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亲$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1.剧情。
  剧情就是那段哈桑保护男主的风筝而被强H的那段很赞,看完了觉得男主真不是个东西。还有那个丢石头的,啃烂泥的,男主真的把哈桑当做朋友了么?哈桑如此这般的对你。看的我这个气啊。。渣!!
  
  
  2.啰嗦。
  当时看的时候,是全然不知道是有男男这个情节的。以至于知道了以后,很自然的联想自己看过的N多耽美小说。这样比对起来,整篇文章是多么的啰嗦啊。自己的爹也讲一大段,自己讨老婆也讲一大段,国恨家仇也讲,崇美媚美也讲,简直就是贪心不足蛇吞象。想用“整个人生都背负着背叛朋友的罪孽”来撑起整个后半段,根本是没有力量啊。
  
  3.语言。
  说实在的,作者的情绪感染力并不是很强,来回就知道重复那几个片段,那几个词语,用句自己的话说就是“苍白”用句文话说就是“文学功底不够”。总之好几次都虐的我要哭要哭的,可是根本就哭不出来,线就断了。煽不动情的感人文我是看不下去的。
  
  4。删删。
  如果让我删删,估计就剩不下什么了。也就剩下一个短篇2万字左右的耽美小文吧。真是这样的话,也算是一篇一般的耽美文,不会落入经典之列吧。这样想想真是想扼腕长叹,耽美文去掉爱情的哪一方面的话,只是讲兄弟之情的话,很多文章还是超级感人超级有内涵超级有深度啊。可是因为一种封建的隔膜,有多少人错过了这些经典啊,没有办法把我的感动分享给其他人,这种痛苦让我难以言表却也无可奈何。(即使这样我也不会BL改BG的,那太无耻了!
  
  5.人物。
  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勇敢坚强敢作敢为,真是克服了哈桑的缺点呢。也许是从小的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但是他一举起弹弓,就开始散发了他无穷的魅力。每想到他的眼影和脚上的铃铛,我又被虐的心绞痛。总之,很对我的胃口了。
  
  暂时这么多。
  
  =END=

来自: 豆瓣

Chlop0$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拿起又放下,多少次错过后总算,在某日的午后阳光中读完了他,---追风筝的人。结束的一刻,心突然变得柔软了。眼里,分明有些什么在悄然融化。
     "为你,千千万万遍。"脑海间跃然出这句话,及讲话的男孩,---那个忠诚的耿直的勇敢的哈桑,那个穿着绿色长袍与灯芯裤的哈桑,那个兔唇的、纯洁得该死的哈桑,那个私生子、那个哈扎拉人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才明白生命是一条轮回的路,没有如果,也没法回头。
        有些债,注定了只可自己偿还。于是,因着时间都无法抚平的内疚自责,哈米尔踏上了回"家"的路,"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终其一生,永无止境。
        而当最终风筝在异国的天空升起,一招古老的急升猛降让人缅怀起所有一切开始的的那年冬天,那所有一切,我们,方才释然。
        双手紧紧攥着人性中尚存的美好,默默地,坚信爱。
  后记:书中给我的另外的感悟便是对战争的认识。呵这下贱的东西!硝烟四起的年代是没有善恶黑白的,绝不会有所谓的"为和平而战",若无利益,便无争端。所有曾经美好的一切,被信仰的一切,无不最终被战火轰炸。没有是非观,丧失人性,与尊严。交往没有信任,亲人间也充满猜忌,一切往昔的阳光都被颠覆、被笼罩。我深彻地唾弃它,战争!

