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下书客 发表于 2013-5-25 00:55:03

死神的精确度 - 书评

  六篇风格各异的故事,六个身份不同的将死之人。
  千叶,总是带着白手套,闲暇时喜欢在CD店的试听角落里沉迷在音乐中的男人,他的真实身份是——死神。他喜欢音乐,喜欢摇滚,认为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对他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82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megan 发表于 2013-8-10 19:12:28

  死神的精度,是电影的名字,电影还给配了个英文的名字SWEET RAIN 大概是想海外发行的时候能方便些的缘故。
  
  SWEET RAIN说的是千叶,治愈系的死神SWEET
  
  千叶执行任务的时候,总是雨天RAIN,他从来没见过晴空,还算契合的名字。
  
  可是这个名字,却和内容,没有太多的关联,在我看来是这样。
  
  连百分之五十的胜率都不来眷顾 的藤木一惠,最终因为之前积聚的那些运气逆转了自己的命运,我是这么认为的!而且她好像是唯一一个明确对千叶强调“真想死”这样意愿的角色。
  
  藤田是个贯彻“侠义”理念的黑道份子。那个奉命前来监视的阿久津,其实也是个“侠义”的男人!这个故事,有种气概:)
  
  暴风雪中的死神,终于不辜负“推理类”的归档,无处不散发着本格小说的格调,雪夜的山庄,失联的小世界,不断出现的死者……还有故事中非常明显的提示,猜凶手?没兴趣,看到那句话的时候就能会心地笑~ 更关心的,是故事的本体,是千叶的举止,原来这个时候我已经被伊坂幸太郎控制,任由他牵着鼻子。
  
  荻原的存在,让人觉得不真实,也许市侩的人,很难理解这样的事情,抱歉。虽然觉得角色有点不切实际,不过期间描述的温馨情谊,却透着真实,还很诚挚。
  
  森冈的故事,让人有点 “我猜到了开头,却估不到结局”的味道,也许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去揣测剧情,所有的揣测在答案揭晓之前,都会显得乏味无趣。这本小说不需要你去判断,只是安静地聆听就好,我就是那个甘愿被牵着鼻子走的家伙,揣测剧情,并不能给我带来满足感,安静听伊坂说,才是正道!
  
  朝美的一生,历经风雨,最终,她才能如此豁达。
  
  稚嫩的千叶,磕磕绊绊,末了,雨过 而至 天晴……

傻的头 发表于 2013-8-21 16:43:27

  1.听到音乐,就让我感到十分幸福。
  2.失误与说谎并无大异。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微妙的谎言与失误无限接近。
  3.人活着的大部分时间都算不上在生活,不过是虚度光阴而已。
  4.那片宽广的湖泊,或者那美丽的水流,是绝对不会背叛我的,是不会让我产生幻灭感的,我能够确信这一点,所以感到十分安心。
  5.一般都认定新来的人必须得比自己厉害。
  6.活得越是长,身边死的人就越多,这是肯定的。

未凉de 发表于 2013-9-1 06:15:14

  这本书特别的精彩,六个故事风格各异,但却同样的充满悬念,翻开故事的开篇,立刻就以不同的方式被勾住了魂,或抓心挠肺的急于揭晓谜底,或痴迷于温馨感人的爱情小品,对于书本里呈现的人情百态不得不着迷。
  
  看书的同时常常觉得作者肯定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虽然冷静酷酷的死神鲜少高抬贵手对那些受调查的将手之人放行,唯有那个明明对人生已经绝望透顶却意外迎来人生辉煌转折的女孩逃过一劫,其他的五个人统统被递交上了“可”的报告中,这意味着这五个人都将死亡。但虽说如此,却没有让读者感到痛惜或遗憾,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死得尊严而安心,黑道中充满侠义的大哥没有死于暗算,而是在较量中保留了伟岸的形象,尽管第二天他会死于非命;逃亡的杀人犯虽然最终也会死,可是在最后的旅行中治愈了自己内心的创伤;而那个精品店的年轻人在人生的最后的阶段里,也享受到了寂寞等待了多年内心里期望的爱情,而最终为了心爱的女孩死去也比消亡在绝症里要甜蜜得多值得多;最后一篇故事则与前边的故事遥相呼应,让你读罢不得不陷入感慨。
  
