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可可 发表于 2013-5-25 18:15:16

奇特的一生 - 书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431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子轩君 发表于 2013-7-24 19:33:45

  一2013-7-13凌晨~14 奇特的一生。原来时间可以像账户一样记录支出,确实,只有知道拥有的事物才能更好地支配和学会分析。科学家总是有种背着十字架的苦行憎感觉却自得其乐,你得理解对手的逻辑才能有力批判,十分好的见解。越来越觉得,要将一件事做好,就得非常的有技术含量,就一切最大精简,一切尽在掌握。人要学与自己相处,与不同人相处,与环境相处,我还是想做个精明的小市民,像那谁说的,不是要惊动世界,而是要活在世界。原来,世界真的不是一日构成。
  
  摘录:1 当人们随心所欲支配自己的时间,就会体验到一种解放的额幸福。这样的时光充满了光明和安宁。
        2生活就是透辟地理解。
        3在未犯的错误中间,在回避了的毛线甚至羞辱中间,可能就隐藏着真正的的伟大发现,别把自己太当一回事!
        4聪明人懂得,归根到底,道德要比不道德有利。
        5凡是他读过的,看到的,听见的,他都必定设法去领悟,仿佛要把一切领悟了,来充实他的人生观。
        6我相信,我的意志力,想象力,记忆力和禀赋都是搭配恰当的,而且会随着我的需求而发展
        7谁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8他不是回避,而是同谬误做斗争,谬误就像九头怪蛇一样不断地长出来,而他又需要不断地斩断这些头。
        9从最普通和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收集材料,终于获得新的和更深刻的理解,于是平凡
  的变成不平凡的。
        10 真正的道德,是要能独立地进行自我修养以提高道德水准,不是墨守成规,而是
           克制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11 任何时间都是宝贵的,不在于寿命长短,不是把一切都暗拍得满满的,而是充分利用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每一个小时的每一分钟。人生不是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
           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可以说,他们的时间真正用上了。
        12 时间统计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忽略很多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让他轻松,宽宏大度忍受人们所做的一切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同人怄气,因为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13 王尔德,当人们马上同意我的意见时,我就觉得我的意见是不正确的。
        14 所呆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地轴转动的地方,从事的工作,就是最为重要和最为必要的工作。
        15大多数人不愿意试着超越可能性的极限,他们一辈子也不试着了解他们能干些什么
  

留守永 发表于 2013-7-26 21:50:38

        未鹏老师在博客里推荐了这本书,遂读之,受益良多。
        柳比歇夫的人生,用奇特一次来形容,的确合适不过。当你的朋友,他们分别觉得你是数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史学家,分类学家……这就足以证明你的奇特之处。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 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 各 种 各 样 的 论 文 和 专 著, 他 一 共 写 了 五 百 多 印 张。 五 百 印 张, 等 于 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 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 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 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 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 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
        他的知识面有多广,是很难测度的。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 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 的源流、马丁 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是如数家珍。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 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天知道他还精通些什么。这,不是他要当万宝全书,不是死背硬记。他之所以获取这些五花八门的知识,是有原因的,下文自有交代。我说,他的坐功当然也是极好的。坐功好,不也是某些天才的特点么。说起来,这种本事在昆虫学之类的专业中颇为普遍,同时也是必需的。柳比歇夫自己就说过,他属于这样一类的学者,给他们照相,不该照脸,该照臀部。
        人的一生究竟能做多少事,取得多少成就,柳比歇夫用他的一生给我们一个激动人心的答案。
        构成每个人生命的基本组成单元式一样的——时间。他究竟是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取得如此多的成就的呢。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得那个秘密。
        对书中时间方法的一些理解:
        1、工作的时候要专注,计算工作的纯时间
        2、利用好“时间下脚料”,个人而言主要是,上下班的赶路时间(坐公交)。
        3、做时间日记,记录每天用来做事的时间,通过不停的校准,形成时间观念。
        4、周总结,月总结,难度总结,知道自己在某个方面花多少时间。
        5、确定一个大的目标,为之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
        6、多数要精,做笔记,做分类,储存积累
        7、案例:
                    晚上临睡前,他坐下来计算。他都把时间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时间。如: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
     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
     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二十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
     《消息报》——十分,
     《文学报》——二十分;
     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
     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又如:
  一九六五年夏季的一天:索斯诺戈尔斯克。
  基本科研               图书索引——十五分
                     陀布尔让斯基——一小时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         参观——二小时三十分
                             安置捕捉器两个——二十分,
  
