013-6-1 10:21:04

半落 - 书评

  一个正直的警官掐死了备受病痛折磨的妻子!自首。证据充分。然而犯罪嫌疑人却始终隐瞒着什么。一件表面看似简单明了的杀人自首案。却让刑警、检察官、法官等六位身居要职的男人对案件中的时间“空白”穷追无果。犯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73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七道客 发表于 2013-8-6 02:32:05

  
         实在不愿意用这样不正经的几个字来作为这样严肃又感人的作品的书评题目,可是这就是疲惫下的产物。谁叫今天是周五,谁让到了现在,下午五点二十分还不让下班?于是,我索性就把这部书最后10%的部分看完了,kindle的进度条真是个好东西,随时掌握阅读进度。
  
         横山秀夫的功力在看过《真相》和《看守眼》这两部短篇集后有已经领教过,作为首部长篇,而且还是有口皆碑的佳作,就更值得期待了。怎么说呢,不功不过吧,虽然没有完全符合我心目中的期待,不过也算是对社会派有了一个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原来社会派的推理是这个调调。
  
         相较于其他只关心核心诡计的作家而言,横山秀夫的文笔就像是教科书般的存在,一笔入魂可不是浪得虚名,果真是实至名归。
  
         这部书中涉及到的人物众多,但是完全没有千人一面的重复和苍白,随着案件的深入,不断出现的人物个个都是性格鲜明,让人记忆犹新。从警方的志木到检方的佐赖,从新闻界的中尾到法院的藤林,从律师植村到监狱看守古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家庭故事,他们的感情纠葛,他们的事业浮沉,他们的辛酸苦楚,不到一页纸的叙述就让人大致打通了脉络,理清了头绪,对人物有了初步的判断。可是后面清洁的推进,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的无奈,辛酸,妥协,坚韧,执着,人生百态展露无遗。实在是要感慨横山秀夫的功力之深,驾驭人物和情节的控制力之强。
  
         看到最后,虽然非常想知道结局如何,这个半落的原因为何,但是在看到之后却没有想象中的震撼,只有静静流淌的莫名感动。那种对亲情的渴望,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感动了我。
  

乡下来 发表于 2013-8-13 04:30:20

  社会派典型。共六章,分别从六个人(刑警、检察官、记者、律师、陪审官、监狱看守)的视角介绍,重叠和渐进地展开情节。多个视角也展现了这六种职业的人各自复杂的生存环境。故事一直在压抑的气氛下,至谜底揭晓,其实也没有特大逆转;但最后两页还是直接击垮了我的泪腺。

冥卫零 发表于 2013-8-17 21:00:26

  (涉及谜底,可是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谜底不一定能读下去。)
  
  看《潘多拉3》那部烂剧里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山本耕史饰演的记者太刀川采访江口叔演的脑科医生铃木时,铃木反问太刀川有没有想过自杀,太刀川很坚定的说没有。铃木说,绝大多数人都有想过自杀。
  
  的确是这样。
  至少我也有想过。
  但是却没有办法做到。
  
  我并非喜欢社会派的小说,未免有时候陷入渲染过分的境地。当然前提是要有深深地,深深地直达心底的共鸣,有共鸣才会有恐惧。所以点开(是的,的确是点开,居然买不到实体书)《半落》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看好它。
  
  但是他吸引我看下去,并且头一回看推理小说看到嚎啕大哭。
  上一次看书看到哭,也只是团长里兽医的儿子家书。
  其实挺像的。
  
  直木赏落选,说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缺乏现实性。
  但是,这是小说的世界。
  (关于直木赏落选http://www5a.biglobe.ne.jp/~katsuaki/sesou49.htm 完全不懂日语,只是在押犯不可捐献骨髓么?)
  (有豆油翻译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90009/?post=ok#last)
  
  “人間五十年”
  
  “人間五十年”有很多译本。比如人生五十年,人活五十年。但是我好像更倾向于原文的人间五十年,不光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
  梶聪一郎的第四十九年,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锈在组织内的警察也好,无意间挑起地检和警察之间的检察官也好,苦于升迁的记者也好,形形色色的人被织入这张网。
  现役警察弑妻。
  自首,没有自杀,配合招供,但还有两天的空白。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沉重的不堪重负的,然后梶聪一郎的案件,无疑给他们加上个更大的负担。生活的规则成为了最大的负担,与其说梶聪一郎是半落,不如说所有人都陷入的自己的半落中。比起梶聪一郎在案件中的不坦白,每个人自身的不坦白反而衬托出梶聪一郎是最轻松的人,因为他活着,只有那一件事而已。
  