  这绝对是本独具匠心的书,人物和情节的设计也都非常精妙。总能联想到作者的用心良苦。期待电影版,更期待金城武版死神。

18号可 发表于 2013-9-1 08:15:02

  “我长得太难看了。”
  千叶:“难看?”“不会,很容易看到,不是很难看啊。”【拉远了眯眼看】
  
  “最近经常下雨呢。”
  千叶:“嗯,我工作的时候总是下雨。”
  “那你是雨男咯。”
  千叶:“那雪男是同一个意思吗?雪男就是指每次要做什么的时候必定会下雪的男人吗?”【还是在他心中深藏对年的疑团】
  
  “按大叔你这个年纪,应该说是秋后算总账吧。”
  千叶:“年贡制度现在还有吗?”
  “你当我白痴啊!”【心里默默念秋后算账原来是比喻】
  
  他的拳头砸到了我脸上,虽然没有疼痛感,但仍然装出一副很疼的样子。
  
  千叶:“那家伙就是个干架小霸王。”【小。。。小霸王】
  
  干架小霸王说千叶听音乐的样子是“恶心的娘娘腔”。
  
  千叶:“侠义?”【没听过这个单词】
  “去查字典。”
  千叶:“到底什么意思啊?”
  “就是锄强扶弱的意思。”
  千叶:“锄?”【跟非人类果然说不清楚。。。】
  
  “喂,大叔,藤田老大的味道特别吧?”
  千叶:“什么叫味道特别,难道你吃过他的肉?”【跟死神说话不能用比喻的】
  
  千叶:“因为人生苦短。”就像你只有七天了,内心忍不住补充道。
  “是啊,我理解的,人生苦短嘛。”
  恐怕比你想的还要短哟,我又暗暗说道。【腹黑死神】
  
  “我来说点了不起的事吧。这里有那么多人,当中却没有一个曾经查过人,了不起吧?”
  千叶:“那我来说点更了不起的事吧。这里有那么多人,但正在为了人类而烦恼的,大概一个都没有。”
  
  “话说,你在这里干什么?还不快点逃?”
  千叶:“可以逃吗?”
  “不可以。”【废话。。。】
  
  开车发现油量表降到最低了
  千叶:“这玩意儿如果空了,还能继续开吗?”
  “白......”森冈差点连话都说不清楚,“你说什么白痴话,快找地方加油啊!”
  
  森冈点牛排,服务员问他几分熟。千叶点咖啡,然后问服务员:“你不问我咖啡要几分熟吗?”
  
  森冈说了一声牛排好吃。千叶问:“死掉的牛很好吃吗?”【世界一倒胃口】
  
  别人揍了他好一阵,打累了之后他问人家:“你疼吗?”
  
  森冈吃掉叉子上的肉:“这个——实在好吃得要死!”
  千叶学他插起生的胡萝卜大吃一口:“这个——实在是——好吃得要死!”
  森冈:“你耍我吗?!!!”
  

如君 发表于 2013-9-4 21:05:50

  这是我看的伊坂幸太郎的第五本书。
  
  
  如果这只是第一本,我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到——他也太喜欢音乐了吧!
  
