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 - 书评
本书为梁文道先生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是以香港《成报》文采版专栏“秘学笔记”的文字为主,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诸多方面。读来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69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一个理性睿智的公共人物,平时挟泰山而超北海的,原来内在也有诸种深沉的软弱、难以排解的焦虑,诸种人际必有的摩擦原来也如藤蔓纠缠在他那看来水镜鉴人的心灵里,长成一片过于深邃的阴霾。一个看来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的人,在核心的爱情与家庭范畴上遭遇无法扭转的挫败,他经历千回百转的等待与探问,在过程中检视自身历史与拷问内心,在绝望中忏悔,背负起自己的罪,然后走向宗教。
听梁文道说,修行并不是让自己五官退化、对外界失去感应,而是在静修禅定里对一切感官反应变得极度敏锐,但却切断感官之后的反应、因果之链:见美女仍然是美女,但却没有了连接的欲望反应。我暗暗松一口气,如此说来修行应该不会取消梁文道的敏感了。《我执》里有一个极其敏感柔软的梁文道,我其实很难想象,得有如何的意志才可以在这样的敏感中同时忍受生活?他深明"不回电话的就是主人"里的权力机制,他会不忍有缺陷的书籍被顾客一直冷待,他比谁都知道"就是不能不笑"的辛酸。
梁文道是何等机巧--我教写作时常常向学生讲解《我的病历》:他非常简洁透彻地交代疾病的客观情况,使用术语来显示知识,形容痛苦时不带情绪,病发时所有心思都用在计算周遭情况、他人反应之上--语言操作是简单的,那股计算的意志才是深不见底--那时他才二十岁出头。一个机关算尽的人之绝望,大概会是真正的绝望。然而梁文道的文风有英国知性散文的传统,那是以冷淡来表达自己的真诚。像《延滞》里写收到恨意如火的信,他的反应是"我却想象,他其实已经不恨我了。就在他写完这封信之后,就在他寄信的一刹那,又或者在这封信漂洋过海来到我桌上的这段期间。连人都可以在一瞬间死亡,何况人的情绪?"这真是叫人惊心动魄的冷淡,万物如一的冷淡。并不是很多伤心绝望的人能跳出自我,以旁观者般的语调向人一一剖析自己的情感、历史、罪愆,兜兜转转但一无自溺,他的真诚来自他对自己的冷淡,看他在书展叫卖时瞬间面对生死旧情,末了竟能以叫卖成果将一切轻轻带过。他的脆弱都由他自己处理,素情自处,甚至轮不到你担心。他的秘诀乃是与一切保持适当距离,包括对自己,以令观察透彻,又不失去行动的能量。对于这样的人,只能引用世上最懂讨好人的胡兰成: "瞿禅讲完出去,我陪他走一段路,对于刚才的讲演我也不赞,而只是看着他的人不胜爱惜。我道:"你无有不足,但愿你保摄身体。"古诗里常有"努力加餐饭",原来对着好人,当真只可以这样的。" 我和梁公通电邮时常常无话可说,只有叫他保重身体。他大概以为我是客气。
挤进摊位,脱下外套,我握紧麦克风,与搭档开始又一场的表演,想要截住书展那五十万的人流。我是一家出版社的社长,我是沿街叫卖的作者,我是恬不知耻的卖艺文人。做了那么多年的节目,那么多年的街头演讲,我知道如何控制声线掌握节奏,怎样以眼神扫视站立的人群,说到哪一句话应该稍微停顿,好营造最大的效果。
我看见他们一家,笑着望我,然后在五十万人之中被推得渐行渐远,终于在下一条巷子的转角处消失。她在挥手吗?她的嘴形似乎在说些什么?我应该说再见,那一切过去与未来的,该来的与不该来的,"再见了"!但是,我说了一个笑话,哄堂大笑,大家真的过来买书,而且索取签名。拍档与我相视一笑,都算满意。
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你会发现,同一样意思,用另一种文字来表达,就是一种不同意境,梁道长的这句话,会让人想到一个背负承重的人,在看破我执之后,不像佛家的空无,也不会像有些人所说的随遇而安。我执就是我执,破就是不破,不破就是破。仍然淡泊明志,仍然负重至远。
人生难免会有自我的质疑的时候,但我们不能离开情怀是去空谈生活,我们不能离开理想去空谈自由,同样,我们也不能只谈自我而去忽视你身边的人。 《我执》恰如其分地打消了我对梁文道文章的无感。前段时间看《常识》觉得他虽然写的流畅又理性,但也仅仅是这样,我记不住他的观点,也记不住他的词句。
而《我执》,这本日记式的随笔,却很对我的胃口。(果然我还是对公共领域的话语提不起兴趣,完全没有全局观和社会意识啊!)
