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百变 发表于 2013-5-29 20:13:06

银河英雄传说VOL.2 野望篇 - 书评

  《银河英雄传说》是一部以浩瀚银河为舞台的壮丽英雄史诗,全书共十卷,200余万字,跨越近1500年银河历史,前后有200多位巨星一样的人物闪耀登场,一出版即引起强烈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并于1988年一举摘日本科幻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93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margar 发表于 2013-8-9 09:00:13

  黄金树就这么倒下了,虽然知道这本书的的结局,但是没有料到那个红发的绝美少年会逝去的呢么快。感觉小说中,将吉尔菲艾斯和莱因哈特之间的感情描写淡淡的,相比起来铁路文工团用舞台剧的形式则表现的更为感人,可能是因为表现手段的缘故吧。一个是通过文字,一个则是视觉效果……要不是事先看过舞台剧,早已知道结局,要不然我也会哭出来吧……
  接下去就是真正的战争了,两个互不相让的英雄!杨威利死的时候不知道我会有怎样的反映……很喜欢第二册的封面,杨他随性的拿着那顶自由惑星同盟的军帽。八卦一下,第一册是红色的莱因哈特,第二册就是蓝色的杨威利,自古红蓝出CP~~(笑),不知道会不会有“黑白从来是夫妻”~这句话估计会被坚守莱因哈特和吉尔菲艾斯这两人CP的同志拍砖吧~~

dejavu 发表于 2013-8-9 11:26:23

  当奥贝斯坦出现时,就隐隐觉得吉尔菲艾斯必死。当奥贝斯坦成为莱茵哈特的幕僚时,这种感觉就成为了确定。
  
  因为奥贝斯坦是个意志坚定到执拗的人,他的想法总会通过某种形式实现。当他认为莱因哈特的身边不应该有吉尔菲艾斯这样超然地位的人物,或者说成为霸主的人不能有柔软的感情时,吉尔菲艾斯就成为了一个不应该的存在,最终就会从莱因哈特身边消失。
  
  倒不是说吉尔菲艾斯全是奥贝斯坦的执念所致,但是当莱因哈特向皇帝之途迈进时,吉尔菲艾斯确实如奥贝斯坦心中所顾虑的成为一个障碍。
  
  如果认可这一点,会觉得吉尔菲艾斯为保护莱因哈特而死反而是一种慈悲的安排。因为在未来皇帝的征途中,威斯塔特事件还会出现,到时吉尔菲艾斯和莱因哈特的嫌隙将更加扩大,甚至可能发展到无法预料的地步。因此,在此时吉尔菲艾斯死去,那么两人的纯真友谊(?)将永远在记忆中保留美好的感觉,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永存。这未免不是一种作者的体贴。
  
  不过,也会设想另外一种发展:莱因哈特抵抗住了阴暗男奥贝斯坦的压力,出兵救援威斯塔特。在成就霸业的同时,莱因哈特和吉尔菲艾斯的友谊依然无暇,他也没有丧失原有的热情与理想。毕竟对于本就脆弱的贵族联盟,威斯塔特二百万居民的牺牲也非完全必要。这样,也会如吉尔菲艾斯所言,莱因哈特的征途中将不会有污点。
  
