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钟 - 书评
一座普通的临街公寓,一个被指定到那里发现尸体的年轻女孩,一具特地跑到那里被谋杀的身份不明的尸体,一个平凡孤单的年老盲女人以及四个突然冒出来的钟一条弯月形被拆分成两段的街道,一个写着61的便条,一群举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56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无意间掌握了关键性线索却因自身智商太低不能领悟其中奥妙偏偏又管不住自己的嘴一定要蠢笨无比地“找人谈谈”结果被凶手发觉进而不明就里糊里糊涂被杀死的打字社女雇员//女仆//侍女//隔壁中年妇女//爱说谎讨人厌的同村小女孩!!!!!
此类情节究竟要在阿加莎的小说里出现多少遍啊请问!!!!!!《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复仇女神》……不止三四本里面出现类似人物设定,看多了就审美疲劳了好吗!!!!!!!
此书里被杀的打字社女雇员,其蠢度堪称举世无双,不死不足以平民愤谢谢!!!!!!!!
看了这么多年的阿加莎,直到前晚看到这本书的第166页,内心突然涌出无法遏制的“看腻了”的感觉,同时有种作为读者被侮辱了的恶心感。显然我的读书品味已然被刷新。 攒足了劲要看一下那几面钟以及4点13的秘密,结果到最后说只是故布疑阵,太坑人了。
另外书里面还有一处不解,断鞋跟的女的没有听到凶手接电话,质问凶手后,居然还听凶手的话去打电话告诉警察。凶手应该知道自己接没接电话吧,这女的傻啊。
58页的图也莫名奇妙,M反着看成W,61却正着看,奇怪。
书的封底还泄底了,而且还泄错了,胡同里只有两个凶手,另一个在外面。
菠萝的洞察能力是唯一亮点 最近连续看了阿婆两本书。感觉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类的侦探小说,怎么都不如当初在法律基础课上看尼罗河边的惨案来的让我着迷了。
个人总结,阿婆总是在故事的开头给你N多的线索,引你误入歧途,最后告诉你一个最最简单的结果。总之,看这小说的后半段基本上就是在磨蹭时间,就等着阿婆最后揭晓答案了。要是那会在看电影,肯定要动手拖了吧。 阿婆的一贯风格,但是和阿婆的大作比起来还是觉得一般啊,虽然延续了最后时刻爆料,但是这个料让我提不起来精神啊。。。但是这翻译的十分蛋疼,太拗口,这是看人民文学出版社系列的阿婆小说翻译的最晕乎的一本。。。 初看人名地名很怪,但当我了解到翻译者是为了模仿民国翻译风格,就觉得完全可以理解了。这种尽量翻成中式名字的倾向,还是挺独特的,也有美感。
翻译者,按照大家的说法,是一位英语博士,果然翻译水平很高,除了大家看不惯的人名之类,其他地方翻译的都很好。即使带点上海腔,也没什么,挺自然的。
唯一让我好笑的是,鄂猊·柯亭这个名字,反犬旁都用上了。。。
年少时,曾经读过周瘦鹃民国时期翻译的英国侦探小说,忘记了是什么题目或内容,只有一种朦胧的感觉。
许多人,也许看到这本《怪钟》的第一段,便产生了一种印象,译者在以复古的方式翻译。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
但在继续看下去后,便发觉译者纯粹是在哗众取宠。假使将那些如”渭波寒弯月胡同“不堪入目的名词略去(”鄱頔教授“,谁知道第二个字是什么意思,读什么音?),译文和现在市面上别的翻译有什么不同?没有。
现在距离民国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即使在老人之中,在经过建国后的”磨砺“,还有多少人能保持民国时期的文风?汉语的风格早已发生变化,要模仿民国时期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还不如直接去写文言文简单。
译者只是在人名地名的翻译上耍了点把戏,就害得许多读者读来超级难受。不知道他心安么?至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允许这样的译文出炉,是否也该扪心自问下么?
几乎把人文的这批阿婆的书看完了,还第一次看到这么欠扁的翻译。也许他自己觉得翻得相当有特色,但我看来就是掺着乱七八糟的方言文言和不着调的生僻字的一盘杂碎。根本就不是正常的中国话。
所以我迫不及待把书看完就是为了赶紧上网搜一下这翻译究竟是何方妖孽(赶紧看完是为了搜的时候不会被剧透,不过这么没有快感的读书过程透不透的也没什么关系了)。
如楼上所说,基本找不到关于“范白泉”的任何介绍,但我深深的厌恶之情竟催发了一股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终于让我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论坛上找到了一些关于“范白泉”的蛛丝马迹(参见http://www.stph.com.cn/mybbs/Announce/textview.asp?BoardID=18&ID=129053&p=16&Upflag=1&q=3&r=27861),某名叫朱绩崧的译者自嘲“全白翻”,于是索性取了个“范白泉”的雅号。但终觉得不如“文冤阁大学士”更帅,所以他现在在该论坛的ID便是后面这个更长的了。
再一步搜了下“朱绩崧”这个名字,赫然找到了复旦大学网站上“外文学院英文系讲师朱绩崧博士”的页面(参见http://jpkc.fudan.edu.cn/s/61/t/96/1a/05/info6661.htm)。于是乎,我对这个“范白泉”的身份终于有了个说得过去的推断了。
P.S.在该网页上我还看到一条触目惊心的消息,朱老师竟还执教了一门“翻译理论与技巧”的专业课 若朱老师真的是“全白翻”,那您趁早别再继续误人子弟了。
以上便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的网络八卦经历——我实在忍受不了了。 从头到尾都在想那些钟和案件有什么联系,是凶手的暗示还是死者的暗示,原来是阿婆在放烟幕弹,所有的花招都是用来晃眼的,最简单的事实就是真相。 “花头蛮浓的呀”
“吓人倒怪”
“有数了”
不知道在豆瓣里看这个帖子的人,有多少吃得消这样的“海派翻译风格”,数年之前,南京译林出版社出过一版新译的《福尔摩斯全集》,译者是某个上海人,其“海派文风”已经遭到了网上不知多少读者的口诛笔伐,被传为一时的笑柄。
《怪钟》的翻译当然不像那套书离谱,但还是令我吃不消。
翻开第一页,几个人名地名:
“渭波寒弯月胡同” Wilbraham Crescent ,得了,老北京的胡同给挪到英吉利了。
“裴珂太太” Mrs Packer, Packer和“裴珂”读音不一样吧?
K·马婷黛 Miss K. Martindale
艾德娜·卜兰特 Edna Brent
建议出版社给这个译本贴一个标签:“民国上海版”,专供上海地区销售,供某些对“海派风格”执迷甚深的人购买;我等普通读者,还是喜欢一个规规矩矩,说标准普通话的中文译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