  
  音乐,几乎是见缝插针的,甚至是起着关键作用的,被奉为神明般的存在。
  
  
  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本本如此。
  
  
  感觉到刻意,却没有反感,那可能是因为心里明白,能将个人喜好写进自己创作的故事里,是一种多么幸福的感觉。
  
  
  对“音乐”这个元素随心所欲的运用,那种快感,大概与死神是异曲同工的——掌握生杀大权,操纵着故事的走向与每个人的命运。
  
  
  必须承认,作为主人公的死神是温柔和蔼、通情达理的,甚至可以说是善良的,但他依然会毫不犹豫地为目标人物提交一份“可”的死亡判决书。“可”意味着可以死;而死,是常态,是他们要处理的日常工作——除非有特殊情况。那么,生死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书里没有给出答案,从六个故事看来,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坏人要死,好人一样要死。但偏偏,死神只在第一个故事里网开一面。
  
  
  我个人的猜测是,只有在第一个故事里,那个外表平凡的女生才看到了音乐梦想的曙光。于是,死神动了恻隐之心。他可以眼睁睁看着善良的黑社会老大死期将至,也可以看着情窦初开的老实人死于非命,但是,他无法结束那个可能是明日歌星的女孩子的生命。然后,在最后一个故事里,从另一个当事人口中得知,音乐梦想如愿以偿。伊坂幸太郎笔下的故事一般都有首尾呼应的“圆满”感,所以,哪怕六个当事人只活了一个,在他眼里依然是圆满的。
  
  
  死神偏爱音乐,没有办法。
  
  

温泉肥 发表于 2013-9-10 07:07:32

  原文链接:
  http://letwindgo.com/?p=164
  
  电影是在08年看的,那时还是个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学生,对于“死亡”只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一样的认知,自然能够说出“死是生命的休止符啦,死是谢幕的弯腰啦”这样暧昧的句子。所以甚至于,“精度”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自己都没有去深究,现在想来实在是可笑。
  
  11年的时候,我想到了死。
  
  那时候考研失败和求职无门的双重压力背负在身上,我整天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嘻嘻哈哈地跟人插科打诨度过空虚的每一天,到了晚上彻底失眠,虽然心里清楚别人的生活跟未来并不是与自己存在敌对关系的东西,但还是觉得恐惧。穿着借来的西服、借来的皮鞋,去面试的地方,不管是在路上还是车上,都感到一种前路不明的慌张感。把学院早早下发的《毕业去向表》锁在抽屉里,都没敢仔细看一下,好在班长也从来没有因为只剩我一个人没有交而来催促。
  
  所以开始想,要是死了就好了。死了就没有这么多的烦恼,我自小便相信烦恼的来源是欲望,要是死掉了,当然是前往无欲无求的世界。甚至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在互联网上研究各种自杀的方法,分别需要什么工具,会遭受怎样的痛苦。
  
  还是说回小说来吧。
  
  因为之前看过电影(其实总觉得先看电影再看小说有点对原作者不太尊重的意思),所以难免会把小说和电影进行对比,看到一些非常不显眼的细节,也会忍不住回想自己是否有在电影当中留意到。
  
  量化来说,小说一共由6个短篇构成,电影只是选取了其中的3个进行改编。
  
  死常常被表达,因为每个人都迟早要经历,所以讲它就有市场,信佛的盼着死后有轮回,信基督的盼着死后见上帝;又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活着的人见识过死本身,所以怎么讲都不太可能有人跳出来反驳,你说人死一瞬间脑内循环连播方舟子之《上帝为什么不长毛》,我除了“艹”一声之外也找不到任何的铁证来证明你讲得不对。
  
  所以伊坂幸太郎在他的故事里告诉我们死神都喜欢听音乐,也就完全可以接受了。死神千叶那句“天使们都在图书馆,我们呢,都在CD店”的独白,固然是对《柏林苍穹下》的致敬,在我看来,却也有点死神向天使挑衅的味道:你们都是刻板的学院派,我们呢,是浪漫的偶像派。会生出这样的想法,大概是因为电影里饰演死神千叶的是金城武,这个在王家卫的套路中“被强行展示青春”的中日混血美男子,撑着黑色的雨伞,穿着黑色的西服,戴着一双无痕的白手套,轻轻说“你好,我是死神”,面对这样的自我介绍,估计大部分女性都会说:“我哪怕现在就死了,也是好的”。
  
