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玲 发表于 2013-10-18 19:45:33

  最近这些天心情不是很好,或许说这2年多以来,一直过的不是那么舒畅,我是个感性的女生,我喜欢阅读有感情的文字,我也喜欢看电影电视,每每看到动人情节,免不了落泪,吴念真先生的“这些人,那些事”这个标题让我想起了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歌那就是蔡琴的“感谢那些事,感谢那些人”,我想这两者浓缩的就是笔者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个悟,毕业两年多来,为了我自认的爱情,伤害了很多爱我的人,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很多,这些失去让我不能沉淀下来,浮躁游行于这个现实的社会,这样的态度让我失去更多,文字是个能让人沉淀的东西,莫名的就来到了豆瓣,莫名的就读了散文,莫名的被吴念真先生的:这些人,那些事”吸引,莫名的就勾起了我的很多情感。我很感谢,感谢这个社会还有许多美好的一面,还有这么美好的文字让我来品读。我也像吴念真先生重逢笔下的主人公一样有着故事,我也希望哪天能够碰到一个愿意听我故事的人。非常好的文章,值得一品。

呆子青 发表于 2013-11-11 09:01:51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些人,一些事,只是有的人擅于说,有的人擅于写,而有的人只能将其烂在骨子里。无疑,吴念真是一个擅于写的人,于是有了这本《这些人 那些事》。
        没有恢弘的记事,有的仅是以人和事链接的生活或人生。如果没有吴念真的叙述,也许那些人和事将永远埋在岁月的荒凉中,无人知晓。历史的残酷之处在于历史是有偏见的,它喜欢讲述那些名人轶事,如尧舜,如杜甫李白,它也喜欢叙述那些影响历史车轮走向的宏大叙事,如商鞅变法,如玄武门之变,如义和团,而那些掩藏在大历史,大时代之下的小人物和小事件则往往被人所忽视和遗忘。而这些人,那些事,可能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共同构成你我的人生。 故事往往因真实而令人感动,故事也因为真实让人产生共鸣,仿佛那些人和事就发生在生活的点滴中,而不是冷清的躺在书本上。吴念真讲的故事就是这样,他会让你如同置身于那些故事中,也会让你觉得那些故事又好像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他让你感动,也让你沉思,关于生活,更关于人生。
        我是一个不擅于讲故事的人,以致于那些存在我记忆中的人和事开始慢慢模糊。我本身并不是一个经历丰富的人,可是近年来,那些曾经出现或路过我身边的人渐渐远去或逝去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对于那些曾经路过人间的人,也许除了在亲人的记忆中留下一丝痕迹之外,已找不到任何存在的证明。可是,他们就该被如此的遗忘?可是,现实是他们有些人和事已经被遗忘。这多少有些令人伤感!
        或许吴念真本身意识遗忘和忽视的残酷,于是他拿起了一支笔,而我却不敢确定自己是否最终能否有毅力和勇气举起那支笔,写下我身边的额这些人和那些事!

清水驿 发表于 2013-11-22 22:54:48

  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看的头天晚上就忍不住泪流满面。其实感动并非所闻所见,而是潜藏在心底已经被遗忘或者被束缚的那些熟悉的情愫,在找到一个适合的契机就破茧而出了。用《小小》:“回忆是个说书的人,用充满乡音的口吻”来开始这本书,真是再适合不过。
  
  ——关于兄弟,那年我搬小小的板凳,为戏入迷你也一路跟
      《遗书》一文,用的是第三人称他,我却心灵感应般地认为,这是作者的故事。什么工作都干不长整日赌博到处借高利贷甚至为了钱编造各种各样谎言的弟弟自杀了。听到这样的事情,我想旁人的评论总是千差万别的。可能有人会说:死了挺好的,这种人渣还活着干嘛。稍微有点同情心可能又会有人说:可怜他的妻女。而他身边离他最近的人,却什么都不会说。他会回忆起他最后一次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穿过公司走廊时的表情,他跟他说话时候的一些小动作,还有他离开时望着远处山脉的那种眷恋,都带着不舍的温度,久久地回放。
  
  吴念真说:回到住处看到弟弟的摩托车,总是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觉得自己有个地方让疲惫的弟弟安心的休息真好,觉得自己可以当一个被信任被倚靠的哥哥真好。这样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相信每一个作为哥哥和姐姐的人总是最明白的。那个总是屁颠屁颠跟在你屁股后面,你发怒起来可以捏着他的脸佯装大人的口吻教训道:“再不听话就打你”的孩子,你看着他一天天长大,他就是你生命里不可能被擦拭的白描,抽离开来人生的框架和轨迹都不复存在。尽管他为尘世所累,他犯了错,他无耻耍赖,可在你眼中,你还是那个可以捏着他脸看着他惊恐的眼睛用着大人口吻叫到:“你这顽皮货”的人,他还是那个被你骂了一脸委屈跑到爸爸妈妈跟前告状的人,什么都不会变,因为血脉是一个小小的线,牵在心脏的位置。
  