  只是,当莱因哈特接受了奥贝斯坦时,就意味着他的野心已经使得他告别了单纯热情的过去,和吉尔菲艾斯并肩的过去。

江口逐 发表于 2013-8-24 09:38:14

  银英中从来就不缺少大人物,从杨威利到罗严克拉姆,到米达迈亚,罗严塔尔,吉尔菲艾斯,甚至那些被击败的贵族和大将,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不可一世。
  林奇只是个小人物。他也曾经有过成为大人物的机会,可是却因为一次逃亡而永远失去了。从一个将军成为了一个妻离子散、亡命天涯的小人。从他弃手下官兵于不顾,自己逃亡开始,到最后他带着莱因哈特的计划回到同盟国,致使同盟国救国起义失败为止,他一直是千夫所指,人人唾弃的对象,最后也落得“不得好死”。
  可是,他真的错了吗?从一开始就错了吗?在他决定拼命逃亡的时候,究竟在想什么?我很好奇。失败就在眼前,抵抗只会造成无谓的牺牲,投降吗?那样也许会被当成俘虏抓到帝国去。自杀吗?那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他们是那样爱着我,盼着我回家。本来说好要带儿子去公园的。他好久没见到爸爸了…..
  不知道到底是哪一点最终让他决定逃亡,拼尽全力也要回到妻儿身边。可是…..
  得知他逃亡的消息后,妻子和儿子和他断绝了关系。他从此沉湎于杯酒,不可自拔…..
  真的是这样吗?他们宁可要一个光荣死去的丈夫和父亲,也不要一个活着的爱人和强大的依靠吗?他们宁可要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章也不要一个可以履行丈夫和父亲职责的男人吗?有何意义?
  他们用丈夫和父亲换来了什么?知晓大义的称号?人民得到了什么?茶余饭后的谈资?尔或是杀鸡敬狗的案例?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是如此的推崇“舍小家为大家”?没有了小家,何来的大家?所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了什么?连进去打个招呼的时间都没有?我只是觉得大禹不爱他的妻子,不爱他的儿子。
  林奇固然是自私的,是没有责任心的。可是,发动战争的人就有责任心吗?就不自私吗?他们稳坐后方,却将那么多士兵送到前线去,将他们置于危险之中,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野心。林奇最后说,我就是要让你们看看你们所谓的正义也不过如此。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乏正义。只要有信仰就有正义。正如杨威利所说,每一场战争都是一个正义为了战胜另一个正义。每个人都那么理所当然的坚持着自己的正义。可是我们真的需要它吗?
  恐怕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颗包容的心。接受这所有的正义,并包容他们。所谓博爱,才能有和平。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是另一种信仰,另一种正义。
  

宇之空 发表于 2013-9-2 21:10:43

  
  国庆七天长假,像以往所有的假期一样就这样被我荒废过去了。顺应放假大势连吃了几天席之后成功地把胃吃坏,然后趴在床上起不来无比凄凉地老老实实喝小米粥。硬盘崩溃耗在电脑维修部里恢复数据两天也没什么成果,无论是老师布置的理论书还是GRE词汇通通被我无视,昼夜颠倒地看成堆的自我鄙视的文字,偏偏还乐在其中。跟朋友通电话说我看着《梅林传奇》这种设定为“欢乐家庭档”的幼齿剧情乐得嘴都合不拢,然后她分明是很赞同我这个人越来越低级趣味了……唯一可称得上些许成就的就是把《银河英雄传说》又看了一遍,目光扫过那一排紫灰色整齐的书脊,心中泛着夹杂着幸福与辛酸的复杂情绪。
  
  话说我大脑中的知性田地也确实是不折不扣的一块荒原,每次要用它的时候都不得不先对付一下那些生命力旺盛肆意蔓生的杂草。虽然我很喜欢咖啡,但却是不折不扣的红茶党,想来这种可以随意选择的自由才是杨家所推崇的,在红茶掺酒方面,其实冰红茶加芝华士的搭配真的很不错,不过加白兰地就一直没机会尝试了,明年的四月四或者六一一定要找机会调一下这种饮品,告祭一下一千多年后的魔术师。这么想着的时候心里真的是有些悲伤,而相信对于红茶党来说,全套《银英》中最悲伤的章节就是《魔术师,一去不回》。这个标题就像一个魔咒,把一种复杂的心绪深深地根植在心里,再也挥之不去。杨就这样离开了一直依赖着他的人们,此后每个人的表现,尤里安的“提督,我们回家”,先寇布的突然哽住的话语,以及菲列特利加说“我只希望他能半醒半睡地在我身边看书”,都加深了那一幕的伤感。整部《银英》我最喜欢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吉尔菲艾斯,另一个就是无可取代的杨。每当看到吉尔菲艾斯死的时候我的眼泪就会默默地止不住地流,但杨离去的那霎那,确是让我忍不住哽咽出声,只能靠嚎啕来排解胸口的憋闷,此后每一想起,眼眶都会些微酸涩。从我的QQ可以自定义头像那一刻起,就一直使用Q版的闭着眼睛悠然喝红茶的头像,我是真心希望他能过那种理想的生活——优哉游哉地喝着红茶看着书,当一名普通的学者,花一生的精力写本书——这亦是我的理想。但我却无法想像真如此生活的杨,会否还是在读者们心中反复挂念以至于在他离去后无比悲伤寂寞的形象?
  
