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可可 发表于 2013-5-29 20:11:50

上海:最后时刻 - 书评

  十月。大量的死鱼从深海漂到上海东岸。格林兰岛的冰盖在急剧消融。海水在以几乎每24小时一米的速度迅速上升。平均海拔只有五米的上海危在旦夕。而同时,世界各国在静止轨道上的卫星受到干扰。
  李古力奉命到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919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土豆泥 发表于 2013-8-13 01:23:03

  故事也许人人会讲,但刺激的故事会讲的就不多了,如果能写出好莱坞大片式的作品就更难得了。一本小说的精彩程度,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故事本身的设定。如果一篇文章写的花哨,但说来说去,就是那一个意思,就没意思了。
  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是精彩的故事。

千差有 发表于 2013-8-24 09:05:44

  我没有经验,没看出来前面的评论都是书托,买了两本,咬牙读完一本,一直想吐。太垃圾了。
    作者还是很认真哈,这样都坚持写了这么多字,但确实需要大大的提高才行,现在的水平真不该出来出书哈,连起点的水平都不到哈。

钟拓奇 发表于 2013-8-24 09:59:11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把此书推荐给所有有独立思考能力,自认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朋友们。
  
          杭州青砖白墙的小巷,在秋天的雨水里,弥漫着似真似幻的美。雨水挡住了人们一部分的视线,也同样带走了一份尘世的喧嚣。中午时分的静谧与安详中,如果没有下雨,两位站在伞下的卖水果的老爷子或许就会打起瞌睡。但是这种平和并没有持续多久,便被由远而近的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打破。
          “该死!”亨利跑到巷子口附近,扶着湿滑冰凉的墙壁想喘一口气。他有些恨自己,来中国后就根本没有去过一次健身房。这下老底都用光了。
          远处,那两个中国的追跑的身影又显现出来。
          看查理已经赶到,亨利猛的一推墙,直起身继续向前跑。
          关凯在后面叫道,“站住!”
          查理和亨利没有理会关凯的喊声。他们注意到右手边有一个巷子。他们猛的转身向右,往巷子里窜去。只听,“哗啦啦”一阵声响,亨利的衣服口袋扯到了三轮车的车把,把口袋撕裂的同时,也把老徐的小三轮整个的拉翻。顿时,满车的水果散落一地。
          “哎呦喂,你瞎了眼啦。”老徐心痛的叫了一声,便赶忙蹲下身子,捡他的桔子,而亨利只是身子被手把拖了一拖,口袋撕裂后便稳住了身形。他没有丝毫的停留,继续的朝巷子深处跑去。
          “让开。”随后赶到的查理来不及躲闪,一脚踩在一串香蕉上。他惊呼一声,身体一滑立刻前倾,但他硬生生的别过身去,将自己八十公斤体重的冲击避开老徐,但脑袋直扑第二辆三轮的后轮。“砰”的一下,又是一阵“哗啦啦”的水果铺撒到水泥地面的声音。老徐的搭档刚一刹那的庆幸顿时烟消云散,他赶忙上前,要做些什么,又几乎和爬起身来的查理两头相撞。
  

诺明12 发表于 2013-9-17 23:59:35

      看完这本书,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构思出来的。
     都说中国的文化产业赶不上美国,中国的电影不行,中国的书籍不行,中国的这不行,那不行,但是看到这本书后,觉得中国还是可以的嘛。作者虽然是个美籍华人,但能用汉语写成这样一部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的作品,还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作者采用了一贯的风格——技术惊疑,有紧张刺激的故事,有严谨扎实的科学技术,还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写作特点。这些特点无疑会让这本书会畅销,当然,如果改变成电影,可以堪比好莱坞大片。

洛杉矶 发表于 2013-9-22 23:37:38

  在很久以前,我读过一本报告文学,好像名字就叫《上海沉没》,作者主要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将可能面临的海水上升的问题。现在一本以小说形式展现的作品摆在了我的眼前,我只能说,它带给我的震撼实在是出乎意料。
  小说先是营造了上海即将被突然上涨的海水淹没的危机,然后在这样的大灾难面前又着重写了再大灾难面前不同的人反应,从而表现了人类复杂的人性。不得不说,这部小说是阅读快感和人文的结合。
  实乃佳作。

默诉还 发表于 2013-10-11 09:05:37

  
  
  开门见山的说,这书不错,值得一看!
  想必作者对上海这个城市非常地了解,就算不是上海人也算是个上海通。
  后来看钟拓奇的资料,才知道他是个美籍华人。
  作为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不禁感叹,连我自己都没注意到的东西,竟完完全全地体现出来了。
  书中的故事就像是身边的故事。真实并且带有很多技术的成分。
  哈哈,我的菜。

谁说女 发表于 2013-10-22 12:07:28

  活在21世纪的我,虽然不能说具有某种“代表性”这样的阅读者特征,但几乎以平均两、三天读一本书的速度来说,还是具有一点发言权。我想说的是,我不太喜欢读硬科幻小说,这个软科幻很合我的口味,并且从内容上很有咀嚼的必要。  
    我个人认为,硬科幻没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向读者展现完整,阅读的快感因此变得不够完美。

十女九 发表于 2013-10-22 12:36:35

  前面的《黄金:48小时》,《南极:金乌之战》已经看完,今天看了一些上海这本(当然出版的先后顺序我不知道),感觉这三本都非常棒。相信软科幻将会战胜硬科幻,那种教条一样的硬科幻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退出市场。
  我是看了两本半才来评论的,我感觉这种小说应该更多的人来读,不仅仅是书的归类新颖,更是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嘟嘟多多的技术点,让人开阔眼界!!!
  感觉钟拓奇的小说就像科幻百科全书!
  我会一直关注,期待新的作品!!!

漫雪落 发表于 2013-10-26 06:47:52

  我是看了《黄金:48小时》后知道钟拓奇先生的,后来读了这本上海,感觉这本比黄金那本更胜一筹,在整个布局上,上海比黄金更严谨。
  看到海水上涨,要淹没上海的时候,我还激动了一下,我的老家是上海的,还真是有点担心呢。
  好在这只是小说,哈哈。。。。。。。。。。。。。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最后时刻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