  ——关于爱情,不是不存在爱情,只是人生总是有多种姿势和表情
  
  他说,一个男孩跟一个女孩在公交车里相遇了,整整半年总是面对面坐着。男孩有一天鼓足勇气爬树摘了一朵木棉花
  
  送给女孩。女孩轻描淡写地送了男孩一封信,里面是一个硬币和一串数字。男孩用那个硬币给女孩打电话。这是一个琼瑶式的开头,我以为会有一个琼瑶式的结局,但结局,人到中年的男孩在女孩在国外带孩子的时候再次爬树送了女老板一朵木棉花,女老板报以一个硬币,一个电话号码,一个宾馆的房间号。
  
  他说,一个女孩爱上一个才子。真有才,写的情书可以让石头都有温度。整整三十封,让女孩的爱宛若桑拿天,分离一刻都煎熬。只是女孩有理想,去了国外。越洋的距离传递不了温暖,女孩嫁给他人。婚姻不幸,离婚后重遇才子,才子轻轻耳语,你是我最爱的人。我以为故事该到这里结束,才子去世,女孩在其葬礼上对着他的遗照告诉他,你也是我最爱的人。但结局,女孩是参加才子的葬礼了,葬礼上才子遗孀分了一本书,书名叫《字字句句都是爱》,是当年才子写给自己妻子的情书,身边有人轻笑,已近半百的女孩回头,一个妇人笑:当年他也给我写过一模一样的情书。女孩翻开一看,字字句句跟当年写给自己的都是一模一样,甚至连日期都几乎一模一样。
  
  他说,一个女孩嫁了两任丈夫。第一任丈夫去当兵,后来杳无音讯。临走前告诉她,没有回来就再嫁。她开了个小旅馆,迎来送往日子红火。后又招了一个小伙子,互相设计成良缘。后来她远方的丈夫回来,她尽心尽力地照顾。两个男人在谈论去留的时候互相客气。我以为这时候,女孩应该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做一个决定。可结局是,女孩把两任丈夫都留着,高兴谁伺候就谁伺候。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爱情只有一个剧本可以写。人生再大的苦难在爱情面前都可以渺小得微不足道。只是我们不知道,爱情实际上只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苦难只会激起征服的欲望,而那些生活的平淡意外和猜想,才是爱情最大的腐蚀剂。而实际上,我们站在起点的时候,总是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又会是怎样,但行走的过程即使是跳过一个小水坑,都是成长。即使生活多变化,人世多沧桑,多一份回忆,多一份可以回忆的爱情总是好的。
  
  ——关于闽南话,最美不过是乡音
  
  台湾人对于闽南话或者说台语总是分外的感觉骄傲。这跟闽南人很像。出门在外,天南海北的地方,似乎都会有闽南人的足迹。闽南人凑一起,操着乡音很重的别扭的普通话,似乎在人群里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声波频率。而后循着对方的声音,见面便是哈哈大笑,紧接着的第二句话绝对不会再是普通话。尽管每个地区的闽南话总是略有差异,但是忍着时不时问着“你刚刚说什么”来打断对方的尴尬,也是不愿意用同样变形的普通话再交谈。
  
  所以当我在书里看到【古意】【头壳剁下当椅子坐】【夭寿】【番仔】……,我感到的是一种山高水长天高海阔的清新,与浅尝辄止的不满足。闽南话对于每一个闽南人那就是刻进骨子里融进血脉里的眷恋,你可以不讲,但是不能不会。
  
  记得几个月前与我生在福州长在福州的小堂妹不知道为什么聊到了闽南话,她扁着嘴老不开心地说: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自己会闽南话。我惊讶道:为什么?她反问我:“我为什么一定要会?”对于她来说,闽南话好像就变成一种工具,是她要什么东西嚷道:奶奶,倒杯水。或者跟乡下里各种或亲或疏的亲戚们交流的工具,而这些我觉得她可能都不喜欢。于是我说:“你不是喜欢SHE吗?你看看你现在就可以自由地唱着她们的闽南语歌曲。”她想了想,而后点点头:“那倒也是。”其实她不了解,对于闽南人来说,闽南话就是一种归属和信仰。根的东西,拔掉太痛。
  

