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苏联人占领了捷克以后,对捷克造成的是那么大的伤害,还自以为创建了一种美好的制度。强权政治让我想到了现状。可怕的是自以为是的共产主义制度的美好。农民在乡下也没有那种其乐融融的状态,虽然最后托马斯和特蕾莎在乡下过着美好的二人世界,但是因为他们有那种深沉的爱。
          最令我进行反思的是人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最终目的什么?达到怎样人生状态才是幸福的。一开始他们都在布拉格生活着,托马斯是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房子也大,不时去找各种女人搞,但至少做着衣食无忧的喜欢的工作。这样就是生命最终追求目标吗?显然我不喜欢这种太稳定的生活。但是难道我喜欢他们后来那种动荡的生活,被院长强制选择是否发表生命支持占领当局。看到这里,忽然想到汉奸的悲哀和无奈。托马斯由于不选择支持当局而没了工作,在小诊所当一个那么忙碌也没什么价值的医生。这样的生活算是悲哀吗?可是难道还有其他选择吗?显然要生存也不能成为汉奸!如果我总是对生命抱着这种凄凉的态度,我想我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后来托马斯去当擦玻璃工,移居乡下当卡车司机,书中作者也议论了他是否必定选择要当医生,除了当医生外没有其他选择。议论的结果是不一定,虽然做着外科手术有种成就感,但是回到家还是想着那些疑难杂症一直把自己困在医学世界里也是会累的,转换职业就是纯粹为了生活而忙碌虽然做着不喜欢的事业,但是可以让自己放松。特蕾莎也是,喜欢摄影,但是从以把它当做功成名利的手段,人生的一切都是为了丈夫展开。曾几何时,我认为一切都依赖着丈夫的人生是多么悲哀,丈夫背叛自己怎么办。但是仍旧是我把一切想悲剧化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价值观,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价值观绑架到别人上呢。现在的生活就是已经够美好了,总是去想要去追求那种虚无缥缈的事物。
          书中议论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描述方法,这个写作手法很喜欢。如果只有情节的话,我完全不明白主人公这样选择有什么深沉的意义。只是迷迷糊糊看完了这本书就全忘记了。生命到底是轻还重看完此书后还是没有太大概念,但看此书过程让我很享受。这些意义引发了我对人生深层次的思索。原来以为是正确的价值观未必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没有资格去鄙视别人选择怎么样的生活观。
          萨比娜是我在书中很喜欢的一个女画家,一个很有成就的男的说和妻子坦白了他们两的地下恋情后,萨比娜就抛弃了那个男的失踪了。我想他们之间一定还是有些许爱情的,萨比娜把自我封闭的那么深,让我想到了我现在的在书中逃避现实的状态。这样就算是个书呆子也挺好。为什么一定需要人陪伴。
          卡列宁在特蕾莎和托马斯的生活中占了那么重要的比重。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狗狗在人生中可以占据那么大的价值,能说把感情寄托在狗身上而不是人上是一种悲哀吗。可是狗会那么听话,没有什么要求不离不弃,人对其他人付出后总会想着他怎么对我,我们公平就会导致猜疑妒忌等。完全无私的付出不要求回报做不到也会让自我觉得好贱。
          看这本书看的太快了,很多内容都是大概浏览一遍。但是我觉得它写的很好!过断时间回味一下也是很有意义的!

来自: 豆瓣

灵精$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当初因为好友极力推荐,买了这本书,但看完后,不太明白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表达男人是一种性动物?主人公的行径实在让我难以接受。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电影版,还是没有悟出里面蕴含的大哲理。只是对里面的两段描述记忆犹新。
  
      “在历代的爱情诗歌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看不懂的时候只能放一放,兴许以后会茅塞顿开。