                              分析——一小时五十五分。
  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
  《消息报》——二十分
   《医学报》——十五分
  霍夫曼的《金罐子》——一小时三十分
  给安德朗写信—— 十五分。
  
  共计六小时十五分。
  
  
  
  
  
  
  
  
  
  
  
  
  
  
        
  

第二序 发表于 2013-8-3 01:21:31

  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我不由自主地记起康斯坦丁·格奥尔基耶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在杜布尔塔如何长时间地散步,津津有味地讲开了他自己有趣的小故事;他似乎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不来去匆匆,从不说自己忙,然而他却比我们任何人都干得多。什么时候干的?不知道。
  
  ——可是,在实践了书中说过的方法之后,本来绷得够紧的神经更加紧张,经常患得患失。比如吃饭时间本来30min就可以吃完,怎么吃了40min呢?跟XX聊天,花了30min!!应该15min就可以把事情讲清楚了。可是,人不是机器,并不是一个一个time slot的组成体。人有情感的需求,有发呆、回味、思考、放松的心理需求,还有参加聚会跟朋友交流的时间。这个不是说强行规定一个时间段就可以的。
  
  ——另外,这本书介绍的人物有点平面化、脸谱化的所谓英雄形象,并没有全面揭示生活中的诸多细节。比如,柳比歇夫的家庭生活如何?儿女的教育?跟朋友的友谊呢?精神世界的丰富是否同时也接地气?人不是工作机器,那么他情绪低落的时候怎么记录自己的时间的?
  
  ——最后,这种时间的管理方法适合于所有职业吗?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而言,这种时间管理方法也许能带来成功。可是对于一名创业者呢?

MHED 发表于 2013-8-3 02:31:03

  总的来说,作者用柳比歇夫这个人的奇特一生来展现了他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他所使用的时间统计法的这个工具。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了解到柳比歇夫这个人所做成的多大成绩,而在于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柳比歇夫严格的计算着他的时间,从他一生所完成的宏伟成就来看,时间统计法视乎延长了他的生命。好像雷锋同志的那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而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提供了一个可以定量的依据,就像win7中一个个的还原节点一样,尔后回首,能为自己的回忆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时间统计法不仅是一种工具,它正如上文所言是一种道德观念,一种人生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我们抓住时间和时间做朋友,获悉每一天的时间的流动,从而避免了时间黑洞,从这点上,在我的短暂践行中我更乐意叫它为时间日记账。而时间黑洞轻着毁掉宝贵的一天,重者会荒芜整个人生,平平淡淡碌碌而为。
        柳比歇夫的奇特一生之所以奇特在于其有很难的可复制性,也许很难做到像他那样如此始终如一的记录着,从不间断。正如文中所言,时间统计法相当于给人定下了规则纪律。从常理来看,这是一种不自由的表现,说这样的人生机械,不自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的人肯定是有的。但在我看来,时间统计法是一种记录的方法,正如会计方法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记录一样,经济业务事项的选择有其决策层决定,时间统计法所统计到的时间的投入项目也是由我们自己所决定的。所以我更愿意把时间统计法和效率划上关系,也许对于拖延症也是有一定帮助的。我想没人会对某一特别多的时间支出事物无动于衷吧。

