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可可 发表于 2013-5-25 19:17:43

我的团长我的团 - 书评

  《突击之后:我的团长我的团》主要内容:1942年,在一个离中缅边境不远叫做禅达的地方,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北佬迷老、豆饼、要麻、蛇屁股、康丫……他们互相厌僧又相依为命,不饭死,不病死成为他们每天生存的最高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07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JANE00 发表于 2013-8-27 09:31:43

  把《我的团长我的团》看完了,此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再也不用挂念那个团,那些“炮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很凝重、很悲壮、亦很欣慰。
  
  生命可以承受之重,却不能承受生命,即使一个故事,一本小说,一部电视剧。
  
  兰晓龙真情的文字演绎,《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集结号》特效班底的倾力打造。康洪雷带着所有人的期待,将战争扩展到了唯美的天堂,将战争的定义又一次向世人诠释……
  
  她的魅力在于虚构的人物故事和多年前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远征军抗击日寇。拨动着观众那根悲喜交织的神经,心中常泛起阵阵酸楚的痛。剧中选用孟烦了第一人称不厌其烦的旁白作为主线,将现实与梦境穿插在一起,将“蒙太奇”的手法与电视剧风格融为一起。
  
  死啦死啦扯着嗓门大喊“传令兵,三米之内”,迷龙在那彪忽忽地唱着二人转,不辣用湖南的调子一遍遍问着“有吃的没”;蛇屁股拿菜刀在到处找着吃的,豆饼背着沉重的机枪装备,郝兽医笨手笨脚地包扎着伤员……欣赏方言文化的同时,是否会感到暗无天日的无助?
  
  剧中,最盛气凌人者当属虞啸卿!张口岳飞,闭口屈原;左一个民族,右一个爱国。外表更是“把自己时刻挺直的犹如一杆枪”,对部下从来说一不二。最初的出场便是那句厉喝:“我,就是你们的团长!这就是我的团,我的川军团!”在后来的沙盘推演中,永远自命精英、恃才傲物的虞啸卿彻底败给了龙文章,他终于跪在死啦死啦面前,求这位“人渣团长”告诉他攻打南天门的计谋。龙文章为了不让整个虞师人马送入日军虎口,他忍来忍去,最终还是被软化,终于拿出了自己攻打南天门的锦囊妙计。
  
  故事的最后,“炮灰”们用一种及其惨烈的方式打破了南天门之战。以全团的生命作为代价,直接钻进日军防御的核心部位,然后等待虞师座的大部队里应外合将日军全面击溃。他们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且在所有纪念碑、花名册上没留下任何一点血迹。
  
  悲惨的历史,不能触摸,不能安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湎大溃退也成为抗战史上最灰暗的一幕。当后来美军寻找牺牲士兵时,随处可见中国远征军的墓地。那是一帮永久迷失在异国的灵魂,间隔着南天门,间隔着怒江,远眺着自己的故乡。
  
  一群四处聚集的残兵,“各怀鬼胎”,也有着骨髓里的爱国与善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中国军人特有的坚强。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互相拉扯——好找到回家的路。那些钢铁军人的心中,始终坚信灵魂的存在……他们坚信,死去的兄弟在凝视着他们,保佑着他们。他们听到战友们在天空哭泣、欢笑,相信兄弟们在那个未知的天堂吃下了他们敬奉的一碗面,喝下了他们敬奉的一碗酒。
  生命可以承载灾难,也可以承载寄托,却不能承载生命!
  
  一场浮华凋谢后,都将变成净眼尘埃。一只脚在天堂,一只脚在地狱,半个身子如同过眼云烟。
  他们听到死去兄弟们的召唤,好像看到了那条通往天堂的路。灵魂早已失重,但他们却能记忆感情,这就是那些被称作烂兵的“炮灰”们,这就是《我是团长我的团》。

楠能可 发表于 2013-9-2 12:31:41

      原著和电视剧版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全看完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明白为何电视剧止于南天门上的第38天。小说的结局太沉重,压得人透不过气,而剧中,他们在死守了38天后终于被救了,你不知道他们走下南天门后发生了什么,反而庆幸他们活了下来。哪怕结局是他们战死在南天门上,或者,宁愿相信,烦啦只是比他们活的久一些,现在的心情也会平静一些。
  虞啸卿说死啦死啦是短兵相接的天才,百战百败的大将,偷鸡摸狗的能人,孟烦了说死啦死啦害他们这些兵渣有了不该有的希望,死啦死啦说他在南天门上欠了1000条人命,他说了要带他们回家,可是,他又搭进去了2000条人命。他的兵把命交给了他,可他却不知道该把命交给谁。龙文章,你背负了太多,太多。
  
