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1 - 书评
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技术不如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但为何却能一一打败对手,建立并维持庞大的罗马帝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为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罗马从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446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罗马的文明是传承于希腊文明,所以书中对希腊的历史有一个颇为详细的介绍,大约占了全书1/4的篇幅,看完此部分颇有感慨。
先简短介绍一下希腊的历史,希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经历了克里特文明(克里特岛,源自当时先进的埃及文明)、迈锡尼文明(伯罗奔尼撒半岛)、400年的中世沉寂、终于到了公元前800年左右的繁荣的城邦国家时代,同时期向爱琴海沿岸和地中海沿岸移民,其中意大利半岛的南部也是罗马的南侧就是希腊人移民建立的城邦。罗马的开国国王据说就是迈锡尼文明时期特洛伊战争逃亡者的后裔。这是后话了,回来还说希腊。
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有300个左右的城邦组成了散漫的大希腊,其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代表——雅典和斯巴达。
斯巴达
斯巴达的体制可以概括为种姓制度和军事治国。种姓制度是指三个严格的世袭的阶级,统治者斯巴达人,血统来自征服者多利亚人,享有政治权利,唯一的工作就是服兵役;自由人皮里阿西人,从事工商业,没有政治权利,但有服兵役的义务;农奴希洛人,没有政治权利没有财产权利什么权利也没有,也不用服兵役,只要在斯巴达人的农场劳作。由于斯巴达人占人口少数,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造成了其军事治国的铁血传统。
斯巴达的男孩一出生,如果体质不合格就会被淘汰;没有被淘汰的,一到7岁就要过军事化的集体生活,直到30岁,就算结婚也要晚上回到集体宿舍,为了防止骄奢丧志集体宿舍就是简陋的帐篷;30-60岁,有了政治权利,可以回家睡觉不再过集体生活,但是一直要服兵役。为了保证供应优质的军事生力军,斯巴达的女人也要求体格强壮,进行体育训练,而且训练时候是裸体哦,因为越神秘越向往。斯巴达人认为,两性结合就是为了生育,单身是可耻的;服从是第一位的,读书和辩论这种有独立思想的行为是不鼓励的。
斯巴达在有政治权利的纯血统的斯巴达人当中也是实行三权分立,二位世袭的国王、贵族家庭掌控的约28人的长老会和30岁以上所有男子组成的市民大会。由于使用铁币不被使用金银币的其他国家所认可,因此贸易较少,经济基本是自给自足、艰苦朴素的。在斯巴达人当中实行贫穷的平均主义,是不是有点儿熟悉?
雅典
雅典的政体经过王政、贵族政体、独那个裁之后经过梭伦改革、克利斯梯尼改革之后进入了民主政体。10人组成内阁其首领是议长,贵族家庭组成的长老会,20岁以上雅典市民一人一票组成的市民大会,30岁以上雅典市民抽签产生的500人会议也就是省厅行政机构,但市民的资格认定比较严格必须是父母一方或者两方都是雅典市民的孩子。市民大会上,如果过半数的人通过的话,任何一人哪怕是最高执政官也要被流放,而且还真发生了不止一次。在这样的政体下,希腊的经济文化都极大繁荣,相比较斯巴达的军事强国地位,雅典是经济强国。到了希腊文化最辉煌的伯利克里执政期间,伯利克里曾经发表过演讲:“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担负公职的人能够得到的荣誉,不是因其出身而在于它的努力和贡献。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默默无闻。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一样,享有充分的自由……甚至连怀疑、妒忌都是自由的……我们可以享受各种娱乐,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一切可是发生在公元前400年前啊,当时我国在春秋时期。
所以,看出来了吧,雅典代表着民主,也是为当时希腊大多数城邦所采用的,斯巴达个性化的采用铁血政治。本来双方各自发展,到了波斯第二次入侵的时候结盟保卫大希腊,斯巴达陆地称雄甚至发生了斯巴达300壮士这样可歌可泣的事件,雅典以海军称霸。战胜了波斯入侵之后,双方的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了分道扬镳,最终发生了彼此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斯巴达胜利并建立霸权30多年。
在这本书中希腊的历史介绍到此为止,毕竟这是讲罗马人的故事。我看了这部分内容有个感想,当铁血与民主正面碰撞的时候,往往当时铁血胜利。比如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战争,比如二战战端初起时法西斯国家的胜利,比如……可能是因为铁血因为极那个权所以意见统一决策快实施快,特别是赶上一个铁腕且有才华的领导者的时候基本上是高效有效,民主自由难免散漫、个性化难统一而且决策慢。但是放了长远来看,哪个更有生命力、社会更有效率,这就不言而喻了哈。
