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可可 发表于 2012-9-19 14:39:36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 书评

  朱光潜,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等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3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喵紫紫 发表于 2013-7-26 21:59:19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谈读书
  ●你每天真的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了。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神的东西,说不定要被恶习引诱。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必须慎加选择。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别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我从没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关于读书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
  
  二、谈动
  ●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
  ●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
  
  三、谈静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之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小林一茶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煽动人“类我类我!”比方我欢喜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欢喜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其实单面锣鼓打不成闹台戏。要撑起中国场面,也要生旦净丑角俱全。我们对于鼓吹青年都抛开书本去谈革命的人,固不敢赞同,而对于悬参与爱国运动为厉禁的学校也未免矫枉过正。
  ●我记得在香港听孙中山先生谈他当初何以想起革命的故事。他少年时在香港学医,欢喜在外面散步,他觉得香港街道既那样整洁,他香山县的街道就不应该那样污秽。他回到香山县,就亲自去打扫,后来居然把他们门前的街道打扫干净了。他因而想到一切社会上的污浊,都应该可以如此清理。这才是真正革命家!别人不管,我自己只能做小事。别人鼓吹普及教育,我只提起粉笔诚诚恳恳的当一个中小学教员;别人提倡国货,我只能穿起土布衣到乡下去办一个小工厂,别人喊打倒军阀,我只能苦劝我的表兄不为非作歹;别人发电报攻击贿选,吾济小人,发电报也没有人理会,我只能集合同志出死力和地方绅士奋斗,不叫买票卖票的事在我自己乡里发生。大事小事都要人去做。我不敢说别人做的不如我做的重要。但是别人如果定要拉我丢开这些末节去谈革命,我只能敬谢不敏。
  
  五、谈十字街头
  ●寂居文艺之宫,固然会想不流通的清水,终久要变成污浊恶臭的,可是十字街头的叫嚣,十字街头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都处处引诱你汨没自我。所以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它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比方英国民众就是很沉滞顽劣的,然而在这种沉滞顽劣的社会中,偶尔跳出一二个性坚强的人,如雪莱、卡莱尔、罗素等,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
  
  六、谈多元宇宙
  ●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恋爱真纯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往往境过则情迁,这是冒名恋爱,实则纵欲。
  
  七、谈升学与选课
  ●“学以致用”本来不是一种坏的主张,但是资禀兴趣人各不同,你假若为社会需要而忘却自己,你就未免是一位“今之学者”了。任何科目,只要和你兴趣资禀相近,都可以发挥你的聪明才力,都可以使你效用于社会。所以你选课时,旁的问题都可以丢开,只要问:“这门功课合我的胃口么?”
  ●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早谈专门便早走狭路,早走狭路的人对于生活常不能见得面面俱到
  ●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真是至理名言。比如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始祖,他在大学却是教文学的,近如罗素,对于数学、哲学、政治学样样都能登峰造极。西方大学者大半都能同时擅长几种学问。
  
  八、谈作文
  学文如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临帖也不可一笔购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所谓临帖在多读书,但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功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需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九、谈情与理
  ●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剩于理智的生活,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够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十、谈摆脱
  ●“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可也。”有这样果决,悲剧决不会发生,悲剧之发生就在既不肯舍鱼,又不肯舍熊掌,只能在这垂涎打算盘。
  ●“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的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的悲剧,第一需要“摆脱得开”,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往那里走,其余一切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十一、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现代的科学和道德信条都比从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狭义?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
  ●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本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愈稀罕。
  ●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这般来去匆匆地看《蒙娜丽莎》了。
  
  十二、谈人生与我
  ●站在前台时,我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
  ●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
  ●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谈美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颗古松对于我们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悠悠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需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
  
  四、希腊女神雕像和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联想大半是偶然的,这些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画本身的美却未因此而增加,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反因精神涣散而减少。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从前老先生们太看重考据与批评的功夫,现在一般青年由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工夫,以为有文艺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艺术的美不是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
  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
  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
  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诗有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也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在微妙的境界我们尤其不可拘虚绳墨。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人的美往往在眼睛上现出,但是也要全体健旺,眼中精神才饱满,不能把眼睛单拆开来,说这是造化的“警句”。
  ●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格律本是自然的,后来才变为规范律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这种境界不容易达到,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只有在要离世的时候才能达到。但是,这无疑是艺术活动,甚至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摹仿
  ●凡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其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鱼跃鸢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他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在作品的外表上我们虽不必看出这些意象的痕迹,但是一笔一画之中都潜寓它们的神韵和气魄。这样意象的蕴蓄便是灵感的培养。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亚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的景物极美,路上插这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水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亚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疾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的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情啊!
  