落漠风 发表于 2014-2-10 10:58:53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真心建议大家读一读。

奇源村 发表于 2014-2-19 18:45:49

         看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这样的杂文以后豆瓣又推荐的一本书。看了管理、经济的书多了以后就想偶尔看看这类的杂文,让自己重新感性一次。生活有时候会很累,因为每天都有自己的工作量,还要应对各种生活琐事。所以,我总感觉人在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心累了。这个时候去回忆吧,回忆你的小时候,回忆那些自己想起来会热泪盈眶的事。吴念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东西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他只是在讲故事,一个个让你会静下心去听的故事。这本书不长,可以这么说快一点看一天不用就看完了。我看了三天,因为我不想很多故事被我很快地跳过去,我想把那些故事记下来。
        前言的四个相命师,真的很准,可能真的应了一句话,你相信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吧。作者的命运真的就像那相命师所说的那样:写文章、写剧本通常是晚上,而投资老板或邀约的导演果然是千百种不同个性的人。。。这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妈妈让算命师父给我算的,不知道结果会怎样,还是期待一下哈。
         如果说这本书一定有逻辑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父亲、母亲、兄弟、朋友、普通朋友、一般接触的人。从一开始的命途多舛到后来的成就,好像世界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从小就显露对文字的热爱,再加上对人性的理解,所以他总是能把一个故事叙述地那样感人。整本书让我最感动的是最后一章的《寂寞》,当父亲把一家人的照片放在一起,然后用自拍拍的那张全家福,我的眼里有点湿润。到了那样的年纪,他几乎没有什么要求了,只要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就是最美的。所以当新闻报道孩子回家探亲将立法的时候,我还是不免有些心寒。
         这本书是我22岁读的,我想等过了一段时间我还要再读,再过一段时间我还得读。因为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与作者不同的对话。很喜欢作者的一句话:自己在回忆的引导下经常意外地与遗忘多时的某个阶段的另一个自己再度重逢,就像久别的老友偶然相遇一般,有更多的回忆被唤醒,一如梦境与梦境的连结,没有逻辑,无边无际。
         生活累了,就去回忆吧。希望在这本书中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东辰 发表于 2014-2-22 12:27:46

  在《老友记》上看到吴老师的真容,确实人谦和低调,想起《这些人,那些事》,印象最深的是写他弟弟的内容,哥俩代表两种人生,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种反差让弟弟煎熬,而作为哥哥,将事实写出,也是自责之举吧,那种五味陈杂,恐怕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总之看到弟弟的结局时我们也应该体味一下哥哥!

小猪臀 发表于 2014-2-24 13:49:31

        看到这本书是个偶然。薄薄的一本,封面和插画都是简单的素描,凌乱快速,似乎要迅速记录下深藏在大脑里即将逝去的回忆。
     人生漫漫,却也只有数十载。姣好容颜,抵不过瞬间的灰飞烟灭。人在成长之后,总是喜欢回忆过去,年纪越大,越是如此。想要记录过去,才发现很多东西已经模糊。人生纠缠的丝线不知何时开始断开,想要抓紧却早已松弛失去弹性。
      书里有很多人的故事,甚至是一生。捧着这本书时,恍惚感到时空交错,思绪混乱。看着书里人物的喜怒哀乐,只感到浓稠的苦涩,好像刚煮出来的黑咖啡,酸酸涩涩,苦苦的,喝到嘴里很长时间才能感到一丝甘甜。查了一下书的作者,原来是台湾知名的导演,没有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又怎么会拍出好的电影?每一个故事只有短短的篇章,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再平凡不过的故事,可是读完就会热泪盈眶。好像那些生活在过去纷乱年代的人们就在眼前。
      没有如果,没有结局。人生就不可能从头来过。平凡小人物的哀愁总是可以轻易刺痛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忘怀。曾经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在这本书里却异常珍贵,生命的沉淀就是如此吧。书里的文字如同古董,自然而然地刻上岁月的痕迹,每一个故事都是最真实的感动。
      生命地长河静静流淌,蕴藏着巨大却沉默的力量,激荡着我们的心,冲刷着我们沉睡的回忆,像一个人神经质的老人在迫切地从卷抽里不断地抽出胶片,想要看清楚过去的一切,拼命记起一切。

Rainy 发表于 2014-5-14 01:51:43

  还是用书名做标题。散文就是有散文的美,文字平淡,但情感真实,那些真实的人的经历,在读完后总有一种淡淡的感动,不舍。不是我想像的心灵鸡汤一类,较之一众矫情刻意文笔的散文显得很深刻,这样百味的社会,这样无奈的人。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这些人,那些事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