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孤独和绝望 -- 读《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很久都没有读过这样好的书了——看得累到半夜,实在看不动了,睡着,睡几小时起来,又继续读,终于算是断了一口气接上又读完了。小说讲了智障儿查理的故事,他在三十二岁生日前一个月,查理接受了史特劳斯博士和尼玛教授的治疗,于是他的智商开始逐步恢复,逐渐从一个智障儿变成了天才,不但超越了普通人,也超越了他的医生们,并且最终,由查理本人而不是他的医生们找到了整个试验的破绽所在,他本人虽然拥有了超凡脱俗的智商,也无法解决这其中的bug,终于从天才又回复成智障儿,住进华伦寄养之家。
在这个故事的最前段和最后段,查理都是没有痛苦的,而他的痛苦出现在他的智商逐步恢复正常之后,他这才发现原来所有人都在欺负他,那些他称之为朋友的人,之所以愿意跟他做朋友,是因为在他身边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强烈的身份感和优越感。
身份感代表社会地位,优越感代表自我认同。是啊,很难比查理这样一个被抛弃的智障儿社会地位更低,或者更难以自我认同吧。
而查理自己,其实对自己一无所知,他的智商使他没有能力认识并且把握住自我,对于他,一切都在空虚与混沌之中,唯一具有意义的是妈妈跟他说的那些话,“你要对人和善,这样才会有人愿意与你做朋友。”
“朋友”成了查理确认社会身份的唯一手段,“朋友”代表群居性,它证明查理不是一只被扔在旷野的小狗,而是一个可以在群居中被接纳和认可的人。而查理保住朋友的唯一手段就是,向他们无偿地供应自己的缺陷,以使得他们在他的缺陷面前显得有所为,有价值。这些朋友从头到尾都不认识查理是谁,因为当查理智商开始提高后,他们一个两个三个地,都离开了他。所以他们不过是在和自己的虚荣、愚蠢、残忍做朋友罢了,当查理这只免费的痰盂和垃圾箱变形之后,在他们没有那么方便往里面吐吐沫和倒垃圾之后,他们biu溃了,他们抛弃了他,因为对于他们,他已经失去了作用。
于是,聪明的查理开始感受到孤独,在这种孤独中,他第一次感受到他必须去爱某人,尽管在这个必须爱某人的过程中历尽艰险,他还是走出了第一步,一直走下去,直到他再度失去了爱的能力。
在他智商回到白痴之前,他保留住自己最后的一点儿做人的尊严,让他的爱人艾丽斯离开他,他要单独度过这最后的一段属于他的,可以阅读和思考,可以去爱因此也可以去恨的时间,他要单独陪伴自己走过这最后的旅途。
所以查理的收获就在这里,他在痛苦中获得了自处的能力,他不再是一个庸俗的仅仅只需要群居的哺乳动物。他可以承担属于他的痛苦和悲伤,还有一望无际的孤独和绝望。
这就是作为一个人的幸福吧。他于是完满了。
中间对“朋友”的这段分析让我恍然大悟,很好的文章。
整部看完。 内心里悲凉的彻骨!好书
错误的记忆
忘了从哪里知道阿尔吉侬是一只老鼠。在我的记忆里,他一直是一只灰色的小田鼠,住在有很多雏菊的田野里,每天辛勤工作,采集野果,其余时间都在懒洋洋的晒太阳。没有烦恼没有困扰。
这个记忆原来是错的。
就像查理的记忆一样。
查理是一个先天智障的孩子,他善良,天真,努力向获得他的朋友的喜爱。一直以来,他想变得更加聪明,他觉得这样他就能获得更多人的喜爱。无意中参加的一个计划,使他成为了无人能及的天才。可站在顶峰的他,却清楚地看到了记忆中的查理受到的种种待遇,曾经的朋友、曾经的家人和曾经的爱人的记忆和现实都在智力提高后变得这样扭曲。阿尔吉侬也是这个计划的参与者,他是被改造后最聪明,维持时间最长的老鼠。查理在智力没有提高时就和阿尔吉侬一起,他目睹了阿尔吉侬从聪明的老鼠到暴躁到重新回归智商平平最后悲惨的死去的全过程,他在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这一切没法避免。最后他指出自己亲自实践的旨意计划的不合理后,慢慢变成了以前的查理。只是快乐从这个查理身上消逝了。
与其说改造前的查理和改造后的查理判若两人,不如说他们就是两个人,是两个地位和立场完全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个人生的故事。这一个截然相反的两个人,恰恰揭示了人们对于处于极端的人们的态度——同样的不想接近,前者是因为不屑,后者是因为惧怕。原因不同,但都一样寂寥。
完成这个过程的方式是查理的日记。日记诚实的体现了查理心理及智力变化的全过程:未被改造前的查理错字连篇,有点不知所谓;天才查理语言相当优美流畅,思想深邃,但是色调相对灰暗。然后智力消逝的查理的记录又渐渐变成一张白纸。失而复得再到永远失去的过程将这个故事特显得格外残酷。
阿尔吉侬在故事里实际上是查理的唯一的朋友,另一种意义上它也是另外一个查理。它们命运相同,都是试验的参与者。查理对它的同情更像是对自己处境的同情。
不管设计实验的人的本意是什么,我始终都觉得这个试验肯定不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的。然而,要是查理知道一切后果再选择的话,我想他还是会选择经历这一切。故事中的查理就是勇敢善良的人。既是是痛苦着,却还是痛苦着抱着希望。
真希望,查理和阿尔吉侬能一起站在有很多的雏菊的田野里,好好享受片刻的阳光。
源自http://book.douban.com/review/207956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