  我在看书的时候一向分不清理想和现实,或者不如说,是根本不想分清。我一向以为,文学存在的意义,除了那些让人们反复分析的略显沉重的因素之外,总有一隅是可以让人触及心灵的喜爱,不涉理性,不想也不必经由理性分析。即使我再怎样有志于研究那些厚部头的理论著作,我也不想把它们用于分析我最喜欢的人物故事。看着它们的时候我愿意诚实地接受自己的感性反应,随着人物情节或拍着桌子大笑或眼泪止都止不住,哪怕被别人看来很傻。《银英》是我读的第一部也是最喜欢的一部“架空历史小说”,其中那一个个如流星划过夜空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重读亦如是。当知道北京出版社出正版银英的时候,我激动得就好像是杨拉着尤里安转好几个圈,即使不菲的价格我也欣然接受了。而且我并不像有些人那样认为这版不好,恰恰相反,我觉得它从翻译的统一风格,装订和排版上都没有什么过于值得挑剔的地方。只是我不大喜欢它那过于卡通眩目的外皮,虽然银英的动画改编也相当成功,我总是不希望人们因为先入为主的卡通印象而低估了它的内涵,所以我把一套书的外皮通通都扔掉了,只剩简洁的内封面,紫灰色的书卷名整齐地排在白色的衬底上,再也没有比这让我更倾心的设计。
  
  所以在修电脑和胃痛的爬不起来之外的假期里,我听着古典乐,让《银英》陪伴着我又度过了这些日子,即使有很多来不及做的事情,心中却也充溢着一种幸福感。一套十本两百万字,确实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之前读银英,总是第二卷吉尔菲艾斯死的时候放弃一次,第八卷杨离开的时候再放弃一次,越是年少重感情的时候,越是难以接受这样的安排。直到现在已经这样大了,才肯把视线分给尤里安他们,想来是因为我对他们相当嫉妒吧,能生活在英雄传说的时代中,见证着并本身创造着历史,尤其是待在杨的身边。
  
  和书中人物共同呼吸共同为命运担心久了,就把那一个个虚构的人物当成了朋友一般,看着他们每走一步都会或喜或悲,早已知晓的结局也不能减轻一点难过。所以越是连载的久的作品越希望是大团圆结局,那种感情早就夹杂了对待朋友的私心,容不得命运对他们不好,像看《江湖不可饮》就留下了内伤,这篇文是再也没有鼓起勇气重看一遍了。这次在看到吉尔菲艾斯倒在血泊中的时候,正好听到了贝多芬的悲怆钢琴奏鸣曲,音乐总能催化原本就燃起的情绪。我之前很多次都跨不过这段叙述,就是因为《银英》从此就定下了一个基调,曾经的美好时光再也不会回来,银河英雄们会一个个逐渐离去,或死亡或蜕变,在一段架空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供后人阅读的传说。然而,吉尔菲艾斯作为最完美忠实的骑士,即使是感情上最难以接受的时候,我也认为他确实是应该早些死亡,用他的死亡成就一段完整的友谊和友人刻骨铭心的纪念,而不是最后与莱因哈特反目成仇,兵戎相见。那时他自己的矛盾心理会把他害得更惨,而我简直看不到一个美满的结局。看到他与莱因哈特从实际与心理上一步步疏远,再伤心难过也觉得会是必然。
  
  扯上些小众文化,在所有的感情中我最不萌的就是君臣,这种不平等的上下级关系足以让我怀疑任何一种感情的持久与力度。感情一旦掺杂了身份等级的杂质,就再也没有纯粹的可能,就像莱因哈特开始考虑把吉尔菲艾斯等同于其他提督。这在策略上实在是没有过多值得谴责的,甚至对于帝王霸者是必要的,莱因哈特也不能跃出历史反复实践的常规之外。我可以相当尊敬佩服他这种存在,就像对待他的原型拿破仑等那样,但却因着吉尔菲艾斯的死再也不能无保留的喜欢他(连他这样一个虚构出来的堪称完美的帝王我都无法喜欢,可见我已经不能真正喜欢任何一个号称独裁或者实际上独裁的人)。莱因哈特失去了吉尔菲艾斯,如同姐姐安妮罗杰所说的,他再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这是他成为帝王的必由之路,他把友人如阳光般不染瑕疵的正直封存在胸口,可以服从纯理性去执行奥贝斯坦那些带了阴影的策略。他的悲伤是彻骨的,毕竟没有人可以完全割舍曾经的自己,而安妮罗杰的话无疑把他与自己过去的美好彻底切断了,今后他只有一个人,那种有人分享成功的幸运,从此也离他远去。可他毕竟曾有过那样的幸运的,仅此一点就值得让人羡慕,只是当站在顶峰的时候身边空无一人,失落仍在所难免。世上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拿破仑会重用潜在的背叛者,实在也是出于某种寂寞希望能够有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连作者田中芳树都说吉尔菲艾斯这般完美的朋友现实存在的几率无限趋近于零,相信莱因哈特也会很清楚地明白他曾是多么幸运。
  