来自: 豆瓣

calcoo$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这是一篇读后感,一篇关于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文章。
  说实话,我看不怎么懂这本书,但它所引起的思考却大于这本书的内容。他的书总是让读者严肃起来,上升到哲学,人生,爱情的高度,所以说这不是一本消遣的书,但它是一本认知的书。
  男主人公托马斯很喜欢女人,由此他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外遇守则,不能喜欢上一个女人,不能和她在一起。可有一天,他破坏了这个守则,他娶了特蕾莎,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同情她,但出于同情爱一个人,并非真正爱她。小说由此展开,关于托马斯和特蕾莎在一起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两个人都深爱着对方,但也因为这份沉重的爱,让他们的生命充满悲哀。对托马斯而言,爱情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延续,而是一种甘心屈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爱情是对死亡的不断等待。而特蕾莎是为了表达她那幼稚的理想主义的爱情,要消除一切矛盾,消除肉体和灵魂的两重性,甚或消除时间。
  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所以萨宾娜(托马斯的情妇)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她追求的是一种极致,一种随性的,不带有一点重的爱情和生活。但也因为这个她失去了种寄托,或许她不需要。
  人永远也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所以选择生命之重还是之轻,也都走向了一种极致,因为一旦选择了这条路,你就要一直走下去。

来自: 豆瓣

Athena$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今年2月去捷克,随身带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本,因为书中故事主要发生在布拉格,恰好苏黎世和日内瓦也是我去过的地方,置身其中,试着去感受作者所描述的画面。
  
      许钧的译本改了名字,一度热议,我没看过旧版,但是我很喜欢许钧的这个版本,很平实,节奏感很好。
  
      我特别想说这本书颠覆了我的人生观,可是回想一下好像最近动不动人生观就被颠覆,况且我也不想写太沉重的书评,因此,这回只记录下来,记录我第一次读米兰昆德拉。
  
      这几天我翻了很多关于这本书的书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相去甚远!其实故事本身很容易读懂,倒是书评我一篇都没看懂,全都老深奥了!我准备继续翻下去,希望朋友们也看看这本书,看过的可以和我聊聊。
  
  

来自: 豆瓣

【冰】$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在阅读周国平的《另一种存在》的时候作者不断地引用昆德拉的理念和思想,所以就买下了这本书阅读了一下。
  说实话,作为一个刚上大一的大学生,大量习题充斥着我的前19年,我之前并没有度过这种相对比较晦涩的小说,比起《哈利波特》这种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确实不是一部仅仅靠情节支撑起来的快餐式小说,没有绝对的恶或者绝对的正,所以我读的还是非常艰辛的。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个人感觉都是非常真实的,由欲望产生动机,由理想产生行动,虽然我们都清楚这里面必然有适当的夸张。
  不过说实话这个小说看得我还是很纠结的,所谓的背叛到底有没有意义?生命是不是其实早已注定?如果没有特里萨的托马斯会一直作他的医生么还是和另外一位女人相爱并相信她就是那个在篮子里的孩子?萨比娜的背叛是什么?弗兰茨实现了自己的伟大的进军了么?我看不懂看不清。
  说实话,我不建议一个之前只喜欢看小时代之流的读者直接看这篇小说来回地翻阅对于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如果真的希望读这本书,建议还是先去看看一本名为《读书》的杂志,然后了解一些历史,了解一些哲学,再来看这本书。免得像我一样各种迷茫。另外推荐看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有助于理解作者对于写作的态度。
  

来自: 豆瓣

颜小泪$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重量,让我们贴进地面。相反,负担越轻,反而让我们愈发觉得不真实不安全。一部哲理小说。对哲学的理解并不深刻,要想理解此书故事背后真正想要向读者传达的思想,恐怕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对我如此。
  我们可以承受重力对我们的压迫,然而却无法估量轻,带给我们的虚无。

来自: 豆瓣

satina$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那时,我在法语班的自习室里,一边读着它,一边想着你。字里行间跳跃的都是你的影子,以至于一本书读下来,竟不太记得故事的梗概,分心的厉害。你走后我再没碰过法语,也再没回头看过这本书籍。那满页满页的回忆,带着笑沾着泪,何尝又不是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来自: 豆瓣