每篇仅四五百字,内容包括了爱情、故事、美、城市等等。
文字简洁、观点新颖,有想象的空间,也有实在的外延。
梁文道说他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这让我很是羡慕,
“说故事的人先是从自己广阔的经历中淬炼故事的轮廓,犹如在群星之间勾勒出星座的描线。”
“说故事的是后,他把它——这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交了出去。”
“如果说故事有时候会是一种勾引,那不是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而是述说故事的处境如此亲密。”
恰恰如此。
我的生活,因为没有故事,所以平庸寡淡,
又因为我没有故事可讲,无法建构新的亲密的处境,所以更加平庸寡淡。
好一个死循环。
生命的这一部分那一部分全都凝固麻木终至于退化萎缩。
“擅长文字的,终将 死在文字的手上。因为对方将从文字里大仙,无论对待任何事物,这个作者都是冷静亮度,且能掌握进退的分寸。于是感到危机的存在,如动物般本能地逃逸。”
许多时候,文字游戏也是感情游戏,关乎构思、立意、叙述的过程。主题暧昧、立意混乱、叙述克制的过程构成了一场博弈。
让人感到危险,又离不开这猩红的刺激。
我们害怕文字圈的武林高手,又担忧圈外的稻草人会辜负春天辜负美意。
文字(爱情)的距离让人忍不住产生占有欲,但一旦靠近,又担心不是你想象的样子。
好一个恶循环。
四五百字的感悟,作者冷静克制。
这是一场平等的对话。
我习惯了自己喋喋不休地长篇输出,输出一些自以为美的零碎,
但其实对话才是最好的形式不是吗。
这里不是指作者和读者的对话,
而是作为一个"情感宣泄"的我与一个”冷冷旁观’的我,
两者之间的对话,
最好的状态是,任何一方都没有赢,任何一方都自在舒展。
这本书是本让人很诧异的书,道长公然在书中谈起了爱情。这有种去拜访得道高僧,高僧却对你讲起了星座命相的感觉——有种说不出的诡异。
爱情是很感性的东西,突然把本质讲出来了,就让人不相信爱情了。道长的理性和透彻用在这里,就像是解密魔术,虽然你知道了魔术的秘密,但是从此你对这个魔术便毫无兴趣。人生如戏,想不清楚,活不明白,算是入戏了。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想活得长一点,还是活得糊涂点吧。
整本书是梁文道的一个专栏集,专栏这种东西如同心灵鸡汤,每周买本杂志,在末尾看上几篇专栏,算是进补。突然集在一起,一顿喝下,只让人消化不良顺带呕吐。
于是这汤我喝到125页便实在喝不下去了。 原以为此书与《常识》一样,是政论文评论文作品集。没想到是一部包含着哲学思考的文章集。
文章相当短小,一页纸一篇。是其在报纸上的文章合集。内容完全侧重于个人感受方面。对个人生活的想法。包含着哲学、心理等的思考。有些类似私小说,但又不是小说体例。内涵倒是颇值得回味。
只可惜心境不同,环境不同,而且是在上班匆忙时抽空阅读。无法达到共鸣。有些可惜了。 对于梁文道这个人,我听说过他在香港文坛的地位,但一直没有想过读一读他的文章。直到这次在图书馆看到了他的《我执》。
他的文字可以一读,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感受吧。其中有些我懂了,有些没有。这样想来,这本书是可堪一读的吧。
行文散极,有些味道。 看的第一本梁文道写的书,之前就听说他很博学,所以一直想读下他写的东西,不过读者太多所以没买,看了下豆瓣的评分还是折中买了这本书。
感觉他是一个很敏感的人,看过很多书,因此写出来的东西比较感性,反过来说就是没什么逻辑性,因为往往搭配不了所以的部分,我感觉是比较装逼的,不知大家怎么看。 微有同感。
题解:我都知道了;這一切謊言與妄想,卑鄙怯懦。它們就像顏料和素材,正好可以塗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無數的場景和遭遇。你所見到的,只不過是自己的想像;你以為是自己的,只不過是種偶然。握得越緊越是徒然。此之謂我執。