来自: 豆瓣

张丹青$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利用一周午睡前后的时间,读完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名声很大,在中国从06年出版至今共42次印刷。
  但是,一开始并不喜欢。它从主人公阿米尔和父亲仆人之子哈桑童年友谊开始写起。一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公子,敏感而懦弱;一个忠心耿耿的仆人,顺从而依附,这丝毫引不起我的阅读兴趣。哪怕哈桑为阿米尔遭受当地恶少阿塞夫极端的羞辱,阿米尔目睹哈桑为他所做的一切,胆怯地退缩、逃避,直至为了心中暂时安宁,想办法赶走哈桑父子,也激不起心中的波澜;哪怕这本书带有浓郁的异域色彩,有很多的当地独特的民俗、风光、历史展现,那又怎样?这个世界没去过的地方多着呢,用韩少功的话说南极洲还没去,月球也还没去过呢!起初每天只读十来页。
  这本书使我不忍释手的部分开始于阿米尔和父亲逃离沦陷于苏军入侵、战火纷飞的阿富汗。逃离途中,一个年轻的苏军士兵拿着枪要从阿米尔他们的车上挑走一个年轻的妇女“单独相处半小时”。“除非真主出现,否则只能这样了。”我和阿米尔一样的恐惧。《羊脂球》里的故事会再一次上演吗?但是阿米尔的父亲不顾阿米尔的阻拦站了出来,“我就算中了一千颗子弹,也不会让这着龌龊下流的事情发生。”这位高大威猛的普什图汉子,这位平日养尊处优的地毯商人,即使在枪口威逼之下,即使在流亡途中,也坚守着做人的原则。那一瞬间,心猛地被刺痛,面对死亡的威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强权,我们已经习惯了屈服,习惯了把懦弱当做理智。像阿米尔一样,我第一次满怀敬意开始看这个男人的一言一行。
  此后读这本书,有了强大的吸引力。阿米尔和父亲移居美国,开始新的生活,学习创作,恋爱,失去坚强的父亲,结婚,重回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历经艰辛带回哈桑的儿子。花了两个午休时间,几乎一口气读完小说。
  这本书具有畅销书的特质: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作品里——爱、恐惧、愧疚、赎罪……在作者简洁的笔触之下,饱满内敛的人物个性,在沉静中透露的忧伤,从容精湛的文笔,仿佛让时光在瞬间如光影交错,回顾着漫长曲折的人生道路,往事历历在目,然而人事已非。
    每个人读这篇小说都能读出自己,读出自我心灵的缺口。
  我为这篇小说提炼的关键词是:怯懦 与 救赎。
  天生的勇士,属于没心没肺的一类人。大多像李逵,视死如生,同样也不尊重生命,视生命如草芥。他可以江州劫法场时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但也不把无辜的群众性命当一回事,“挥舞着双斧,一路砍将过去”。我并不敬佩他们,甚至还有几分厌恶。幸好,这个世界上天生的勇士是不多见的。所谓勇敢,并不是面对危险没有恐惧,而是克服恐惧,不让恐惧支配自己的大脑和行动。这是真实的勇敢,勇士因此而更加动人。这才是我敬佩的勇士。《勇敢的心》中,苏格兰民族独立英雄威廉华莱士主动接受剐刑,临刑前下跪祈求上帝赐予自己力量,不在受刑时害怕。如此符合人性!如此让人敬佩!当年戊戌六君子菜市口就义之日,固然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慷慨激昂、视死如归,也有人恐惧得走不了路,后悔卷进事端惹来杀身之祸。但他们依然无愧义士之名,历史依然褒扬他们。冰冷的历史这时也有了一抹人性的温情。
  面对危险,恐惧害怕是天性,怯懦是属于人性的缺点。但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必然会为自己的怯懦感到羞愧,不会因它是人性的而自我原谅。
  十二岁的阿米尔亲眼目睹了一切:恶少阿塞夫对在危险时帮助过阿米尔无数次的哈桑施暴。尽管他咬着拳头,从指节间渗出血来,但是他没有挺身而出,选择了逃跑。他害怕阿塞夫,害怕他的折磨,害怕受到伤害。此后,阿米尔面对身体、心灵受伤的哈桑受尽了心灵的折磨,为了逃避这种折磨,他居然设计赶走了哈桑父子。
  虽然此后他移居美国,有了温暖的家庭,值得夸耀的事业,但是对哈桑的歉疚一直折磨着他,这种怯懦始终让他觉得他不是个男子汉,不像是父亲的儿子。
  救赎的机会来了。25年过去后,父亲的老友告诉他,哈桑夫妻为了保护主人的住宅,被塔利班官员杀害,他们的儿子索拉博落于塔利班之手。把索拉博解救出来,成了阿米尔唯一的自我救赎之路。
  这是怎样的巧合!索拉博居然落于凶残的阿塞夫之手,阿塞夫摇身一变成了塔利班官员,父子两代人居然受同一个人的凌辱。
  这是怎样的救赎!柔弱的阿米尔被戴上钢制拳击手套的高大的阿塞夫殴打,断了七根肋骨,脾脏破裂,牙齿脱落,肺被刺穿,眼眶裂开,上唇裂成两半。但是,好笑的是,25年来,他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他体无完肤但心病痊愈。他大笑。后来,索拉博用弹弓把铜球打进阿塞夫的眼窝,两人才脱险。
  阿米尔终于用迟来的行动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从此你不能说他是个怯懦的人。
  今天,我们依然面对种种人生的恐惧,暗中有只手,让你的生命无法自我支配。
  我们会怯懦,但我们会羞愧吗?会救赎吗?
  