  
  
  

ocean 发表于 2013-9-2 18:12:54

     读书比较慢,这本书看了一个星期才看完。
     读这本书确实有点费劲,书里的各个主角,孟烦了、兽医、不辣、阿译等人,他们心里想好,但是没有人嘴上会大方的说出来。他们想着好,却只能在一群混日子的人中间混日子,他们无力改变,也不想改变。安逸,每个人都想着安逸,即使在每天需要为了下一顿发愁的时刻。
     他们遇上了死啦死啦,这个疯狂的人,从没有哪个人哪个官能像他这样荒诞,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炮灰团在一个军需中尉的带领下走上正途。没有人会有他一样的思想,烦啦貌似懂他,但烦啦却总是后知后觉,永远无法跟上他的脚步,即使在最后,烦啦也只是在模仿着他,而无法做到心里的那个他。
     安逸,在祭旗坡的阵地上,在横澜山上,在对面的南天门上,敌对的双方竟能隔着怒江载歌载舞,谁都想要安逸,但我们真的可以这样吗?龙文章一颗炮弹立刻引出了日军的无数颗炮弹,也许对岸的载歌载舞正是为了迷惑我军。看着歌舞所有人想到的都是安逸,即便是一直挺着身板不挂将衔的虞啸卿。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在一群没有什么想法的人中隐藏着自己心里的那一点点想法,一心想要过的安逸,不愿意去想那个哪怕是短暂的未来。从这部小说里我看到的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没人能躲得掉,即使他是龙文章。最后他成了最累的那个人,也最可悲的,在一群没法坚持对的人中间坚持做对的事,得是多累的一件事。
     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都在追求安逸,致命的安逸,现在还是。
     书里最扯淡的就是赤色脑壳,一部完全可以不写赤色的文艺作品里非得扯上赤脑壳,扯淡了........
  
     