  我并不想剧透太多,尽管这本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即便像我一样提前知道了故事的走向,也不会影响阅读时的愉悦感,是的,愉悦感,虽然这是6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伊坂幸太郎按他的风格为故事的主人公设计了特殊的能力——判定一个人七天之后是否可以死去,但并没有制定任何的规则,通篇都没有提到,“一个人度过怎样的一生再死去是有意义的”,这样宏大的主题,他完全没有去触碰。死神千叶冷静地在旁边注视人类临死前的各种表现:遇到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人;豁出性命践行自己对“道义”的理解;暗恋并为所爱的人默默付出;追寻一生的仇敌……这些事情谈不上轰轰烈烈,按照我们所受的教育,也不值得歌颂。或许它传达的是一种质疑,一种背叛,为什么要用价值这样物化的概念来评判生命?我们口口声声喊着要过富有意义的一生,要将有限的寿命变成无限的贡献,殊不知,在死神眼里,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你勾心斗角、处心积虑去营造,其实根本不影响死神最终的抉择,“可以死”,不管是谁,到最后不过都是这三个字罢了。
  
  这么讲可能有些“人生虚无论”的味道吧。
  
  注:下文有剧透。
  
  6个故事当中,唯一被死神千叶“放生”的只有第一个故事当中的藤木一惠,似乎可以用我们的逻辑说,因为痴迷音乐的千叶看到藤木一惠有机会成为歌手而选择放弃“杀死”她,电影里也有自己的解释,“死神爱上了藤木一惠”,是,这是更俗气的解释,但毕竟更适合电影受众。我以为千叶的判定标准是“是否完成”,如果考察对象完成了他(她)的个人意指(我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那么就可以死去了。6个故事中的人物各自的个人意指是什么呢?是践行道义,是复仇,是表达爱意,是与孙子见面……唯独藤木一惠没有,她孤独而无聊地生活,直到最终遇到唱片制作人,才开始有了生活的目标,或许是对于她这个目标的期许,才唤起了死神的恻隐之心——如果他有的话。
  
  因此我对于这本小说的解读是:生活可以没有价值,但不能没有目标。也许正是因为死神千叶能敏锐地察觉人类的生存目标,才会被称之为“精确”吧。
  
  这样的想法在之前看《十三刺客》的时候便有过,正值青壮的无名武士,可以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性命,明知必然死路一条,也无所畏惧。这种说法固然并不新鲜,但却值得细细体味。
  
  于是我庆幸当初自己没有选择死,不管是因为什么,恐惧也好,不舍也好,选择了继续活着,即便现在也还谈不上幸福,但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在心里,便充满了继续前进的勇气。
  
  一点花絮
  
  电影的英文名字是《Sweet Rain》,来源于千叶自称每次来到人间工作都是碰上雨天,而主题曲的名字却是《Sunny Day》,可见剧组的用心良苦。
  
  电影还在开头增添了一段小孩子与千叶的对话,这是小说当中没有的,这一小段据说在有的观众看来带有恐怖感,与全片气氛不符。我却觉得开篇不俗,因为,死亡原本就是恐怖的。
  
  

MJ.Cha 发表于 2013-9-18 01:10:40

  “你,有想过死亡吗?”
  