  不可暴露在阳光之下的
  
  梶聪一郎的目的,与其说是不能说,不如说是不愿说,如果真的说出来,每个角色又从阴郁的社会人变成热血万能的社会人,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所谓“救济”活动,搞不好可以搞一本感人肺腑的治愈系多拉马。最后的场景拆去做一个通俗剧一定能拉高收视(虽然已经有电影版和SP,但是看完小说后却没有信心看下去)。
  想让池上能够毫无负担的活下去。
  所以像树叶落下来一样的谜底和沉重如石头的情节未免有一种微妙的的感觉。
  那些石头,下定决心了要好好利用一个人的死亡和一个人的犯罪谋求自身的平衡。
  那个犯了罪的人,却要小心翼翼守护未必需要守护的真相。
  
  杀人的善良
  
  藤林法官选择了“不杀人的善良”。
  但是他内心,未尝不是选择了杀人的善良的。只不过他未必有如同志木一样坦荡接受的勇气。
  梶聪一郎是个太善良的人,宁可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也不愿意让妻子生活在苦难里;宁可被人误解,也不愿意给池上带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佐濑、植村、志木都是在妥协中成就了梶聪一郎的善良,而藤林则是在自我犹豫中默认了他的善良。
  说起来,志木倒成了第二个解脱的人。
  
  死亡和生命
  
  我复学次年,站在五楼阳台的水池边看着被刚拆除的办公楼废墟想要往下跳。也并非多么需要死的理由,只是一直认为,尊严远比生命更重要。直到看到《半落》以后才忽然觉得,别人的生命,未尝不如自己的尊严更重要。
  我说过是团长打碎了我的杯子,不是倒光了水,然后重塑杯子的,应该是《半落》。
  我一直没有明白为什么自己不跳下去。只知道看到地面——是的实际上站在那个位置是看不到地面的,因为底下的榕树和天竺桂会近乎完全的遮盖住地面的瓷砖。只有踮起脚,视线绕过阑干,把头低到无法再低的角度才可以看到地面的瓷砖。
  现在才意识到,既然已经低下头了,为什么还不能活下去了呢。
  迄今为止那一年都是我绕不过去的心理阴影。完全无法忍受别人站在我座位上。与其如此说,不如说我完全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绝对要活下去。
  
  其实能够理解梶弑妻的理由。
  说来用弑并不恰当,这我知道。
  与其说弑妻这事让警察们愤怒,不如说是弑妻之后没有殉情这事让警察更为愤怒。SPEC里的濑文说过一句“把别人的生命看成了什么”(人の命を何だと思ってんだ)。我也想这样问。
  不对别人的生命怀有敬意,大概已经是通病了吧。
  与其没有尊严的苟活于世,不如好好的死去。说起来有点像《司法研习八人组》里那个弑妻的案子。但是焦点却在于没有请看护照顾。
  不过对于这种问题,我也不能说出一个绝对的判断,如果是我,我大概希望快点解脱,但如果是家人,身为家人的我,绝对不能失去他。未尝不是一种矛盾。
  梶启子寻死的理由是忘了儿子的忌日。
  他们的儿子死于白血病,说来,也是梶聪一郎做着一切的源头。
  儿子死了,却希望别人的儿子可以活下去。所以要成为骨髓捐赠者,哪怕多救一个人,也要赌上自己的尊严。
  
  所以说,纠结于现实合理性并不恰当。也不如说是把别人的生命和小说世界看成了什么。
  越是现实世界受制于牵制,就越希望在小说世界找到羁绊的建立。
  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梶聪一郎把自己孤身一人活着的价值归咎于身体还对别人有所作用,因此只要等到登记取消就选择死亡。
  儿子的影子重叠到池上的身上。
  但是最后还是不承认。
  但是池上叫了一声“父亲”。
  或许能够带给他生的希望。
  
