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 - 书评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忧伤。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如今作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46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读完了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继续读了他这本自传性的回忆录。
这本回忆录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历史,同样也记录了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忧伤,可能正是因为它独有的“呼愁”才影响以及造就了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琐碎的描述,随笔的写法,无关联的章节,过多的引文、某个作家的特写、某个时期报刊的展示……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认真读完前100页,呼愁的那种感觉自认有了些许,但不够强烈,配合书中图片,迅速翻掉后面每章节标题,然后确定:萨丰描绘巴塞罗那的文字,才是我的菜。 虽不能很好的体会所谓的“呼愁”,但还是能感受到弥漫全书的忧伤气息。相比之下,个人命运与城市命运的交织、某些方面与作者共通的童年——喜欢沉浸与自己的想象中、画画前已经想好别人会怎么表扬、家庭的衰落引发的争执(即使并不像帕慕克那样原本是有钱人)等给我的触动更大。同时,作者喜欢连续几页的列举意向常常使我的脑海构筑出一幅似乎清晰而又模糊的画面。
无论如何,我开始向往伊斯坦布尔优雅的天际线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了~ 这是一本对我来说奇特的书,我甚至觉得我可以略略理解“呼愁”。在几年前读此书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但几年后我还是买了回来。
我比较喜欢通过小说来了解各国民族性,如《农民》《福地》的波兰,《四朝代》的泰国,《两宫街》的埃及。而此书则是土耳其了。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说,伊斯坦布尔就是奥斯曼土耳其。
此书算是作者的自传性作品,但如果仅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够的。正如副标题所示,这也是一部城市的记忆。那充满了光鲜的奥斯曼帝国的回忆。我在想,我可以理解它,是不是因为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也有着类似的记忆呢。都是在一个伟大文明的低落期,都饱受苦难。那照在伊斯坦布尔废墟上的阳光也照在我们身上。
此书可以算是杂感集了。作者通过片断式思考,观察,回忆以及感想,加上自己的人生过往。把个人与伊斯坦布尔的过去,现在,生活、环境等完美结合。加上配上的照片与图片。有着一种相当朦胧的魅力。我有时怀疑作者写是究竟是真还是虚构。
也许帕慕克就是因为伊斯坦布尔才有存在的意义。 如同一个人般,回忆组成了现在的你。当一个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最终跌落到谷底后,试问,他该如何鼓起勇气,如何面对自己还有整个世界。在这个尴尬的时期,帕慕克用自己的忧郁的笔描绘出了这一座曾有过辉煌历史的圣地-现在的伊斯坦布尔。
作者努力让“呼愁”听起来不那么悲伤,或许更多的是些许自嘲。出生在这个时代的,家族富裕,也不得不承认现实的残酷。慢慢的家族的没落,生意的失败,更与这座城遥相呼应。作者却从不描绘伊斯坦布尔过去的辉煌,只是用阴郁的笔调不紧不慢的写着现在土耳其人的生活,自己的生活,还有喜爱的作家们的生活,还写着西化的城市变迁。西化是矛盾的,作者知道,不可能抹杀土耳其的过去,但是城市中的所有人也都会默默的会向往。 在去一个地方之前读一本与之有关的书似乎已经成了习惯。当我站在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城市时,我能感受到一点作者对它所怀有的情愫。之前懒得写什么,不想时隔多日,无意中被问及这本书,决定还是寥寥数语,以表达我对这本书,这个地方所产生的共鸣。
有时会问自己,一座城市和一个人的前世今生是否会交融在一起?在这里,我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作者把城市、国家、民族、个人、历史、当下、理解,完美的交融在一起。仅从文学角度上来讲,也值得一读的。但它带给我的触动,并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美。
《伊斯坦布尔》给我的感觉就是孤独:一座城市的孤独,一个人的孤独……照理说,伊斯坦布尔应该是那种永远不会孤独的城市。基督徒来过,穆斯林在这里,拜占庭来过,罗马人来过,奥斯曼来过,现在土耳其人在这里。在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千年的战争,多多少少的城市被摧毁了,毁灭了,但这座城市却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成为了活着的遗迹。
作者通过自己的回忆,慢慢的开启了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的记忆。通过个人生活的点滴,将作为生活和个性生命背景的时代与历史唤醒……
当我在这座城市之中,看着这些建筑、海峡、城墙,然后再回望这本书,才发现一个人的灵魂可以和一座城市结合的那么紧密,才发现真的是一个文化塑造一座城市的容貌和心灵。是不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与之产生共鸣的城市?是不是我们的心灵实在是太乏味了?才会有我们如此千篇一律的城市市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