那么,平时应该依赖民主的制度安排;在特殊时期,就应该集中制一些了。这个道理,其实是都挺明白的。美国执行最好,在二战参战后罗斯福执政时期已然如此执行了,战后一切又恢复原状。比如满清在铁血入主中原之后,开始满汉相融等等,所以清朝长治久安,但是对比下元朝就是短命了哈。不知道我举游牧和农耕这个例子是否妥当,但我感觉是有点儿共性的。比较难以把握的是,什么时候是特殊时期,其实希特勒上台时候也是德国国内矛盾很激化,德国民众都认为特殊时候需要铁腕领导人带领他们渡过艰难;更难以把握的是什么时候特殊时期已经渡过,需要结束特殊时期的特殊安排,权力一旦上瘾了要自动退还真是很难的呀,这个例子更举不胜举了。延伸到企业也是一样的,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强势、极端、偏执的个性,企业在创始期通常是靠创始人个人的铁腕政策才能创业;但企业如果发展下去想要形成规模,就要逐渐向制度化、团队化发展了。
历史越读越有意思,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兜兜转转,一切都发生过,一切的道理都在那里,可是还要继续兜兜转转地反复,人类的智慧如果只靠传承就可以领悟的话,人类的文明得以多么快的速度发展呀。也许人类的基因里真是被神下了一个遗忘咒了吧。 历史必然向前是真理,同样,历史上偶然事件的积累也是真理。要想做历史的主人公,需要做到的是尽快解决和摆脱不好的偶然,把好的偶然引向必然。
——盐野七生
史料的繁杂与缺失,真相的模糊不清,写一个朝代兴衰是个浩大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明朝那些事儿》做到了,当年明月不止讲了一个好故事(语言的运用、章节的编排、史料的取舍),更把自己的观点代入其中,但是却还没有脱离大的正史轨迹。而《罗马人的故事》和《明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遵循正史的前提下,把握好了语言的运用(总体上翻译还是蛮不错的,当然这是第一步,不知道后面如何)、章节的编排、史料的取舍,更关键的是盐野七生想从这段历史找到从偶然引向必然的那些因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俺喜欢读历史书的根源,因此一本好的历史书不只是讲了一个好的故事,更是能引起你的思考。读史关键在于,你对历史如何提炼、如何思考、如何给出自己的意见和结论,当然最后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准则。而《罗马人的故事》正是能够给你足够多素材的书,让你去完成这种对历史的“自我学习”,千年的罗马史实在给了我们太多太多。
言归正传,说说《罗马人的故事1》的感悟
1、开放与包容
建国的王政时期,六位国王出自三个不同民族(这个词并十分恰当)——罗马土著、萨宾人、伊德鲁里亚人;战败国一般不会成为奴隶,而且很多时候会授予市民权,而市民权是有在市民大会上行使投票权力的;战败的将领并不会被过分处罚;对被征服者的神明充分尊重;贵族与平民都有成为官员甚至执政官的可能(虽然难易程度不同)。可见,罗马的开放与包容程度绝对令人乍舌。
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群体被罗马捏合在了一起,用中国的历史词汇来描绘,这有种王道,甚至仁道的理念在里面。与之对应的希腊,虽然也曾经辉煌过(民主的雅典、军国的斯巴达、无敌的马其顿),但缺少包容(在雅典必须双方父母皆为雅典人才可以授予市民权,而斯巴达更甚)让他们的衰落不可避免。想想连对希腊贡献巨大的亚里士多德也从未成获得雅典市民权。
一个国家的短时强盛可能不一定源自包容,但国家长久繁荣则必然少不了开放与包容,甚至俺认为这是首要条件。中国历史上的例子也很好举,唐朝正是胡汗结合的最高巅峰,胡汉混血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天可汗不只是由于唐的军事强大,更是唐王朝开放包容政策的体现。清朝的界碑由满汉藏蒙回五种语言写成,康雍乾的盛世也缺少不了这种开发与包容(这里肯定很多人存疑,算是俺的一家之言吧)。
当今自由主义、开放社会这些理念,也许能从罗马这里找到最好的论据。大至国家,中至企业,小至家庭,我们都需要学习这种开放和包容。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零和博弈”的世界中,民族主义也在全球化的过程显现出了更多的弊端。学学罗马吧,无论文化,无论语言,无论地域,无论贵贱,把曾经的敌人变成朋友甚至战友者方能恒强于世。
2、规矩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国缺规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两千多年前孔子不就在《论语·阳货》感叹“礼崩乐坏”。中国人就是变通的时候太多,规矩的时候太少。上升到社会、国家、文明层面,咱们的文明也总是对规矩缺乏基本的认识与尊重。
而罗马绝对是一个处处有规矩,处处守规矩,处处敬规矩的民族。政治上,执政官、元老院、市民大会三位一体,每年选择两名执政官的制度行使几百年而鲜有违背。军制中武器配备、老中青搭配、单位数量的严格控制、军官的选拔甚至安营扎寨都有绝对严格的规定。外交上罗马也同样坚守几百年来的规矩,对投降的城邦绝不屠戮,与同盟国互相扶持数百年,战争开始后也不增加盟友的赋税,与交战国也同样信守承诺。
罗马人有规矩却不保守,规矩不对就改,当然改之前还是要绝对服从的。平民与贵族矛盾大,就设立护民官;平民阶层随着地位的提高也可以竞选所有的官职;元老院也不仅仅是贵族的议事场所。因此并罗马没有陷入雅典、斯巴达、马其顿那种墨守成规,阻碍发展,相反在最初的五百年间缓缓进步,也许步伐不快,也许存在反复却没有停止向前。
3、制衡下的效率