  
  
  

来自: 豆瓣

婧明王$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读了两遍,看了改编的同名电影,挥之不去的情感闷在胸口。什么都有,沉闷,咒骂,犹豫,紧张,,,最后就像飞机划过天空时留下的气流,直直的一道白线,再慢慢的变淡,然后和天空一个颜色。充满整个心,满满且淡淡的悲伤。
      年少时,阿米尔和家里仆人的孩子哈桑是最好的朋友,哈桑能为阿米尔做一切他要他做的事。妈妈难产死去,阿米尔觉得在爸爸身边并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一个父亲该给儿子的爱,他嫉妒爸爸老是很在乎哈桑的感受。阿米尔在乎爸爸,哈桑在乎阿米尔。当哈桑为了帮阿米尔赢得他想要的风筝被一个普什图男人强暴后。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懦弱胆小的阿米尔跑掉了。哈桑从裤腿流下腥红的血一次次的出现在阿米尔的脑海里。随之而来的噩梦,恐惧,自责,后悔,害怕。让阿米尔做出更错误的决定,把哈桑撵出了家。而这个错误伴随着阿米尔一生。
      后来,阿米尔同父亲在美国安定下来,和一个美丽的女人结婚。成为一名作家。父亲得病去世。而这对夫妇却没有生育能力。20年后,在美国安定下来的阿米尔重返阿富汗的喀布尔,去找哈桑留下的儿子索拉博,那个他应该赎去罪过的家乡。这时的阿富汗卷入战争,千疮百孔的喀布尔,到处都是留着大胡子的塔利班人,他们用自己看似正确的方式保护着这个几乎快要完蛋的城市。屠杀哈扎拉人,用石头砸死为爱私奔的男女,强奸幼童…阿米尔再一次见到那个当年强暴哈桑的普什图人阿塞夫,索拉博在他身边被他伤害,阿米尔眼神坚定,要求带着孩子离开,回美国给他美好的生活。阿塞夫用力的揍他,阿米尔毫无还手之力,就在这时,索拉博用弹弓把一颗铁珠打进阿塞夫的左眼。然后搀扶着阿米尔。两人逃回了美国。
  在去找索拉博的途中,阿米尔知道了关于这个家庭的一切秘密。当年自己的爸爸和哈桑爸爸的女人上床,生下哈桑。阿米尔和哈桑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的父亲为了名声永远骗了阿米尔,而索拉博也就成了阿米尔的侄子。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生命的节奏如此跳跃,一个普通阿富汗人的一生如此波澜。一个又一个错误酿成悲伤的片段。生活中,每个人都或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的犯下错。有些错自己当即弥补,有些错误他人原谅,还有些错误只能靠时间冲淡。当我们越长越大,心中隐藏的秘密越积越多。其中三分之一的多半是那些隐忍错误。
      不过人生无常,有些东西想要弥补,想要赎罪却还是无能为力。我们能做的就是小心谨慎的行事做人,让自己尽量的成熟,周全的考虑
  