发条君 发表于 2013-7-26 22:24:0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本来应该是给中学生看。
  过去了几十年,现在看仍然很受启发,大概年轻人的问题总是相似。大陆这些年的基础教育实在是糟糕的很,需要自我教育,虽然大学才起步确实比较晚,不过相比没有机会的一些人应该算幸运了。
  也是在《巨流河》里出现才去看的。当中一段台湾教育者对课本的态度挺刺激我,国民时代教育的良好风气被带到了台湾,这么多年之后在两种制度下成长的青年究竟有什么不同。搞得我暑假很想去台湾了。
  朱先生当过大学教师,信写的很恳切,那一代做教育的真的是有爱人育人之心,是把培养年轻人当事业的。我也看过给现在年轻人的成功学,那里面一副高人一等指点迷津的嘴脸就让人觉得难看。
  里头关于读书,关于摆脱,关于美,关于快和功利的时弊,关于不到生活之外寻找生活,很多都很有共鸣。如果我早点看到是不是就不用在跌倒和走弯路之后才懂得这些道理呢?很难说,也许事非经过不知意。但是毫无疑问,这种引导是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和缺少的。
  后部分谈美的看一遍还不太能消化。
  图书馆借的,我决定自己买一本放身边,这书值得多看几遍。

敦敏 发表于 2013-8-5 17:03:44

     我喜欢一本书有两个标准,一是能看得下去,二是还想再看。第一条标准是期待所读之书深入浅出,不晦涩,第二条标准是期待它不肤浅,耐人寻味,经得住推敲和琢磨。既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表属于下里巴人,里是阳春白雪。
    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在“断书”的时候,从网络上流传的一个南方周末推荐书单上看到的,因为不辨书单的真假,纠结、斗争了很久,最终对《南方周末》长期以来的忠实、信任以及战胜了对网络信源不确定的恐慌,抱着“尝百书”的勇气买下了它。看了之后,我开始万分庆幸,这实在是一本好书,不难懂,耐人寻味,举重若轻,完全符合我对书的两项需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顾名思义,书中的内容是十二封信件,并且对象是青年。朱光潜先生谈了青年时期比较困惑的十二个问题,都讲得很好,尤其是爱情的“多元宇宙”评判标准,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生的每方面发展到极点,都自其有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不能以甲宇宙来测量乙宇宙。他认为恋爱独成一宇宙,在“恋爱的宇宙”里,只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真纯,不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应该。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关于写爱情的最富有人文精神和最令人信服的标准。而人文精神也是本书和书作者的最大特色,朱光潜先生用青年人能懂得的语言谈了情与理、读书、升学与选课等十二个青年时期容易困惑的问题。在《谈读书》一文中,他耐心地劝导青年人,不要总是借口自己忙而不读书,每天半点钟总是能够抽出的,这样一年下来也可以读四五本书了,还列举了富兰克林、孙中山博学多识的例子,并且说养成读书习惯可以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可以寄托心神,将来不容易被恶习惯引诱。看到这里,我觉得朱先生对青年人的关怀真可谓细致入微,可是往下看才知道他的人文关怀远不止于此。他害怕青年人读没有价值的书既浪费时间又于己无益,特意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推荐了一些中外经典著作。说了这些,朱先生还觉得不够放心,最后又推荐了读书方法给青年人。
  行动反映出思想,朱光潜先生若不是心怀对青年人成长的莫大关心,是不会考虑如此周到的,真正的大家应当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如同身边的一个朋友,而不是端坐在上,让人膜拜。
     我的包里现在总是装着这本书,在去往项目部的路上,在会议前的等待,我都习惯打开他看上几页,看后总觉得满心欢喜,精神愉悦。
  

燃喵喵 发表于 2013-8-7 19:26:47

         书是十天前读完的,图书馆样本库只有七天的借期起到了敦促勤奋的作用,现在翻阅笔记,再读摘抄的段落,仍感中肯和在理。朱老的十二封信很短,涉及了生活的许多方面,下面就自己感触较深的几点,写些感想。
      当代青年的弊病。朱老引了另一位作家的话,青年的问题在于“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刻苦”,其实现在亦如此。必须承认,青年群体中的大部分处于渴望有所成就而心惶惶焉,什么都想涉猎却不能深入钻研,想要杰出到了实践的时刻又开始犯懒的状态。回想我自己的学习过程,这些弊病也有所体现,切忌。
      关于读书方法。进入大学后开始真正接触图书馆,一路下来感觉垃圾书实在太多。在十二封信中,朱光潜指出了读书方法的两个基本点。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比如去年九十月份囫囵吞下的《思想的力量》,当时除了哲学家小故事之外基本不懂,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把书中相关部分再拿出来读,效果明显好些。再举一例,不知他人有没有这种感觉,再读一遍,除了加深理解,还会发现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记得少年时读哈利波特系列至痴,几册翻来覆去地读,总会在某些段落发现作者精心布置的暗示或伏笔,或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收获不少惊喜。学问提高,耐心读书慢慢积累是唯一的通途。
      《谈在卢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这些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习、工作、休闲都图一个多快好省。这世界运转速度随科技进步提升,心灵也忙不迭地匆匆前进。本应作为休闲的览景、欣赏艺术品活动都是急急一瞥,怕来不及,便忙着快步移至下一处。完了回想下自己看到了什么,似乎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慢生活是门艺术。
     谈摆脱。“请问街头那纷纷群众忙的为什么?为什么天天做明智甚无聊的工作,说明知其无聊的话,和明知其无聊的朋友们假意回旋?”朱老先生睿智地指出“’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正如“忙碌”可以用不是太笨就是太贪来解释。生活它太琐碎了,不知不觉中,人被束缚在各种各样的网中,视界因此缩小,烦恼接踵而至。生活若能带着个目标,有方向有所求的前进,想必盲目会少一些。
      朱老先生数十年前写下的给青年的文字,今日看来仍有借鉴意义,值得一读再读。也如他所说,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无论如何,勇敢地、快乐地生活下去才是正经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