  我很反感有些人会将吉尔菲艾斯评价为忠犬式无足轻重的人物,吉尔菲艾斯的善良与正直是他的原则,这些与他的忠诚并存,我想他会以最大限度贯彻自己的忠诚,但也并不会抛弃自己的原则。当原则与忠诚冲突之时,他就必然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来殉葬,所以死亡对他来讲实在是无可避免。因为在他心中,支持他一以贯之的忠诚的,直到他死之时,还是他从少年时代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平等的友谊,他是辅助者,却并不是依附者。这种想法或许有几分天真,因为直到他死的时候也只有年轻的二十一年的生命,正值少年的理想与坚持尚未破灭的时刻,因而弥足珍贵。
  
  所以有时我甚至认为上天让他死在生命最光辉灿烂的时刻也是对他的一种眷顾,他的死也是因为保护莱因哈特,所以也没有太多值得遗憾。我对于这些陨去的年轻生命总是怀着一种怀念伤感又有些钦羡的复杂感情,只有他们可以带着自己未磨灭的信念、坚持和棱角,在人们未被过分侵蚀变质的情感中死去。像霍去病,像白玉堂,也像吉尔菲艾斯,所有的人在想到他们的时候都是年轻英俊、英姿勃发的形象,他们也因而不会老朽,不会平庸,会永远成为人们的理想。
  
  谈了半天吉尔菲艾斯,我是很想说一说杨,但是想到要罗列我喜欢他的理由,忽然间觉得这件事情就失去了意义。我之前就有这样的毛病了,越是对于喜欢的人或事,越是嘴拙得难以言说。或许我总是认为“喜欢”这种事已经超越了理性本身,不需要言述,也不需要旁人的理解或赞同,它如此明显,怀有同样情绪的人自然会懂得,而多说无益。这大概是属于我个人的偏见吧。而我写这篇文字,分明就是想要对杨做一个纪念,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悖论,可见我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人。总之,不如谨以此文作为我悲催的十一长假的纪念,然后能在此后每一次端起红茶的杯子,都想到曾有一个懒散的,立志要当一个二流历史学家的人在露出幸福的微笑,我想,这就足够了。套用田中在《银英》结尾时所说的:
     “传说已经结束,而历史才刚刚开始……”
  
  

Rachel 发表于 2013-9-18 00:05:55

  吉尔艾尔斯死了,狠狠的哭了一场,因为在单位,觉得有些丢脸,但是一想,自己在这里是最小的,丢脸也没有关系。
  记得上次看书哭成这样的是大一的时候看《穆斯林的葬礼》新月死了,感觉悲剧总是给人更深的感触,我是很容易被外界的情绪所影响的,我很拒接悲剧,就是怕自己伤心过了头,因为这些似乎有生命的虚构的人物。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取消了,因为这个理由伤心,不知道是那些演员演技太好,或是那些作者太能抓住人类那一点点敏感的神经了。
  吉尔费尔斯死了,因为一个很好的理由,为了莱因哈特,如果他是死在战场上也许比较让人容易接受吧,因为很容易伤心,所以对于那些已知的悲剧我是不太会再去看的,但是这部小说我没有办法拒接他的魅力,只需要杨和莱因哈特能活到最后一章。
  悲剧总是比喜剧更能在读者心里留下点东西,但是这需要作者绝对的冷酷去杀死自己的孩子,每次看到自己比小的人物,就好像看着自己怀胎十月生下的孩子一般,实在是不忍心让他们有一点点不好的地方,但一个好的作品总是需要牺牲一点人的,就像是现在吉尔费尔斯。我以前很不喜欢张爱玲,原因就是她太冷酷了,近乎残忍。当然这也宣誓着她的成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银河英雄传说VOL.2 野望篇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