来自: 豆瓣

轩迟$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开始“我”便这样说过:“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是的,一切早已注定,善恶终究还是有轮回。最初的风筝是哈桑追到的,他紧紧追着“我”,如今想来,自己却是个如此不堪的风筝。经历一切之后,哈桑依然做完追风筝的梦,而自己终究在悔恨交加的折磨中,认识到,自己需要找到那条可以做好人的路,于是,我有了要追的风筝——哈桑的儿子。我们都需要一个人,来寄托,为之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挽迟。$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就是在这一个银装素裹的早晨,终于,故事进入尾声了,末章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映入眼帘,顿时,时间凝固静止不前。一个梦境,在暴风雪中迷失方向。窗外,雪花飘风,寒风冷冽,蜷缩着身子即便是在室内也觉寒意袭来。同样是在这样一个飞雪洌寒的冬日,一个熟悉的身影,一只手掌伸过来,有深深的,平行的伤痕,鲜血淋漓,染红了雪地。书桌旁,望着窗外的双眼渐渐模糊。
      那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的人透不过起来,隐含着的巨大的悲伤,故事的开始是在阿富汗,似乎命运早已被刻写,因为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最终他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而这些都是没有什么能够改变得了的,没有。战乱,难民,死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哈桑和阿米尔喝过同样的乳汁,在同一个院子里迈开第一步,在同一屋檐下长大的伙伴,阿米尔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确是“阿米尔”,就是这样一个愚衷、追逐,一个懦弱、逃避的开始里埋下了根源。从风筝中开始,到风筝中结束。从两个男孩的童年到长大,从一个仆人一个少爷,从阿富汗的战争到逃往美国,从一个偏执到一个懦弱,都已注定了故事的悲剧收场。
      阿米尔为了逃避爸爸的冷漠,祈求得到父亲的认可,他所能做的就是更像他一点。然而当父亲带他去看比武竞赛的时候,看着武士竭尽所能的脚踢、手抓、鞭打、拳击,试图获得胜利的骑士在马上跌落,践踏、血染红沙地之时,他放声大哭,此时父亲厌恶溢于言表,那永远是他所不能忘记的。当他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耍,他们推搡他,拿走他的玩具,推他一下,打他一下,阿米尔只是低下头并不反击,每次都是哈桑挺身而出,把他们挡回去。这胆小懦弱的本质都为今后发生的事情埋下伏笔。
      那年初春的风筝节,蔚蓝的天空下,飘着五颜六色的风筝,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个风筝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他们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当你击落所有风筝,成为众总瞩目的焦点,是终斗士中的佼佼者,那对当时的孩子来说,那便是无尚的荣耀。而阿米尔为了赢得父亲的认同,竭尽所能和哈桑一起赢得了比赛。在最后的风筝被击落时,哈桑为阿米尔去追那只被击落的风筝。在墙的拐角处停下来转身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因为哈桑总能在风筝被切断线后知道最正确的方向接到天边飞落的风筝,而阿米尔问他为什么会知道的时候,哈桑却说,我就是知道,我什么时候骗过你。而这次也不例外,阿米尔知道哈桑肯定顺利的追到风筝,他满目期待等他的胜利品,然而哈桑却迟迟没有归来。当他知道哈桑在那条死胡同里别那些强势的少年强暴,受到了巨大的耻辱,而他却是躲在角落里默默注视,看到哈桑泪流满面的拼死也在保护那只为阿米尔追到的风筝,阿米尔还是没有挺身而出为哈桑千千万万遍。当哈桑落魄的爬起来,捡起那只风筝走出来的时候,阿米尔却说,你去哪里了,我很担心,而他明明看见了哈桑脚下滴落的血迹,一片又一片,染红了雪地。而哈桑却说,快回去吧,老爷会担心。
  
      写到这里,惊觉阵阵寒意,零下的的雪天,尽管穿着厚厚的衣服还是觉得冷冽,手指渐渐失去直觉脚趾冰凉麻木。我想哈桑那愚蠢的奉献精神也是这场获罪和救赎的根源。那件事之后,阿米尔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和愧对自己的朋友,无法正视自己的懦弱,他设计栽赃陷害哈桑,赶走了哈桑。然而日子过着并没有因为哈桑的离开而摆脱内心的谴责,直至悔恨,无法释怀。
  
      俄国攻占阿富汗,父亲带着阿米尔离开故乡去了美国,然后成家立业。后来哈桑的死讯传来,并被告知留下一个儿子索拉博,他重回阿富汗救来哈桑的儿子,这就救赎的开始。那个孩子没有微笑,眼睛空洞悲伤着。一次他带着索拉博一起去放风筝,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哈桑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千千万万遍。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意见小小的事情,相识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Zachar$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追风筝的人,总共分成三部分看完的。
  第一部分是他们的童年开始到哈桑在小巷里的惨遇。含着泪水扫过最后一段文字,深感作者的残忍。为此等种族观感到羞耻。为拉塞夫感到不齿。
  第二部分是在美国读书遇见索拉雅到父亲去逝。这一段即使有爱情的陪伴,夹杂着复杂的情绪,沉重而难堪。
  第三部分是回到喀布尔,找到拉辛,找到索博雅。寻找阿米尔的过去。那里有重新成为好人的路。最后的索博雅的自杀,带走了我一切情绪,有种崩溃的冲动。好不容易看到的一点点成为好人的希望,作者又残忍的把他夺去。
  直教人声泪俱下。
  