  志木到最后发出了不同于开篇警察系统内部需要发出的声音,不能让梶聪一郎死去。
  
  即是人间五十年似乎已经是梶给自己定下的死期。
  但就像是《全部成为F》里四季说的那样,能够定下死期的日程表实在是太奢侈了。
  
  至少池上的生命的能量,可以成为梶聪一郎活下去的理由。

MLGB有 发表于 2013-8-18 23:37:39

  故事的整个构架做的很到位,从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角度来看待这桩貌似有些诡异的案件,从中还反射出社会对痴呆群体的看护问题,横山的作品还是少不了警察内部的潜规则和对社会的反思。
  警官、记者、法官、狱卒,每个人一开始都想找出这桩案件的真相,但在重重阻力下,特别是牵扯到自身利益的时候,都选择了妥协并接受,或许这也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态,大多数的年轻人刚进入社会时野心勃勃想要有所作为却被单位、社会里的种种潜规则一一击败,最后被磨光了棱角,成为了以前自己最看不起的那种人——轻易妥协、畏首畏尾。文中的前几个人都是这样,一开始不愿妥协,并几乎摸到真相,但最后还是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妥协,直到最后的狱卒——当然了,只是他没有面对压力,如果有牵扯到他自身利益的时候,也难保他会明哲保身。结局的设定出人意料,不过也谈不上“震撼”,只是给人多一点反思,而纵观整篇文章难免有叙述平淡的缺点,毕竟故事的主线非常简单,如果横山还是写成短篇的话,这可能会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作品。

Leanne 发表于 2013-8-24 10:45:01

  2003,横山秀夫的《半自白》成为第128届直木奖的候选作品。评选委员的北方谦三就本书关键的要素向相关机构进行咨询,发现现实中并不可能。他在评选会中批评此书缺乏现实性,最终因此落选。评选委员林真理子指责推理界放任有缺陷的作品屡获大奖。又在杂志中发表评论:“这样的缺陷作品还能大卖,读者和作家果然不同。”因为觉得不仅仅是推理作家,连读者也受到了侮辱,横山秀夫发表直木奖诀别宣言。
  
  以上来自日文维基百科的翻译。

森林 发表于 2013-8-25 10:55:01

  1.“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扛鼎之作”这个评语恰如其分毫不为过。
  2.号称感天动地的《嫌疑人X的献身》是神作,神在诡计。但是《半落》看到最后眼睛确实湿润了。
  3.这三个译者如果不是翻译的“一笔入魂”的《半落》,而是其他稀松平常的小说,他们可以为自己糟糕透顶的水平去死了。
  4.所谓诡计控和本格迷可以绕行,无看点。对人物入木三分的描刻,对生存意义的探寻,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深刻,不是你的菜。

周杰伦 发表于 2013-9-17 01:35:53

  其实 我想给两星来着 怎么说呢?1.故事其实很简单 但不知是翻译还是作者的问题 过程读起来很乏味 沉长2.翻译的不好3.故事的中心就在结局 但实在谈不上震撼二字 看到某些人 用震惊 震撼 等字眼形容我简直怀疑是书托 花钱买的 也只能给3星 违心的给3星
  

emo 发表于 2013-9-17 23:29:43

  警界内部看似单纯的案件,其后不仅包含结尾才挑明的对人性的探索,还有贯穿始终所有人的半落——从审讯官到检察官、律师、记者以及看守所负责人,立意着实非常高杆。
  
  可惜的是没有足够的文字功底展现一个错综深刻的司法界景象,更不要说作者努力想传达的对不同身份责任和他身后家庭义务的探索——我想那恐怕堪比用敲钟人和吉普赛舞女的伪爱情描摹大半个大教堂时代的功底。
  更何况记者出身的横山在小说作者中更显文笔欠佳,务实的措辞和落笔让结尾处的包袱抖得无足轻重,倒使全书收束的颇显仓促和拖沓。
  比如,结尾处对“人活五十年”披露感人不足,甚至与之前情节略感脱节,私以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书对梶聪一郎儿子的病情渲染不足,以至于读者难以回溯起这段交待在全书读毕后和着结尾细细咀嚼。
  
  过分庞大的世界观架构,只读一遍是绝对不够的一本书。
  文字有些苍白乏味,权当是读取一段案件的记录也罢,不妨在心里再把这本书摹写一遍,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恸。

影蝎藏 发表于 2013-9-17 23:40:26

  不得不把此书与凑佳苗的《告白》摆在一起。
  同样是不同人的视角之间转换。告白里的所有人都是变态的,而此书中的所有人都是人性的。
  不知道在日本若真有警察杀妻案会不会和书中描写一样影响重大。在我们的国度,相信警察犯罪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吧。
  所以每个人对自身的感触很真实,对此案的感觉,尤其对警部的那种保护意识,感觉不太真实。
  当到了中年,有家庭要呵护,有父母要孝顺,还有事业要打拼。现实却可能是妻子矛盾、父母重病、事业下滑。年轻时候都有自己的抱负,长大了,梦想却渐渐被现实磨灭了。父母期望自己的成长。自己成长了,还没成长到,或者根本没可能成长到父母期望的地步,父母已经没办法看到自己的成就了。更可能是,自己永远没有达到年轻时候的期望。
  最震撼的,是人到五十的解释了。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半落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