柴不柴 发表于 2013-8-4 13:29:15

  【笔记整理】
  【1】他只是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2】“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3】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4】人很多时候会因为偷那么一点点懒而不去做一些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起讫时间为好。
  【5】善用时间的人决不会让人看到疲惫的样子,因为懂得分配精力的技巧,排布轻重缓急的必要。
  【6】一个人只要能对眼前的目标专注起来,他就能够做到自制,进而视暂时的困难为重重考验,毫不退缩。
  【7】时间在身边滴答流走,一味想去控制或挽留时间的人没时间谛听内心的声音,柳比歇夫并不对抗时间,他与时间讲和,让时间为成就自己的目标服务,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一生影响着作者格拉宁及其身后每个赞叹不已的追随者。
  【8】理性计划不是坏事,只有认真对待每个日升月沉间的24个小时的人才可能享受到人间真正的美景。
  【9】不必像个苦行僧那样地枯坐禁欲,必先拥抱生活的美好,再去体认这美好的因由。
  【10】2分钟法则:如果处理一件事的时间小于2分钟,那么立马干掉它。之所以是2分钟,是因为2分钟基本上是一道时间分界线;即从这里开始,你往后再对这个情况进行思量和处理所花费的时间,将远远地超出你现在就动手解决所需要的时间。
  【11】成功一了百了,不成功没完没了
  【12】人们的计划做得越多,形式越随意自然,他们获得的效果就越理想,同时还释放了大量的精神压力。
  
  【原文摘抄】
  【1】对自己要求低一点。 看过一篇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解释了“健身房”盈利的要点。就是利用人心理上的弱点。 因为大部分的人总是过高地评价自己。(据说有87%的男性认为自己的性能力高于平均水平,但是实际上这不可能)。 刚买健身卡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会一周起码去3天,算一下,5000的年卡不算贵。 但实际上,据说有超过70%以上的人,一年去的次数不超过10次。对这一点有所认识,无论如何算是我的一个重大转折。 我以前就是那种雄心勃勃,觉得自己什么都能的人。买健身卡这种事,不用说,我也做过,而且不止一次。 如果是前面那个写论文的例子,我通常都把每天的工作时间定为6小时,每天写4000字不止。但结果呢,永远是完不成。但现在我已经慢慢意识到这点。 要以非常低的标准要求自己,然后逐渐进步,渐渐养成习惯。
  【2】每25分钟集中精力工作,然后休息5分钟。哪怕工作没有完成,也要定时休息,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番茄时间。 道理是很简单,因为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来自于对任务,尤其是庞大任务的恐惧感。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等等。 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把过去的失败和未来的压力都忘掉,只集中于当下,会比较有效率。另外,每30分钟的小任务的完成,又是一次小小的激励 ,使得下一个30分钟更有动力。
  
  【思考及改进】
  【1】时间下脚料。零散时间也要好好利用。
  【2】做事情一定要有起讫时间。
  【3】理性计划,真实记录。
  【4】2分钟法则:如果处理一件事的时间小于2分钟,那么立马干掉它。
  

湛江五 发表于 2013-8-7 00:01:24

  基本在车上读的,草草读过起来比较乏味,我相信看第二次的时候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方法不是本书的重点,柳比歇夫的精神以及他这个坚持的人生才是书中的精华。让我想起了之前同学的说的“真正的牛人都对所做的事情有真爱”,而在柳比歇夫身上,生命之于时间,面对的不是事情,而是人生。人真正投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成为一个人,一个个性的人。
  

张哲_M 发表于 2014-1-20 00:45:54

         刘瑜老师曾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的结尾处写到“要向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人要想度过美好的一生首先要了解自己、对自己感兴趣。而如何抵达这一目的呢?柳比歇夫提出了一种方法——记录你自己。柳比歇夫花了一生的时间不断完善和应用这一套方法,我也不敢奢望短短的4小时阅读就能融会贯通,下面仅仅写下我认为的几条基本原则,在以后应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点慢慢予以完善好了。
  