  最后的I run.
  倍感温暖。

来自: 豆瓣

然仔的$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评论里的这么一句话叫我觉得挺对的。然后我觉得凡夫俗子确实活得挺累的,认真的凡夫俗子活得当然更累。别的什么我也说不出来了。
  
  必须肯定的就是小说写的真的是很不错。从情节到寓意都是很不错的,相信这都是作者仔细考虑之后精心安排的。整部小说充满了各种隐喻,从主人公儿时和哈桑的“友谊”,到父亲给哈桑治兔唇,到那个把哈桑爆菊的小流氓……我甚至觉得哈桑简直是在使那么多隐喻变得合理才被捏造出来的,可是故事却是真的围绕着他在发展。也许这种写法比双线操作要高明的多,巧妙的多。其实这部小说在我看来的的确确是以情节取胜的。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印象反而没有那么深刻。我想这多少和民族文化什么的有一些关系。但是没有共鸣的原因不都是共同点很少吗?作为个人而言,道德方面的东西其实真的没有小说中的阿米尔那么鲜明。既是对或者错,是或者非,明或者暗对于我乃至一部分我身边的中国人来说并没有太明确的定义。这种对于道德的模糊才是我乃至我周围的中国人对这部小说缺乏共鸣的原因。也许并不是我们不够认真,也许对于道德的方面,很少有涉及江湖道义、国家荣辱之类的大事。过多的得过且过使得我们这个本来严肃严谨的民族找不到原来的样子。
  

来自: 豆瓣

阳光温$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主线很是简单 没有混淆没有支线几个步骤就把一颗带罪负疚的心寻求解脱的道路交待得直白完整也很意蕴深长
  
  如果说这是故事主线的话那么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念似乎更细致地展现在背景和历程中的点缀里.
  
  在其间 纠结的人性是演绎情节的道具   也是被更深层更渊源的本质催生出的必然
  
  好像有很熟悉的"被代表"的轮廓
  
  尤其是当剧情在发展中重叠 在记录中不间断地反复上演之后 似乎拯救或者被拯救就只有逃离这一个途径
  
  善与恶懦弱和勇敢 乃至 愧疚对良知的讨伐和强权对秩序的蹂躏 之间似乎并没有分明的对立拉辛汗在最后留下的信中说 "当罪导致善行的时候 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这让人困惑他提到的救赎的本质只是宽慰 还是只是一种掩盖 ?   罪人没有办法评定的脱罪的标准 在有罪的自我里面同样是没有办法达成的阿米尔在其间的矛盾让他在伤害最不该被他伤害的哈桑的同时 给自己戴上了无法卸下的枷锁
  
  对卑劣和罪行最大的声讨是包容和爱.   试想阿米尔在这种崇高的压迫下 必然会鸭梨很大. 做为一个紧紧抓着自己的劣根性当作利剑不肯妥协的人 他觉得自己没办法再容忍身边有这样一个抢夺父亲关注 更对比出自己的软弱的威胁了更何况.哈桑的存在会时刻提醒自己是怎样的不堪.                这是何其强大的对比力度啊.   毕竟.哈桑对他太好了.哈桑又是一个这么睿智有爱的孩子.似乎洞悉所有.
  
  那个肮脏的小巷 黑色的滴血 难免会成为阿米尔挥之不去的梦魇.   时时记得唤起他心底的阴暗......这..这简单是对人生的美好的摧残啊.
  
  可怜的阿米尔.就活在追逐荣耀换回的不堪里.    :(.
  
