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 - 书评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面对巨大的苦难时,用来拯救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能者多劳们生存的社会所应担负职责的思考。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必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425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看这本书是希望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我觉得这个问题看上去很深奥啊,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意义呢?
作者在集中营里体会到酸甜苦辣,人生悲喜,也领略了很多生活的意义。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从集中营释放的时候,很多人并没有欢欣鼓舞,而是过了几天确定了这个事实也渐渐反应过来。 很薄的一本小书,作者是医生,也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以自己的经历而得出心理学治疗上重要的方法之一:意义疗法,也就是不依赖于药物或者催眠,而是帮助人寻找到其生命的意义,激发人求生的本嫩。作者可以算是该疗法的发现者和第一受益人,从集中营出来之后,就开始推广,帮助了不少人。
这本书初版于1946年,此后一再再版,译成数十字文字。如今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一概念已经被各类畅销书作者忽悠了无数遍,几乎是所有问题的万能终极答案:
不想工作怎么办?寻找意义啊。
我的人生目没有起色怎么办?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生命意义啊。
男友有了小三,抛弃我了怎么办?你的人生一定还有其他的意义的,振作起来吧!
是不是很好用?甚至你都不能从逻辑上辩驳他们,因为归根结底,的确是可以这么说啊。意义这东西,好像普世的基本理论,往往直白又浅显,但最难证明,更别说实施了。生命的意义人人都在追寻,却鲜有人敢称已知且坚定,更何况,除了痛苦之外,更多在追寻的人所经历的,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全书篇幅大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的日子,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在那样的痛苦绝望中,如何心底生出希望,开出美丽的花朵,最后讲述了一点意义疗法的理论和效果。也许是被畅销书的轰炸搞烦了,这书并没有对我产生强烈的冲击感,倒是联想起英若诚的传记《水流云在》,类似牛棚里的日子,有希望,有寄托才能生存。这份极端恶劣、痛苦、屈辱环境中的泰然,大概就是需要修炼的吧。
就像老话所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旁人只能告诉你,你要做什么,怎么做是没有的,至于想不想做,更是要自己去激发。 它是一部有生命的书籍,指导人生该做什么,解读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篇章,我个人觉得这才是人生内涵,所以我觉得从此刻开始就应该追寻人生的意义价值,无论什么与否,行动才是重要,不管结果怎么样,以及无论生命的长短,价值的多少,这才是人生应该做的,不为了别人只为自己的一生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真的很难读懂,我只能凭着自己的理解记录下一些自己的想法。
这本书的前一大半的篇幅都是在记录作者集中营的生活,并且结合了在集中营中的很多经历在后小半部分介绍了很多非专业人士无法想象的问题。
所谓的囚徒心理所经过的三个阶段,我可能并不能十分切实际的亲身体会。第一个阶段是初入集中营,第二阶段是适应之后,第三阶段是伴随着解放之后的。第一个阶段的主要病症是惊恐,刚刚进入集中营之后所遭遇到的非人待遇绝对和进集中营之前是天地之别;第二阶段则是重要的阶段,主要病症是冷漠,但是在适应了集中营的非人待遇之后,囚徒们的很多表现使我动容,待会儿细说;第三阶段的主要病症则是经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之后突然得到释放之后而不能成为正常的人,其表现为做梦出现的场景并没有出现之后的打击,经受了太多的苦难之后所需要的发泄,以及在集中营之中的陋习,或者用陋习来形容不够贴切,都保留下来带入了现实生活之中。
而本书的标题为《追寻生命的意义》,诚然,作者在一个极端的环境(集中营)下给我们做出了深刻的解释。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呆在集中营里的人,仍然可以不放弃希望,仍然可以在面临最贴近死亡的环境时,拥有精神上的自由,来选择自己是要放弃生的希望去死,还是为了希望,追寻生命的意义,而勇敢的活下去。