  1、对时间开销进行实时记录(实时记录就是当时记录而非事后回忆);
  2、对时间进行质量分级,不同质量的时间安排做重要性和难度不同的事情;
  3、轮作式的休息方法(所谓的积极休息)
  4、事情难度不同,重要性不同则预期花费的时间也不同(这是为了避免给自己顶下不切实际的要求)
  
         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让人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审视自己。

infatu 发表于 2014-2-9 05:47:29

  作者格拉宁用生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出了无比枯燥的时间统计法。我也曾惊叹那些著作等身的人们是如何运用时间,能得以给后人留下庞大的遗产。感谢格拉宁,让我们很生动的看到了,柳比歇夫用什么方法达到的学术成就和其他方面渊博的知识,同时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在生物学上研究成果斐然,他阅读范围广小说、哲学、历史他也阅读总结,在生活上,他睡眠充沛,不开夜车,他还经常从事体育活动、领略山河景色,与朋友——包括研究所、学会、院士、新闻工作者、工程师、农学家维持书信联系,他对生活的乐趣享受也不比任何人少。
  
  “还在柳比歇夫生前,谁见过他的文档都免不了惊愕。他的文件都编了号,装订成册,好几十、好几百本。学术通信,事务信函,生物学、数学、社会学的教案,日记,论文,手稿。”
  而他的日记是什么样子的: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几十、几百页都是这种枯燥无昧、事务性的记载,每天五至七行。干巴巴的统计,既挖掘不出感情,也挖掘不出饶有兴味的时间的细节;语言苍白单调;没有暴露任何隐秘;几乎丝毫没有痛苦,没有欣喜,没有幽默。偶或透露的一点细节,也是象电报一样的乏味。
  
  古人只有日晷、水漏、沙漏来计算时间,而现代人手表不再是奢侈品,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来节约时间,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娱乐、购物、工作等等。但时间却越来越紧张,没时间看朋友,没时间做饭,没时间思考,没时间到秋天的树林里去站一会,什么也不想,光去听听飞舞的落叶飒飒作响;没时间吟诗;没时间去给过世的亲人上坟。时间不知哪里去了,越来越少。时间的分配几乎同两千年以前赛纳卡时代一摸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所以柳比歇夫在某个元旦决定,每天都要结算他度过的时间,算出这个那个都用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此外他也重视“碎片时间”,减少等待的时间,在坐车的时候读书,从时间中找时间。
  “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十个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六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十分钟。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着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对于工作他会提前制定年度、月度计划,他完成计划的精确程度,每每使人惊诧不已。每个月花1.5-3小时总结,再花一小时制定下个月的计划;每年花十七八个小时做年度总结分析,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把度过的时间和平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柳比歇夫的方法,以它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如今我们尽量不去回顾过去的时间,总是随遇而安,干了就算了。我们的记忆是靠什么?靠事件。我们的生活是拿事件来做标志的。它们仿佛是路标,路标之间却是一片空白。柳比歇夫仿佛是“一个钢铁般的人出现在我面前;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去完成既定的任务。计划生活的骑士、机器人、献身于他的方法的苦行僧”
  作家的议论部分也写的相当好,“意志和理智是两个决定性的因素。必须有钢铁般的意志,和理智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术上取得什么成就。聪明人懂得,归根到底,道德要比不道德有利。”柳比歇夫也重视做一个正直、道德的人。读到这一段想起尼采说的“道德是我的心理学,不是我的经济学”如果不道德的成本很高的话,人们自然会放弃不道德的行为了。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从第十章开始以作者议论位置评价柳比歇夫一生,他这样做是否幸福、是否值得这样做。但是我还是觉得他是幸福的:充实、理智,不受外界束缚,至少他的渊博的知识给他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它,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说的工作环境就够了。当然,宁静安谧这一个要求不算低。在我们的时代,宁静安谧是奇货。不过柳比歇夫需要的宁静安谧是最简朴的一种——只要寂静和摆脱紧张任务就是了。他从不去追求宽敞的住宅、别墅、汽车、名画和富丽堂皇的家具——也就是某些人梦寐以求的排场和惬意的生活,正是这些东西村成他们心目中的宁静安谧的概念。”
  所以他时间统计法背后还有这朴质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支撑,同样他也是讲究谦和的道德观的,对名利并无太多的欲望。其实这与他使用时间统计法也是相辅相成的,有的时候去追逐太多外在的声名,恐怕要在很多浮躁的时间上去迎来送往。“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
  
