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xi$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特丽莎把托马斯的嫉妒当做诺贝尔奖,然而托马斯却把特丽莎的嫉妒当做是负担,而且是压在他一辈子的负担。
难道这就是男人与女人的悲哀吗?为什么总会有一些人把爱不当回事?抓住的、抓不住的,我们只能静静地回过头来才发现,希望都能反思一下,能不能不要再错过了,不要再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是啊,在我们的生命中,必须得有所担子才行,不是吗?当失去了所有,那么还有支柱吗?
来自: 豆瓣
Eribus$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躁动消泯于平静,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生活,也不再曲折。单调吗?也有可能。
乡野的琐碎,宠物的陪护,当你觉得温暖之时并不一定是因为幸福,我们不说玄又玄的密语,只要低头看看双手上的茧子,便是生活。
很喜欢书中关于遇到女主的那段分析,非这样不可,我才遇到了她。差一个环节,多一秒犹豫,就是错过。这是多么难得的缘分,老天似乎都在提醒我应该珍惜,可是这一切的必然之后又是多么薄弱的基础,差一点我们就只是擦肩的陌生人。所以说,很多事情的正反都是被我们有意识的遮盖起来,只留下这时候自己想看到的“真相”。
来自: 豆瓣
苏浅$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其实一开始对这本书有个错误的印象:以为是本讲述高深难懂的哲学的书。所以一直都有种不可亵玩的感觉,另一方面,也觉得自己道行不够。在图书馆里,其实是想借《飘》的。可惜苦苦浏览了三遍,没找着,却看到了这本书,鬼使神差地就借了回来。真感激那一刹那的鬼使神差。 说了一堆废话。现在说说我的感受。 一开始读的时候,最大的感觉是惊喜及其带来的思考。 乍看之下,感觉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文笔朴素,没有华丽的风花雪月,但男女主角间美妙的感情,心理,所思所想的描述,让这个爱情故事有了不同的魅力。或许,这也是本书的另一个最大的特点所致的。本书的前四部分一直都是围绕这故事展开,知道最后两部分,作者才把真正的利剑刺出来。或许,不应这样说。因为在这个爱情的外衣下,作者无不时时表述他思想的内核。这也是让我惊喜的原因。文章开篇,作者探讨了轮回之说及其背后的含义。这是以前从未想到,或去深究的命题。于我,那是宗教命题。其实不然。由此可产生的足以指导人的行为与价值观念。 在后面的阅读中,无不在爱情故事的表皮下嗅到有关“政治,美,媚俗,善恶等”的气息。作者娓娓道来,既不让你觉得难懂,有不会让人觉得故作高深的姿态。 而我最大的感受还是男女间对待爱不同的观念。其实,在读的过程中,我是理解并同情托马斯的。虽然他情人无数,但我清楚明白他只爱特蕾沙。而特蕾沙却以自己的弱点为攻击的武器折磨着托马斯,让他觉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是相信肉体之爱与灵魂之爱是可以分开的。在托马斯身上。 只是,现实中,我知道自己永远会是那个谴责托马斯,同情特蕾莎的人。毕竟,这更符合现实社会关于忠诚的法则与标准。身心的不一致也很难令人觉得是绝对的忠诚。
来自: 豆瓣
诵经小$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本来想力荐此书,但想了一下,需要力荐才阅读的读者想必不需要阅读此书,而接受推荐去尝试翻开这本书的人,才是需要这本书的人,也才是这本书所需要的读者。
从03年开始读这本书,放在床头,或是书桌。随意地翻开,选择某一页,某一个章节,慢慢地读。
多次阅读之后,才逐渐被震撼,被感动。看到生命的卑微与伟大,沉重与轻薄。我们可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可能随风飘舞,浪迹天涯。一切都是未知的,尤其承受某种遭遇之后。
可承受了之后,才能看到,什么是无法承受。
那些美丽的衣服,美味的食物,美好的人,都一个个消失,改变。我们有没有对爱的人好一点,有没有对恨的人叫喊。最终,我们剩下自己,自己的过去,去等待明天,或迎接明天。但什么都不重要,因为最重要的都已经发生,没有什么还能够让我去流泪,去笑。
侧目的瞬间,才能看到刹那的爱恋。生命中有几个这样的瞬间,让我们去承受苦恋,承受回忆。或许等到忘记了负担,才能去真正地返身去阅读往事,随遇而安,在时光的河边,看自己的倒影,和那些逆流而上的鱼。
我们不知道会到哪里,正如它们忘却了来自何处。
我们都在承受着不能承受的重量,因为,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它们究竟有多重。
来自: 豆瓣
Queen$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读《生命》之前已经看过了《告别圆舞曲》 所以难免对作者的两个思维大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 《圆舞曲》中人与人费尽心思的活着 虽然始至终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但这种费尽心思还是围绕着他们而展开。《生命》中的人物没有什么苦心积虑 而是多追随自己心中的爱和追随,是跳出来不难看出个人还是以自己为中心活。 《圆舞曲》有严密的逻辑 更像一篇故事 《生命》没有明显的叙事线索,与其说它是一篇故事还不如说这就是生命一一场场相遇生命而已。
来自: 豆瓣