Eric Clapton的Tears in heaven本是他寫給亡子的悼歌,不知怎的卻成了酒廊里的情歌。動情的聽眾都以為那是送給心中愛人的曲子,還要假裝對方不在人世。
聽這些歌曲的時候,我們參與了集體身份的塑造,因為我們有一樣的失落。
在《魂斷威尼斯》裏面,托馬斯·曼沉思美與死亡的關係,這座水城的嬌美殘骸是沒的理性與瘟疫之陰影的象徵結合。回憶先哲關於美感的斷言:
“他們說,太陽熠熠發光,眩人眼目,它使理智和記憶力迷亂,它使人的靈魂為了追求快樂而忘乎所以,而且執著地眷戀它所照射的最美的東西。是的,它只有藉助于某種形體,才有可能使人們的思想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說真的,愛神像數學家一樣,爲了將純粹形式的概念傳授給不懂事的孩子,必須用圖形來幫助理解;上帝也是一樣,爲了向我們清晰地顯示出生靈,就利用年輕人的形體和膚色,涂以各種美麗的色彩,使人們永不忘懷,而在看到它以後,又會不禁使人們滿懷傷感,同時燃氣了希望之火。”
蘇格拉底教訓斐德若的話:求愛者比被愛的人更加神聖,因為神在求愛的人那一邊,而非在被愛者那頭。
早起柏拉圖的形而上學,人的靈魂曾在另一個世界見過各種完美的理形,那是個塵世不可能存在的絕對形式,例如最美的美,至善的善,符合數學定義的圓。但是人一誕生,缺陷與遺憾也就隨之而來了。
想像一個男人生來就少了一顆心,他善良正直,彬彬有禮,但就是沒有那顆心。
——Constance Fenimore Woolson
人總是向死而生。 弗洛伊德 死亡驅動
赫拉克利特: 德爾菲 既不隱藏,也不明言,他只給出一個記號。 而記號,皆有待詮釋。
伊斯坦布爾, 活在廢墟里。Orhan Pamuk “我执,小乘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是轮回的原因。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百度百科。
在读这本书的短短一个星期时间里,我曾迷恋的对象在微博上po出了他的婚纱照。曾经只是对图书馆临桌考研男生的暗恋,和自己打赌如果我们都留在那个学校我就要追他,后来终于禁不住抛出自己,收获无限冰冷。那个冬天我写了很多的字,春天时已是不一样的人。我对他的表达不及心中热情的千分之一,心中却已从一眼山中的泉,汇入奔腾的小溪,落入瀑布下的深潭,随江河一起狂奔过平原与峡谷,然后出海。
所以我总会感激有人用中文写下我羞于启齿的词句,就是这本《我执》。其中等待的却没有回音的痛苦、仰望一个人时的喜悦与自卑、想得到却终究失去的无奈,让我知道每一个全心全意爱人的人,都在一个联盟。他说,爱情是属于爱着、而非被爱的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在读这本书期间,我也无数次尝试搜索作者的八卦,却每每都搜到相似的批判言论。无论事实如何,我觉得能写出这般文字的人,必定是懂得何为爱,于是为爱所做的一切,终究不会多么不堪。我想这本书并非有意而成为一本畅销书——事实上就本书的私密与抽象来说,我甚至很难想象它竟会成为一本畅销书——它是作者的救赎。当这本书飘着油墨的香气放到书架与摊位之上,我想,他大概也可以不那么恨自己了。
而我,谁能说冥冥之中这不是一种注定——我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看了照片的那个午后,我在本该午睡的时间里决定还是要给予他们祝福,我点开大图再看一遍,发现照片上那个我曾迷恋的人居然那样陌生——就好像其实我从不曾认识了解他(事实恐怕也是如此),那么爱到底是多像是一个幻觉,我又曾经有多少执念?
我终究没有留言,不是仍旧放不下,而是发觉,我们其实并没有熟到我需要给他一个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