  最后一章的“感伤和自白”写的是非常出色的,甚至是极具文学色彩的。
  “能干的人和有计划的人使人感到他们是时间的主人。
  当作者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时,他体验到一种解放的幸福。这样的时间充满了光明和安宁。一天全部的时间都吸取着最重要和最本质的东西,如同绿叶的表层吸收阳光一般。
  考察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作者似乎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时间。一分钟走近来了;一分钟紧接着一分钟绵绵不断地流逝,但它不是毫无变化、对一切漠不关心地流逝,它关心人们是否重视它,它尽量延长自己,呈现出凝结块和空洞体。结构有着某种含意,在作者眼前如同出现了思想的溪流,时间变得可以理解了……
  对宇宙时间或世界时间——作者不敢妄加判断;至于人类的时间,他深信人可以学会去感觉的,甚至能听到它潺潺的流逝声。
  时间弯过来,首尾相接,结成一个圆圈,过去的时间追过了现在的时间,如同在阿丽丝漫游的奇境中一样。在作者眼前,不断流过浪费了的、溜走了的时间,流过了白白荒废的、曾经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希望的年华——这是空虚的、被吮干了的时间的残骸。
  如果象古希腊人通常所作的那样把时间比作激流,那么柳比歇夫就是这激流中的发电站和联动发电机。在深邃的某处,有一台涡轮机在转动,力求用叶片挡住在我们中间通过的激流。”
  “每一个人当作时间的消费者。他将时间分别用于各种思想、感情和工作。
  时间同矿藏、森林、湖泊一样,是全民的财产。人们可以合理地利用时间,也可以把它毁掉。打发时间是很容易的:聊天、睡觉、徒劳的等待、追求时髦、喝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迟早我们的学校会给孩子们开一门“时间利用”课。作者坚信,从小就应该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热爱。应该教孩子们怎样珍惜时间,怎样找时间,怎样取得时间。”
  
  

grantc 发表于 2014-2-21 15:00:38

  一、柳比歇夫的为人
  
  1. 对权威的怀疑
  宁愿打倒权威而不愿树立权威的怀疑派。
  他所说的一切, 似乎都是离经叛道的。最最不可动摇的原理,他都能提出怀疑。他不怕冒犯任何权威——达尔文、季米里雅泽夫。论据每每从别人没有想到过的地方突然冒出来。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 并经过他自己的验证。
  要说他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那就是无可争辩的真理、 不可动摇的信仰、绝对的结论。
  去寻求真心诚意和摆事实讲道理的论争,他要求双方都能容忍不同的意见。他属于那么 一种罕见的人,当人们同这种人争论时,感到很愉快。当他开始同强有力的对手争论时,他力求理解透彻对方正确的一面。
  “真正的科学家和真理的探索者,从来没有绝对的信念(这里说的是有争论的那些知识领域),他总是不断用新的论据来试图取得对方的同意,他这么做,并不 是因为他觉得在对方面前有什么值得自傲的优越性, 也不是出自虚荣心,而首先是为了检验自己的信念。因而一直到他确信自己确已理解了对方全部的论据,确信对方并非基于极为客观的材料,而是由于这种或那种偏见而持这些观点,因而,进一步的争论已属无益,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停止争论……笔者只有在能用与对方相同程度的说服力来陈述对方意见,并能补充自己的意见来说明对方偏见的根源时,才能停止剧烈的争论。”
  