安小宝$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这本书是我在去埃及度假的时候看完的~我只能说这是一本再好不过的书。这本书并不好读,这里我说的不好读只是想说是一本不那么让你读下去的书,他的情节并没有那么曲折,也没有你想的荡气回肠。但是当你静下心来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书中的没一个人都是你。
或许是手拿着一本象征性的书,或者是裸体在家的放纵。那都是我们走过的或者即将走的生命。没有生命高贵也没有什么丑陋。
来自: 豆瓣
记住了$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中国以前体制中,这本书曾经列为禁书。在中国可怜的少之又少的性教育中,对我来说这不失为一本性启蒙书。错中复杂的两性关系中透着对人性的弱点的思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问题--关于性与爱熟重熟轻的思考。。。在红房子思考的昆德拉。
来自: 豆瓣
Roseよ$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7年以后,我重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更喜欢叫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间、空间、人物,事情终于圆满了。我想起苏菲的世界,想起百年孤独,还有梦的解析。现在,我才具备了读懂的能力。 有一个命题一直困扰着我,它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人与人是不同的,有的人与有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不是世界观的问题,也不是生活环境的问题,我更倾向于生来就不同,就像战士是没有魔法的,而魔法师不会肉搏。一部电影,不同的两个人甚至能得出完全不同甚至是两个极端的感受。 佛洛伊德是从心理的角度探究人的本质,米兰·昆德拉则是从小说的角度去阐述。佛氏理论可以作为工具,而米兰·昆德拉读起来则要美得多。了解本质,然后再忘掉它。 说说小说。 第一章开篇便提出永恒轮回的真与假轻与重。轮回并不重要,他是为了说明: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我想大概很多人都想过轮回之说。在不开化的时代,轮回之说是为了让人们一心向善,因为做坏事下辈子就只能当牛做马,人们诚惶诚恐。现在人们都想开了,生命只有一次,就算下辈子成猪,与现在,又有什么关系? 这并不代表就能肆意妄为,犯罪的人,是愚蠢的。这样说吧,每个想不开的人,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那么,成功是什么?哦当然,比尔盖茨成功了,他的庄园有几个城市那么大。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也成功了。 米兰·昆德拉说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是一种道德的沉沦。因为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的许可了。那么轮回到底该存在还是不存在呢?或者说,到底应该相信轮回的非真实性还是应该相信虚构的轮回之说呢?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又是什么?也许有那么一刻,灵魂可以无限接近上帝,或者说,无限接近真理。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潘多拉的盒子一说?水族馆里的鱼,玻璃杯里的蚂蚁,上帝的用意是什么?上帝在哪里、存在吗? 明白,然后再忘掉。
来自: 豆瓣
小肉肉$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有些书适合什么样的心情适合什么样的年龄,我不敢说,但却有些我已在看不下去了。而他的话紧紧地抓住了我,每个字句,每个标点。每每敲打我心时,偏要把明明隐藏很好的悲伤,拉出来彻底的鞭挞才肯罢休。我不知道这对于别人是否是个悲剧,但是我却看到了最终完美的结局。其实我也是特丽莎,把他紧紧地抓住,用怎样疯狂的行为也好,歇斯底里也罢。最终,都圆满了不是么?该懂得的我们都用各自的时间以及躯体细细的体会。我们选择了一条路,就放弃了另一条,但是谁也没有证据选那条最好,于是我们固执的走着,携带着另一条路一起的梦想。路的尽头,就是生命的尽头。
米兰昆德拉,不仅是以位作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对于幸福,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我渴求着他,以一种奇异的快乐和同样奇异的悲凉。
来自: 豆瓣
寳钡ル$
发表于 2012-8-28 13:49:01
最近总是觉得累,总是觉得生活中有太多沉重的东西,压着自己,亲情,友情,爱情··所有的一切都巴不得他们散开,可是看完之后,却多了一份思考,所有的重量如果缺失,我要做些什么··轻与重真的不敢去权衡,真的很想融入特雷莎抱着卡列宁,坐在树下放着牛的情景,我想问问特雷莎,你幸福吗?人性的确是复杂的东西,对于托马斯也许我带着中国人的那份传统区审视他,把人性,命运,社会这些元素融合到一块的现实,似乎让我懵然了··可最后的那牧歌,在我心里,真的是一份天堂。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会再看一遍吧···让灵魂飘起来
来自: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