  谁让哈桑对他这么好呢?      当然 哈桑或许也没的选择这在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了
  
  同父异母的两个孩子境遇和地位的迥异简单来讲是他们孔武有力的父亲也没办法对抗的根深蒂固延续下的约定成俗的力量造成的结果
  
  当然 情况总要复杂得多
  
  在被岁月洗刷成空白的墓园里 死亡和生长一并寂静 孩子的生命大概是最有张力的生长 却要从这种已然不会更改的死寂的背景中汲取养料
  
  等到长成了 一并慢慢的归入到这片广袤里去
  
  阿米尔和哈桑名字的痕迹会消失在那棵石榴树上   熟透的石榴黑红的汁液溅满了哈桑的身体 这画面大概会被嵌入到更经久的回忆里
  
  伤痛比温暖犀利的多.也更容易插入心底
  
  孩子的心思很简单却执著好像容易遗忘却总能固执地在心里留存下很多他们会有自己渴望成长的方向 但未必这种选择会能改变内里的自我 孩子的生命很强大也很脆弱 在包容种种过去的时候 难免自己会有原本不曾想的更迭.一个过去了 新的一个出现了.
  
  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弟弟 这是一个主次分明的世界.他们的场景有两个 平静的墓园.和那条鄙陋的小巷而在家里的生活消遣乃至做为结局的仆人的小屋里都是情节之外的点缀.
  
  他们在墓园里经历两个人共同的成长和改变 在小巷里用一个人的屈辱来维护另一个人的荣耀.无条件的付出来挽回维系另一个人的狭隘的需要.   这不只是索取也是一种剥夺.         愿岁月自此静好. 伤痛总会过去只要有爱留下.哪怕.哪怕...
  
  孩子有时的行径因为简单所以残酷. 除了本能以外 他们有时也会更简单地映射出外在附加的色彩.
  
  他们除了接受 别无他法   这是生存的需要.
  
  关于阿米尔的软弱和他刚硬的棱角鲜明的父亲.这是一个很有典型色彩的孩子与父亲的故事.
  
  父亲高大勇敢坚毅有地位 爱憎分明厌恶软弱是一个被周遭认可的了不起的男人 可能 他代表着某种风格 某种环境 他在那个国度那个民族里有荣耀和生活
  
  儿子软弱 但知道自己想要的坚持 所以即使对自己崇拜的父亲有反感 也会继续追寻父亲的承认 或许是出于弱小的力量本能的对强势的寻求.
  
  对父亲的情感的不理性不现实的独占欲似乎只能出现在孩子身上 . 这种弱势的对"拥有"的渴望大概是阿米尔所反射出的外在环境的彰显.
  
  母亲的死让他对自己的出生感觉愧疚 在对软弱的自己的否定的影响下 阿米尔难免会有带着茫然的对归属感和存在的被认同的渴望.
  
  与其说是渴望被承认 不如说是渴望宽恕.      弱势的心总归会想要找到一个埋藏过去的间隙 然后立足其间 萌生出自己想要的强大.
  
  这被简单的同化成 能不能追到那只风筝.
  
  这一个简单的情节里面杂糅了很多 好与不好。 对简单的美好有坚韧的希冀的哈桑被两次蹂躏了.
  
  第一次是为人的尊严被侮辱 第二次是被自己想要维护的希望所践踏    感谢哈桑的故事.
  
  阿米尔对哈桑的赎罪和父亲试图给哈桑的弥补 如果说都是在弥补自己罪的善行的话有些偏颇但总归 即使有"更"高尚的动机在其中. 那也是看不到的.   每个人的尺度不同.但如果都只是在自我之中的话我们就没办法在罪行之外挽回些什么.
  
  阿米尔最后知道 父亲对偷窃的憎恨和自己对软弱所感到的耻辱有着相似的本质时他在因为什么愤怒呢?
  
  父亲的罪行本身 还是 父亲的隐瞒让自己犯下了罪行?   两个都没有理由.了解真相只会让自己的负罪感被提升到一个更深刻的层次.
  
  没有什么是不能被弥补的 也没有什么是可以弥补得了的.   如果视野停留在当下和此刻的确是这样    一起求宽慰吧.
  
   关于刚刚的第三个点, 阿米尔和阿塞夫不过是在那一个闭塞的环境里被不同的因素带领向了不同的方向 简单点可以说是对同样拥有的卑劣的成分的接受程度的不同. 在体制上,他们代表的权力是主导的力量.   这样的概括好像有些过于粗糙
  
   阿米尔在阿塞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阿塞夫以一个混血儿的身份在一个强权又强暴的位置上所带来的罪 不只是在道德体系上 更违背了当地风俗和宗教信仰.但他乐此不疲.而且将其当作一种比他人认可的荣耀更值得重视的追求.
  