以扫$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人只能活一次,也就是说你的灵魂存在于你的躯体内的机会只有这一次。一切都是未知,一次等于没有。就个人而言,无法带来任何,也无法带走任何。你所能做的,只是在这只有一次的机会中盲目摸索,但可悲的是,你所摸索的东西却毫无用处,因为人无法回头,也就无法循环往复。所以你只能在茫然的摸索中度过一生,毫无意义,所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但我们却并不甘心于无意义,我们总是想方设法的为生活赋予意义,也就产生了“媚俗”——把某些经历某个场景,赋予一些我们所寄托的,特殊的意义。我们习惯于把这些“特殊的意义”压在身上,变轻为重,以强调自己的存在感。它令我们有了知觉和意识,从而有了追求,有了生的目的。可遗憾的是,这些经历终究是虚无的,去除我们所强加的情感,它们能代表只有物质在运动,时间在流逝——也就是世界最本质的概念。
  人们就在这刻意的重与实际的轻中挣扎,不断丰富的生活中总也离不了莫名的空虚,再大的满足也摆脱不了不安全感和对存在的疑惑。对人类来说,这实乃最残忍的矛盾,是真正的西西弗斯之痛。也许这是当亚当吃下苹果,得到智慧,使其不同于万物时,就早已设计好的惩罚。智慧,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实为最残酷的负担。
  但我们又能如何呢?我们别无选择,活着就是赎罪,赎我们先辈的罪,然后再不断犯下更多的罪。我们无法摆脱生命之轻,唯有接受,在媚俗中接受,在虚幻的生命之重中接受。为了面对生命之轻,我们必须为自己负担重量,轻只有在重面前才会体现出意义,从而让我们感受这惩罚。为了更好的赎罪,我们不能停止体验,对形形色色生活和情感的体验。我们感受到越多的“媚俗”产物,就会为在自己身上压下更多的重量,。让我们对生命之轻有更强烈的感觉。
  不要逃避感受,不能停止探索,这是我们存在于此的任务。坦然接受一切,尤其是痛苦,最后在其中获得解脱与满足。
  

来自: 豆瓣

雪之影$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2012年4月11日,第一次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大概五个多小时的时间。
  
  说实话,读的有点囫囵吞枣,读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作为一个对政治和历史不精通的人来说,我实在是无法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这,也是我一直比较排斥对外国名著的原因,因为觉得如果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不理解异国的风俗习惯而去读其文学作品,实在是一种亵渎。
  
  历史背景、政治环境、哲学、暗讽、隐喻……一切的一切,只能模糊我对这本书的感受。米兰·昆德拉似乎在讲很多东西,但是一直用一种隐晦的手法。他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让读者自己去细细品位其真正的意图。书中有许多伏笔,前后照应,仔细阅读,会有惊喜。
  
  读完有一种感觉,萨比娜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她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的真正诠释者。欣赏萨比娜的自由,迷恋她身上的艺术气息。也许,她的叛逆正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叛逆的自我的实践者。特蕾莎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寄托在了托马斯身上,而萨比娜一直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虽然不断去背叛,但至少敢于付诸实践,尽管内心依旧孤独,是的,她是一个独行者,从来不会也不可能依附于任何人。
  
  也嫉妒那只卡列宁的小狗狗,它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是特蕾莎纯粹之爱的寄托者。人与人,终究还是太复杂。
  
  特蕾莎和托马斯给彼此的爱太过沉重,压得彼此喘不过气来。一开始觉得他们找到了彼此的心灵伴侣、精神寄托,羡慕他们纯粹的爱情,嫉妒那由于六次偶然产生的奇妙体验,可是渐渐发现他们的爱情掺杂了很多东西,彼此爱得那么深却又互相羁绊,矛盾中挣扎的两个人。令我开始怀疑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爱情……
  
  也许,对人性的同情,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2012.4.12在校园湖边见了一直小狗,有一条前腿瘸了,突然就想起卡列宁来了,心疼……
  
  

来自: 豆瓣

wayly$ 发表于 2012-8-28 13:48:47

  我读本书的动机,也很有媚俗的味道,看到它时,我感觉应该买,买了之后又感觉应该读。。。读完之后又觉得应该看看书评

来自: 豆瓣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