潍坊种 发表于 2013-9-4 07:54:30

     前一段时间,我用几天时间读完了兰晓龙的小说《我的团长我的团》,虽然以前已看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阅读时我仍沉迷于阅读的快感中。这部小说让我着迷之处就是它的独特,它没有其他抗战题材小说的那种千篇一律,所以不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读完小说我觉得它具有以下几个独特之处:
  首先,如此巨幅的抗战小说中几乎没有关于日本人的正面描写。书中描写日本人的寥寥几处也都很惜墨,而且都是以中国人的观察为视角的,我非常欣赏这点。目前抗战文艺作品都有个我很不理解的喜好,就是都乐于对日本侵华军人进行人性挖掘,都要树立几个痛苦惆怅的日本官兵形象,着力于描述他们在屠戮中国人时的不忍,这样作品的代表有《南京、南京》,《雪豹》等,我喜欢的《鬼子来了》也如此,但手段比较高超而已。每次看到这样的影视剧,我都很纳闷,难道我们中国人真是大度到如此程度了吗?对着刀尖还滴着自己鲜血的侵略者也能悲悯谅解?我不否认几百万侵华日军中也有一些良心未泯的,但这改变不了中华大地被蹂躏的血流成河的结果,这种在万千残暴之中关注些许良善之心的创作手法,是一种羔羊对狼的理解,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我想,也许这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越感太强的缘故吧,我们总是天朝上国自居,以为自己道德高尚德化四方,攻击我们的异邦都是野蛮之族,或是愚昧或是被迷惑,我们不屑与他们计较,也应该对他们宽宏大度,因为我们优越嘛。如此想来心中自会有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就如同我们所津津乐道的那样,无论契丹,女真,蒙古还是后金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我们,但却在文化上被我们反征服,即使我们被杀的血流成河而后被变成奴隶,也是可以在文化上找到一些优越感的,这真是让人苦笑不得。而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却不见一丝如此的宽宏大度,书里日本人对中国人毫无怜悯,而主角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送日本人上天堂,或是滚出中国的土地。以死啦死啦为首的炮灰团,每个人都对日本人恨之入骨,绝无原谅,而不会去考虑那些诸如他们也跟我们一样是爹妈生的会有七情六欲等等愚蠢的问题。小说中也描述了日本人的一些优点,比如勤劳、严谨、富有牺牲精神等等,但他们运用这些优点只是为了更便利的更肆无忌惮的屠杀中国人而已。书中的每个角色在战斗中毫不犹豫的杀死日本兵,而且渴望的杀死更多,这才是被侵害者应有的态度。我喜欢书中这种对日本人快意恩仇的态度。在正个抗日战争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日本人处于强势地位对中国人肆意屠杀,而做为弱者的中国人是没有资格表现风度的,风度是强者的专利。
     第二个独特之处就是小说不是以真实历史事件中为背景展开情节,而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逆反颠覆。熟悉抗战史的人都知道,小说中主要事件南天门之战的历史原型为松山之战,但与小说中的中方以很小损失取得酣畅淋漓大胜恰恰相反,真实松山之战是一场典型的惨胜。守卫松山的日军只有1000多人,但全部美式装备的中国军队精锐却付出了死8000伤数万的代价才取得胜利,战死比率高达7:1,让人疼心。松山之战如此惨烈一是因为如书中所说日军准备充分、战斗顽强,但更重要的是由中国军方高层侦察不力、盲目乐观造成的。小说中因为龙文章的坚持与牺牲使得国军避免悲惨境地,但这也只能在小说中实现而已,无法缓解真实历史带来的沉重,这真让人唏嘘。这让我想起英国电影《赎罪》,片中主角让死去的人在她的小说中得到了永恒的幸福,以缓解内心的愧疚,兰晓龙也在小说中挽救了无数中国青年士兵的生命,这或许是作者良好的愿望吧?
     再有的特点就是人物的塑造很艺术化,以至于让人感觉有些不真实。书中的十几个主角来自天南地北,每个人都操着一口家乡话,真不知道作者是如何通晓这么多地方语言的。但除去这些方言,书中的其他对白却很书面化,尤其是孟烦了、龙文章、虞啸卿几个人的话简直就像话剧对白一样,深刻而煽情,让人沉迷其中进而思考,有道理的话不管它是用什么语言讲的都是能打动人心的。书中人物个性也都很鲜明,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个人的坚持,仅仅因为要做对的事情就无法违背自己的良心。因为要做对的事,孟烦了终于不再愤怒,阿译不再软弱,而龙文章付出了生命。还有其他许多像小书虫一样牺牲的炮灰,他们不逃避责任仅仅因为那样做是对的,对的就要去做。即使是变成自己最讨厌样子的虞啸卿,也在转变过程中时时面对良心的不停拷问,想死死的揪住什么以避免自己划入泥淖。我们都知道这是不真实的,这样的人肯定有,要不然我们中国早就成为什么异邦占领地了,但不会多到在滇边的一个炮灰团里就有如此之多的地步。在我的周围,没有看到多少如此坚守原则良心的努力,相反 ,满目都是对抛弃原则出卖良心的习以为常,每个人都渴望着堕落的机会,当机会来临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中国人是一个善于为自己行为找借口的种群,仿佛从周遭空气中就能榨出自己所需要的理由一样。他们既能赞叹忠于旧主慷慨赴死的忠烈,也会为顺应时势再投明主的明智叫好,中国人似乎能谅解一切,没有什么是需要用生命前途来坚持的,他们也从来不会缺乏对自己行为合理化的解释。但书中人物不一样,死啦死啦带领的一群炮灰,最终没有屈从于自己借口,而是坚持于做对的事的执着,慷慨赴死。汉民族在他童年也曾斩钉截铁的明朗,但却逐渐变的模糊不清。也许龙文章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事情本来该有的样子,就像天空本来就应该很蓝一样,但最终却稀少的在出现时让人感到不真实。如同海市蜃楼一样,明明就是原来的样子,但出现在遥远的天空难以企及,就美到让人心醉到崇拜。
     最后一个与众不同,就是共产党没有成为小说的主角。书中也有对共党的描写和歌颂,虽然有些理想化,但还没有到肉麻的地步。这就已经是很难得了,对比其他艺术作品中的我党的中流砥柱和国军的脑残奸诈,兰晓龙能写成这样也不易了。当然艺术作品里共党无处不在无往不胜的现象也不能都怪创作者们,大坏境如此,不能强求。但我总觉得主动巴结和无奈应付还是不同的,后者更让人敬佩,也更容易写出佳作。
  小说的最后的结局很悲惨,电视剧中也采取了和谐的手法,但这样结局书中人物也算求仁得仁,得其所哉了。
      Ps: 小说中没有创造个山东人形象让我感到遗憾,那怕是个打酱油也好。呵呵,不过确实在抗战中山东人也没啥太出彩的地方,没有听到过什么鲁军团的光荣战绩,理当如此吧。
  