  然后他在罪行中遭遇他人的罪行 当领略暴行对痛苦的缓解后 我想那对他人生观的塑形和深化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
  
  他听到了他心里的安拉的声音.于是他开始了自己对罪的审判和对罪的践踏.这是一个洗脱了良心的鞭挞的人.他取得了自己的宽恕.摆正了自己恶魔的头衔.他成了一个纯粹的反社会主义者
  
  阿塞夫反复侮辱践踏与主角息息相关的哈桑父子却让主角体会到了被施加的暴行带来的宽慰.   某种程度上来讲,阿米尔和阿塞夫是相像的.
  
  这种施侮和施暴的谋略和艺术在阿塞夫演绎的剧情里合而为一   但阿米尔给阿桑带来的痛苦要更大. 那是践踏之后进而对人格的否定
  
  在他们来看。种族出身的分歧。同样都是既定存在的。这比国家还要坚固
  
  这个外来的被纳粹思想浸染过的混血儿彻头彻尾的纯粹的有象征意义的罪犯形象应该是有深意的
  
  
  
  关于爱.
  
  感情很难纯粹
  
  拉桑的付出和爱是舍弃了尊严和自我的 是不计较伤害的容忍.
  
  他的儿子更好的诠释了 没有人不畏惧伤害只是有时候没的选择
  
  不知道该说拉桑算不算幸运 能够一直秉持自己想要的理念   在忠心的付出和奉献中 完全舍弃自我 哪怕没有回应.
  
  这种无我的爱 看起来很美好 很残缺
  
  不完整也不珍贵的爱 很难被人珍惜   因为那是仆人的本分 生就不平等 生就不该有什么奢求.
  
     在书中 最真挚又没有污点的感情来自拉辛汗 他在体制(有什么更有力度的措词?)中受伤很深
  
  被剥夺了挚爱后的人生会很空洞.   他没有选择地成为了一个高尚的人.因为没有自己的需求      
  
  他应该无可奈何地憎恶这个体制
  
   但他爱着周遭的一切爱的深沉
  
  
  
  "因为这是我的祖国,在这里有我的朋友,我需要他们正如他们需要我一样.国外的自由,我并没有参与创造,因此也不能让我感到满足和幸福,正如我不可能感受到他们国家的悲哀一样..我喜欢在布拉格大街的鹅卵石上漫步,那街名让我想起这座城市的古老历史,我熟悉并理解它的历史..."         《我快乐的早晨》里面有这样对自己拥有的不好的执著
  
  可能这是一种态度   对一些人来说 这是一种情操
  
  当然也有时候 不离开只是没有选择
  
  ***************************************************
  
  不喜欢这本书的宗教背景
  
  不过有些地方挺不错
  
  
  
  可能是我不太善于寻找感动.
  
  但我想 为你千千万万遍.
  

来自: 豆瓣

迷途的$ 发表于 2012-8-28 14:02:40

      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作者笔下的人物充满质感,让人读万之后久久难忘,少年人纯真的友谊与他们的不成熟,成年人的情感和他们心中承受着的苦痛和坚持,都让我感动。
     作者通过环境的细微变化与反复的重演,让得读者仿佛走进了那个虚无又无比真是的世界中,人物的心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他们的喜、他们的忧。
      阿富汗的美丽风光和阿富汗人的幽默坚持,以及他们的文化风情使我了解到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魅力无限的地方,同时战争对它的伤害也让我体会到,这个国家的呻吟。但是只要有那些可爱的地方可爱的人,我相信苦难只是一时的,在不久的将来明媚的阳光依旧会散满这片美丽土地上,在林里,在街上,在空中都会回荡着那曾经的笑声和那永没落下的风筝。
      责任、友谊、感情、背叛、救赎、传承、怜悯......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它就像一个定律一样,它到来的是理所当然,不要害怕,不要悲伤,你需要的只是微笑,对这个美丽的世界微笑,对自己微笑,这些都是容易与简单的。
      追吧,去追寻那只你心中的风筝,你是否感到很快乐呢,呵呵!
  

来自: 豆瓣
页: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查看完整版本: 追风筝的人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