  如果有一天在街上有陌生男子向你提出这个问题?你会不会想起这样一个人,想起这样一本书?伊坂幸太郎和《死神的精确度》。
  《死神的精确度》是被宫部美幸称为天才作家的伊坂幸太郎创作于2005年的作品,该作品毫无争议地入围第134届直木奖,夺得第57回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并获选《周刊文春》“2005推理小说杰作” BEST10等诸多荣誉,并于08年改篇为同名电影上映,获得外界一致好评。
  在这本书之前,我从未读过伊坂幸太郎的作品。而在购入这本书时,我也非常清楚这其实是一本推理性积弱的小说,而且是我不太感冒的短篇合集,但是我还是买下来了。不为什么,就是冲着伊坂幸太郎这个名字去的。在这里要透露一下:2005年,《死神的精确度》和东野神作《嫌疑人X的献身》共同杀入134届直木奖决选入围阶段,据说两部作品一直较量到最后一刻,最后一刻评审认为《死》的死亡意义提升得没有《X》的好才最终惜败。
  这样的结果充分说明了《死神的精确度》成色,面对这样的一部作品,我没有怎么考虑就买下来了。
  没有狰狞的表情,没有沾血的镰刀,更没有恶毒的诅咒。伊坂幸太郎笔下的死神千叶平静冷漠,永远只有在下雨天才会降临人间,总呆在CD唱片店的试听机前享受音乐,不管是哪一种风格的音乐,他都喜欢。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能让他提起兴趣,包括操纵人之生死,那只是他的工作而已——尽职的死神千叶会花上7天的时间,和他的调查对象相处,以七天为限度,以性质来权衡,对方是死,抑或是生。
  这些对象,分别是对人生了无希望的客服小姐、仗义的黑帮老大、痛失亲子的老母亲、深陷爱河的年轻男子、思想偏激的杀人犯和看透世事的老妇人。
  作者用了6个短篇,以上述6人故事背景为主线,让死神千叶为我们娓娓道来将死之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7天并不多,但却可以是一个人一生的缩影,折射出凡人在踏入死亡那神秘的未知领域的希望或绝望。
  小溪虽然流向不同处,但最终将汇入大海。这本书就是这种情况,读到最后一页时,6个短篇将产生共鸣。
  6个人,6种世界观,带给我们不止6个启示。
  生老病死,无可厚非。死亡在我看来,或者该这么说,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看来都是一个非常避讳的字眼。我们欢迎报喜的喜鹊,而厌恶报丧的乌鸦;面对突然起来的变故我们往往强调要向好的一面来看,绝不能言及轻生,触及寻短;面对垂危的人,我们也把鼓励等词汇言无不尽。当触及死亡这个课题时,世人往往遮遮掩掩,似乎只要说到死亡,就会带来不幸。
  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伊坂幸太郎不这么认为,他开诚布公地和读者交流生死的问题:
  有生必有死。
  7天内,世界上失去多少生命,就会有多少新生命诞生。上帝造人活动永不休止,而这些生命的消亡或诞生,无贵贱之分,只有先后之别。
  被死神挑中的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大期将至。他们仍然有未了的事,这些个事可以是爱情,亲情,友谊,事业等等。死神点化他们,给予他们动力去完成,而从这一过程便可以体现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为社会造福,或者成为社会渣滓。如果是前者,上天的怜悯会转化为奇迹的诞生,生命的延续是天命所至;如果是后者,那么这样的生命是否有存在的价值?适时地划上句号就无可避免了。
  “生死一线间。”这一线,在于你能够划得多直多漂亮,而不在于你画的多长。
  这是我从书中摸索出来的道理。或许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讯息。长而索味的人生怎么比得上短暂璀璨的瞬间光芒。
  做人也不过如此。精确应该做到能够不浪费一分一秒去虚度光阴,也不在小钱小利上算计。7天可以是一辈子,在乎你怎么去利用了。
  
  

小戴 发表于 2013-9-18 06:25:09

  这本书讨论的就一个事:死之前你会感到人生有遗憾吗?
  其实论题材说,不算新。对主人公性格而言,他性格也不算新奇。我想,几段故事,可以算是作者的一次“娱乐写作”。每段故事中,都会闪现比较新的东西。有的可能是角色人物,有的可能是推理角度,有的可能是打打温情牌等。可以算是作者的一次全面的尝试。
  不论怎么说,人都是在走向死亡。而死亡前倒数7天的故事,能看到命运的轨迹是如何走向终点的。观者自然会感到一阵揪心,或比当事人有着更多关于遗憾的思考。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死,是活,在故事中最终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死前得到了哪些东西。至少在死神的帮助下,他们都看到了生命末日到来之前自己人生轨迹上的不一样景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死神的精确度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