小绛 发表于 2013-9-7 23:39:14

  高考前的彻夜阅读。放不下。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那么痴迷,但当看到人性在瞬间的挣扎之后再也放不下,想知道他们的故事以及结局。不知多少次,惊异于他们的睿智对白,在自习室惨白的日光灯下笑得不能自已,然后招来四面八方的白眼。也曾在烦啦拿枪指着父亲的时候留下眼泪,那时的情绪不是“复杂”两个字能够诠释的。他们一个个离开,将炮灰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最后一次合上书的时候,我知道,一个故事结束了,我的高中时代也就此终结。

李佩西 发表于 2013-9-9 05:00:54

  和黄河无关的一本书,却足够黄河万里苍凉。
  
  禅达,南天门,怒江,万里怨气冲天。
  
  突然就大三了,今天才意识到这么一件事。可我还是在重复着三年前喜爱的事情,我还在缅怀三年前去世的朋友,看着三年前看到的书。
  
  我喜欢孟烦了,喜欢张立宪。我们都把自己美好的二十年的生命交给了别人,都曾经心比天高。来来去去的二十岁,来来去去的梦想天涯。
  
  我们一路过来,他带着我们过怒江,上南天门,过怒江,回禅达,可笑虞啸卿颠倒黑白。
  
  短短的日子经历了太多,最害怕孟烦了一句家父在上,最害怕剧中反反复复出现的永动机,我们曾经有梦,关于和平,关于安逸,如今再相逢,你我低头莞尔,却蓦然路人。一百岁的虞啸卿依旧辉煌,只是黯淡的内心再也看不到龙文章一路呼啸而过的山魈背影。何书光死前喊着的信念是虞啸卿万岁,孟烦了的信念是龙文章,龙文章却是一个最最痛苦的人,他罪孽深重,他又才华横溢,他救过迷龙,最后却只能看着迷龙去死。上官戒慈的毒药是不是在洗涤龙文章,还是龙文章用毒药来冲淡上官戒慈的痛苦。
  
  可笑书中最后一段,莫名其妙的投诚,委婉地讽刺,贵军竖子,岂知当年事,少年浪荡,轻轻抽了贵国一扇耳光。当年情,怎可忘?
  
  川军团是一个人,他有孟烦了的柔软,也有孟烦了的狭隘,他如迷龙健壮,也如迷龙莽撞。川军团是我们黄河万里的青春故事。

生命放 发表于 2013-9-9 11:53:00

      后面是很凄惨的,在那个年代。不辣和一个日本兵回武汉当了乞丐。迷龙杀了一个逃兵,那逃兵是一个军官的儿子,迷龙被枪决,龙文章由于不去抵抗赤色份子被杀,烦了最后加入了钢七连。。士兵突击里面的那个钢七连。

什么情 发表于 2013-9-15 06:54:37

  之前看过这部电视剧,感觉导演想将一些东西,但是我又没有完全理解。这次把书看了一遍,算是理解了一些,挺好的。
  战争很残酷,我远征军的命是最不值钱的,被上峰们很容易地就送到了战场去送死,而经过了很多次战争,尤其是其中还有些“断子绝孙”的战争后,依然或者的人,他们的命就更加珍贵,只是,被战争洗礼过的思想很心情已经完全不能恢复。

Green 发表于 2013-9-15 20:33:25

  南天门战之前跟电视剧情节几乎一摸一样,温习了一遍,脑海中浮现着每一个场景、人物表情,甚至他们的腔调。看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南天门之战后,书籍的优势更加明显,它能够写出很多目前政治气候所不方便表达出来的。迷龙、不辣、团长、克虏伯,一个个的结局都透着一份凄凉和悲惨,炮灰团,人如此名。          团长厌倦了,不想再跟共匪打了,疯狂的他做的事情也够疯狂,故意害死了自己。孟烦了成了团长的接班人,模仿者,无奈的苟延残喘着,浑浊的老眼观看着身边世事。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团长我的团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