  2. 神奇的乐观主义和好奇的性格:
  他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干起来便会感到愉快。
  他身上有一种向自己提出问题的需求。
  他的可贵,在于他努力作出回答,不怕有错误。
  
  3. 虚无主义和唯理性
  柳比歇夫在青年时代,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满脑袋虚无主义、唯理主义的巴扎洛夫。
  他认为他是虚无主义者,屠格涅夫所说的那种虚无主义者。屠格涅夫说: “虚无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不膜拜任何一个权威, 他不信仰任何一个原则,不管这个原则多么受到人们的尊 重。”
  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成 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 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对自己理想的要求。
  
  4. 广泛的爱
  文学是他的嗜好?没那回事!它是一种自然的需要,是一种无所企求的爱。
  当一个人意识到历史是由他,也是为他创造的时候,他就能胸怀全世界。能意识到国家的命运就是自己个人的命运,这就是公民责任感。胸怀全世界,这是从属于整个人类的一种感觉。
  这里重要之点在于他激起人们的思维,他促使长期不动脑筋的人去思索。
  
  5. 生命的道德感
  这种情感多半是感到天赋的生命是无价之宝;不仅生命只有一次, 不可复得,而且生命中的每一天也同样具有这种只有一次, 不可复得的性质。
  一个人在什么地方有权使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在什么 地方无权滥用。在这方面,柳比歇夫为自己订出了一些道德上的禁令,规定了使用时间的道德限度。
  如果不去考虑轻松不轻松的问题,而考虑需要不需要的问题,那么人必然会严肃地考虑如何利用他一天、一月、一年中荒废排的那些时间。
  他不是按照自己 的能力去衡量任务,而是按照任务去衡量能力。他认为, 有一种精神上的义务,要比保持心灵上的安全感好。
  每一人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充分施展自己 的才能——这是每个人和全人类面临的日益增大的任务。
  利用时间的方法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关键在于一个人希望从生活得到的是 什么。
  
  
  二、柳比歇夫时间日记的特征
  
  1. 每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
  
  2. 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注明一天用了多少时间写这部或那部稿子。无休无止地进 自我工时标定。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他都记下时 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3. 小结: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 一览表。
  
  4. 算出每件主要事件的时间“价格”。
  
  5. 想方设法利用每 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 会、排队……
  
  6. 纯时间和毛时间: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7. 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要依靠过去的经验。
  
  
  三、时间的令人烦恼之处
  
  因为人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时间的。 有时候他压根儿无处可用,只好磨时间。
  时间的令人烦恼之处正是在于时间不能不用。结果,人们随兴之所至,乱花滥用,用来干五花八门的荒唐事。
  
  
  四: 时间日记带来的改变
  
  1. 特殊的时间感
  多年来经常看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明在冷冰冰地流逝。他的时间好象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失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
  
  2. 严格的自我审视与监督
  时间日记照出来的不是人现在的面目,而是他过去的面 目,才过去不久的。
  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了自己对自己作出公正 的评价。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客观的指标,能说明他的情况。
  他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自己监督自 己,自己监视自己,自己向自己汇报。
  
  3. 清楚“溜掉”的时间到哪去了
  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
  
  4. 对自己的研究,科学使用时间
  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
  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
  
  
  五:搜集素材
  
  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 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 介。
  
  
  六: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时间使用原则
  
  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发展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
  几条柳比歇夫个人的时间守则(按照生活和身体特点制定):“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 40 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 。钻研一 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 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 应当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三个小 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三个小时,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
  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十个小时,分成 三个单位,或六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十分钟。 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
  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象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七:常见的时间谬误
  我们记得的只是 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
  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干扰、借口客观条件而认为不适用。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奇特的一生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