关于前大半,一点我想提到的是关于苦难的。作者在书中的一个比喻是十分恰当的,人的受难类似于气体的行为。如果将气体吹进一间空置的房屋,不管这个房间有多大,它将完全而均匀地充满所有的空间。因此,无论苦难如何巨大或者渺小,它总是充满了人的灵魂和思想。因此,人的苦难的“规模”总是相对的。但是就算明白了这一点,看到作者提到的,“人们一旦明白了受难的意义,他将不再通过忽视它们,或者通过抱有虚假的幻想,通过保持虚假的乐观主义来减少或增加集中营的折磨。受难是一种我们不希望背负的任务。”我还是感觉,自己的人生阅历来看还不足以看透这个句子所代表的含义,面对苦难,自己如何能够控制好自己,而不被身体所分泌的那些激素所影响,不激动,不愤怒,不被情绪所左右,而去看到苦难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这才是更为之头疼的事。
关于生命的意义,这一点书中的阐述很好,人们不应该追求生命的意义的抽象概括,因为针对每一个人,在他生命里的不同时间段,生命的意义都是不同的,所以人必须是有责任的,必须实现其生命的潜在意义,生命的真正意义应当发现于世界之中,作者将之称为“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另外在这里要再提的另一点是作者对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理解,自我实现根本不是一种可以达到的目标,原因在于,人越是争取得到,他就越容易丧失。
书中所提到的两种心理治疗方法给人印象深刻。首先是意义疗法,意义疗法旨在让患者寻找到生命的意义,或者下一阶段的生命的意义。意义疗法和精神分析的最大不同之处让人动容,是心理治疗师不再侧重为患者分析出生命的意义这一结果,而需要患者自己决定自己生命的意义,自己要向谁负责。精神分析正在回归于人性化,虽然人们的精神有相同点,但是每个人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方法也正是符合这本书的标题,追寻生命的意义,但是我的一个疑问是,书中既然提到了的叔本华所说的,人类终要在忧虑和厌倦的两个极端中徘徊,但是在我看来意义疗法的结果似乎还是让人回归到徘徊当中去罢了,作者如果能给出如何避免徘徊或者减少徘徊的方法就好了。另一种治疗方法是意向矛盾疗法,所谓意向矛盾就是要让人避免关注为之焦虑的东西,反而要关注与之相反的东西,就像睡觉,有时候越想睡越睡不着,越让自己保持清醒就睡着了,就像性爱,应该关注对方而不是自身。大概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应用这种疗法,虽然这可能只是内心的一点小波动,但是足以让自己从错误的方向回归正途。
集体性神经症的描述让我毛骨悚然,真的是每一代都有吗?那在中国是不是没有人敢于分析这种问题?书中所提到的虚空主义,个人认为在中国的年轻一代,80后90后应该存在的比例相当之高,本人是90年,从小到大与同龄人的谈话之中,相当多的人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虚空主义,但是真的缺乏引导,只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这大概也是一种悲哀。不过我对每一代都会有集体性神经症这种表述还是有一定质疑,每一代会不会描述的有些过分?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有意义,生命的意义至少是潜在的,而她的短暂性也提醒我们要过好每一个现在,不断的让我们的生命有更多的可能性,而实现更多的意义。这本书阅读完毕之后给了我这么多的启发,在此书对书的作者弗兰克尔先生表示感谢。但是我也还是心生感慨,每个人的心智成长都是从零开始,我们只能站在一个人原有的经验的立场上,使他明白一个道理,而不能让人更早的更正确更深刻的理解并付出实践这些伟大的思想才是巨大的遗憾。
作为一个在纳粹时期全家都关紧奥斯威辛集中性的奥地利人,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在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超越了炼狱般的痛苦,将这样的经历与学术结合后,他是发明“意义疗法”的心理学家,他的书我怎么能不好奇呢? ZZ:
"人要寻求生命意义是其生命中原始的力量。这个意义是唯一的,独特的,唯有人能够且必须予以实践;也唯有当它获至实践才能够满足人求意义的意志。“意义治疗”的任务,在于协助人找出他生命中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不同,每个阶段的生命意义也不同,必须由此人自己去寻找,一旦找到,他就有希望摆脱因生命空虚而产生的神经官能方面的症状。生命意义是实在的东西。比如母亲为了孩子活着。
寻找生命意义有三种途径:1.创造和工作;2.体认价值(如爱);3.受苦。Frankl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或通过创造和工作,或体验某种事物或爱某一个人,而在极端的情况下,当一切欢愉都被剥夺,无法避免的苦难本身正是生命的意义。他从集中营的经历中,领悟到第三种途径。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环境,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而人,是可以做到选择对人生说“是”的。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