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鲁孙作品(六卷精华版) - 书评
“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品全集首次内地亮相。本书以谈吃为主题,南北珍馐,水路杂承,无不见于唐鲁孙笔端,更难得的是作者将许多佳肴的用料与烹制方法也记录下来,为继承弘扬我们传统的食文化提供了极珍贵的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123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怎么介绍唐此人呢?就拿曹雪芹做个铺垫吧。都说曹的红楼,是古代生活和文化的词典,贵族如何讲究吃喝穿戴,如何礼尚往来,如何节庆典礼,如何组织诗会雅集,如何闲情娱乐。和很多整理掌故的学者不同的是,学者们写这类书,多是道听途说,左查右抄地攒书,曹雪芹却像是在写自己亲身经历。能以亲身经历记下这类生活,且又能典故丰富,条理清楚地讲出各类文化现象的前因后果,这样的大家,曹雪芹是闻名于世很久的,不怎么闻名,却又远超过曹雪芹的大家,有没有?有,我觉得唐鲁孙就是。
要出现唐鲁孙这样的人物,需要同时具备几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条件:1、出身贵胄之家,还要和皇家有频繁往来,能进得皇宫去。如唐鲁孙的两个堂姑奶奶,一位是光绪的瑾妃,后来做了瑾太妃,一位是著名的珍妃。还要好动不好静,大江南北,黄河两岸都去过,和各类文化巨子,政商名流,以及贩夫走卒等都有过同台、同席、同会、同好、同事的深层交往。2、到了他本人这一代,家庭已经是第n代贵族,没有了乍富的故意做大和飙车式的虚荣心,不怎么挑剔“此雅,彼俗”。手里虽有奢侈品,却很少故意追求奢侈品,从不着意拒绝市井的大众用品和大众文化,价值取向只在“有无趣味”,决不在“何谓贵贱”。3、聪明、认真、兴趣广泛,对所好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所好,必要打破沙锅问到底。4、记忆力好得惊人,对所经历的一切,差不多都能记住,几十年后还能历历在目。5、前半生所在社会是太平已久的,后半生要遭社会动荡,才能有细心回味往昔的冲动。
以上几条,不是说唐鲁孙符合,而是我根据他分析出来的,他当然是绝对符合。所以他谈吃各地名菜,谈宫廷、贵族、贫民在年节里如何吃,哪位名人在某种年节里如何吃,有何种美食癖好,谈得如在目前,因为好多典故,其中一大部分都是他亲身经历。
他以谈吃闻名于港台。可是我对于他的谈吃,兴趣不是很大,他这方面的能力,也并不能引起我老人家的惊讶。我所惊讶的,是他以自己亲身经历来谈蛐蛐、梨园、字画、民俗节庆、天桥怪人,相声、绿林、洗澡、名胜、古董、烟酒(我所列这些,连唐所谈题目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吧?)。他当然特别懂烟,因为他做过烟厂的厂长,创制了“双喜”这个牌子;他当然也特别懂酒,比如说他曾花了很长时间,由陈果夫领衔,他主持具体事务,办了一次江苏名菜评比,对于江苏各地名酒和名茶,吃什么菜时适合品饮哪类酒,风格如何,都是如数家珍。
像唐鲁孙这人,在二十世纪之前,中国似乎每三百年能出现一次这类人物。而在二十世纪之后,一定不会再有这类人物出现了。
几近中午或是几近晚上的时候,最怕读唐鲁孙先生的文章。那时,腹中已半空,虽不至饥饿,但却已渐渐升起吃的欲望。若此时一览唐先生的文章,必会饥肠辘辘,腹中奏出曲子来。更加可悲的是,当你极力寻觅文章中的美馔时,便会发现这些吃食也只能在唐先生的文章中出现了。
这位“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先生,说美食确实有一手。他走遍大江南北,书中谈及全国各地的美食。但我最爱唐先生说北京的吃食。唐先生生长在北京,对于北京的美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北京城几乎被他吃了个遍。你看他谈北京吃食的文章,里面涉及的酒家无数,而且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写了一篇《吃在北平》,觉得说得不够,便又写了一篇《再谈吃在北平》。写了一篇《北平的独特食品》,觉得谈得不深,又写了一篇《二谈北京的独特食品》。此外,他还滔滔不绝的谈了北平的西餐馆子、北平的素菜馆、北平的甜食等等许多关于北平的吃食之事。唐先生的文章,也带着一股浓浓的北京味。北平的美食浸在满是北平味儿的语言中,让人欲罢不能。
我很佩服唐鲁孙先生的记忆力,几十年后曾经吃过的美食之做法依然清晰地存在于他心中。尤其对于几十年前的老餐厅之布局甚至是很细微的摆设,他都能很清楚地写下来。每个餐厅的几样拿手菜,其特别之处都能道的一清二楚,如数家珍。不愧为谈吃第一人。
唐先生对于美食家与馋人间区别的见解,我很是赞同。美食家多是那些非高档餐厅酒家不食的人,而馋人却是什么吃食都想尝尝鲜,今日想吃炸灌肠,明日想喝豆汁,后天便跑去吃法餐了。相比,馋人或许更加幸福,无忧无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像美食家,有这个头衔压在身上,不得已终日吃些高档食品,失去了吃最本真的快乐。
唐先生的文章,几乎都是回忆。满载着对逝去美好的追念,有点像囚禁在异地中的李煜,追忆着往日的生活。逝去的会变得更加美好,当时只道是寻常。
唐鲁孙先生后半辈子只能生活在台湾,远离了自己钟爱的家乡——北京。他文章中的吃,载满了乡愁、眷恋及无法得到哀伤。他怀念的不仅仅是北京的吃食,怀念的是关于北京的一切。
或许他未曾再回北京也是件好事。当他重回故地,看到已是一番新貌的北京,与那些早已不复存在的美食,心中的幻想和希望也就破碎了。 唐先生的书是适合放在身边 没事时随手翻来都会让你看的津津有味多亏了这位“前清遗老”用自己最后点时间记录下了此生见闻 我们才能浅尝下中国最后一批贵族的生活 试想当今富人和当初相比不过是群崇洋迷外的暴发户 如果一个国家连它的文化都是劣质的冒牌货 那它还能是个国家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