绝对民主的雅典,寡头政治(精英统治)的斯巴达,王权的马其顿,没一个能长久的兴盛下去。每一种政治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历史上都有过辉煌——伯里克利时的雅典,列奥尼达时的斯巴达,还有亚历山大大帝时的马其顿,但其盛极而衰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外因不去探讨,内因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他们都缺乏一个制衡而有效率的政体。
雅典的绝对民主,最好的体现是“陶片法”——只要攒齐6000块签名的陶片,任何希腊高官都可以被驱逐10年。但正是“陶片法”也加速了无政府主义的泛滥,成为操纵民众情绪和党派斗争的工具。希腊的民主的公平性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其效率低下以及任意而为也同样令人咋舌。除非当政者像伯里克利这样,既有实干才能,又有政客厚黑底蕴,外加受民主欢迎的性格,否则内耗不可避免甚至致命。
斯巴达运用的是寡头政治(精英执政)的模式,有国王也有执政官,但真正重大的决议和国王的存废都是有元老院掌控的。即便存在公民大会,但投票权重上贵族超越了半数。寡头政治的效率提高了,还有容错的空间,更能防止王权的过分独裁。但民主中精英成分太浓,普通民众没有可以议政的渠道,贫富差距拉大(斯巴达看起来是最过集体主义的城邦,但集体与集体间差异却是巨大的,很多人被剥削了公民权),阶级矛盾严重。最终斯巴达在不断的起义中走向了衰退。
至于马其顿王权的坏处,不用过多的解释。2000多年来中国的皇权统治,让我们重复着治乱循环中,永远生活在“一部分是想做奴才而不可得的时代,一部分是坐稳了奴才的时代”,明主、昏君层出不穷。
罗马很好的避免了过分集权与过分民主,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的结合紧密并互相制约。需要国家集权度过难关时,执政官的职权会上升,甚至会任命独裁官;元老院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贵族议会,很多平民阶层也能成为元老院的一员;公民大会选举执政官,却不能选举元老院,这又让元老院能够避免民意中因情绪而产生的不好的决定(有点英国上院的感觉);公民大会的投票权重也从原来的第一阶层超过半数,变成代表中产阶级的二三四阶层成为权重最高的部分,避免了贵族过分揽权。制衡而有效率,平民的诉求基本都可以满足,但是却不是唯民意而是从。有点杰弗逊的建国理念——在保持不韪民意的基础上,由精英统治。
最开始知道《罗马人的故事》这一系列的书,是从博客里面的一篇博文,博主在博文里对《罗马人的故事》的评论中描述罗马帝国崛起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罗马人与众不同的性格和气度深深吸引了我。通过其他方面的了解知道,它确实是一本好书。如果要问为什么我会选择看罗马?我是个世界主义者,罗马人的自信与宽容、竞争与开放、人性与自由很多方面跟我现在的价值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罗马人的故事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是这个系列丛书的第一本,描述了罗马从公元前753年罗穆路斯建国到公元前270年罗马称霸意大利半岛的故事。这500百年的历史,看着罗马一步步地走来,尽管缓慢,却很稳健。那为什么当时只有罗马人能做到这些?归根到底是这几个方面;
罗马人的眼界。我们现在看过去,历史是必然的,但在过去的人眼里很多看是偶然的事件却造就了今天的必然。盐野七生说过:“东方帝国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罗马人正在修建罗马大路”。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无疑很讽刺,但这是事实。两千多年过去了,罗马人修的大路现在还在使用。而中国的长城现在除了收门票之外,还有什么用途呢?当时出于政治和战略所修建的罗马大道,不仅仅是为了加强周边各个同盟国、同盟市和殖民地的联系,罗马人把他们的目光放得更远,他们不仅仅是局限于意大利半岛,而是整个地中海世界,甚至整个世界。
罗马人的性格。普鲁塔克在《列传》中说:“没有任何比同化被征服者的做法更能使罗马强大的了”。罗马的强大,归根到底是罗马人宽容开放、兼收并蓄的性格。对战败国的人,罗马并不是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奴隶,而是给予他们市民权,同化他们。将他们所信仰的神当作自己所信仰的神来信奉,将他们的优秀文化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当中。同时代的希腊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则不然,他们极为排斥异帮国家。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罗马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希腊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罗马却稳步先前的原因所在。
“古代罗马人留给后世的真正遗产不是辽阔的领土,也不是经过2000年以后依然挺立的遗迹,而是不论宗教和人种肤色,一律予以同化的开放性”。但是相距那个时代虽然已经过去2000年,现在我们始终不肯放弃宗教上的不宽容,排斥其他的民族和人种。这是比较可悲的地方。
罗马这500百年所积蓄的力量,就好像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积蓄起来的力量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才开始了解其真正的价值一样,将会使罗马变得更加强大。期待看下一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