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说书 发表于 2013-5-24 23:48:15

神秘化身 - 书评

  自从在上一个案件身心受创后,卡西黯然离开重案组,并和同事山姆交往,但并没有走出之前的阴影。此时,山姆接到了新的凶杀案件,一名年轻女子在都柏林市郊的荒废小屋遭人刺死。从黑暗中浮现的女孩尸体靠坐在墙壁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142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Daniel 发表于 2013-8-28 05:27:50

  
      
      
      
    当我第二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铸成了这个悲剧?我在初时以为是利益,可是后来就弄不明白了。当丹尼尔说:“神说,拿走你要的,为它付出代价。”我好像明白了些许。在我最初看这些聚居的青年时,我就觉得他们不正常。为什么不正常?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有年轻人喜欢这样的生活?但后来,我跟卡西一样爱上了他们。因为温馨的氛围。或许主要是因为他们满足。有谁能像隐士一般的住在山楂林屋呢?或许只有满足的人吧?他们提前看清了人生,并且决定了要怎样度过。我很高兴,他们四个人安于现状,他们得到了满足。虽然时间不会为幸福驻足。可是卡西、蕾西都爱他们。这就很好。我很喜欢丹尼尔。

keensh 发表于 2013-9-1 22:18:06

  蕾西活着, 是为了伤害所有爱她的人的精神家园;
  卡西的存在, 是为了消灭别人的物质世界;
  而这个作者, 实实在在的毁灭了每个人心中的乐园,还洋洋自得, 一脸坦然.
  
  实在弄不清这书有什么值得存在的价值,还假装买的非常火...
  得有多三观不正才能写出如此龌龊的书啊?

petits 发表于 2013-9-1 23:03:07

        看惯了干脆利落、入木三分的本格推理、侦探悬疑,换到这一本凸显女性笔者风格的作品,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和一般侦探小说不太一样,这一本角度独特,笔触细腻,将卧底探案过程当中的心理博弈写得再细致不过,看着很过瘾。在作者笔下,警探侦案既有镇定凛然,冷酷决绝的一面,又有外人难以察觉的温情渗透其间。嫌疑犯之间,警探与疑犯之间,甚至警探团队内部都存在盘根错节的联系。任何人都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个性丰满独立的个体;任何案情都不是正义与邪恶的简单对立,而是纠结中暗含执着的生命历程。有人孑然一身,行踪飘忽,身份模糊,一旦发觉和暂居地可能会发生永久连结就毅然斩断一切,不知疲倦地玩消失后又重生的游戏;有人生性孤僻,自觉无法独自生活,便结成团体相依为命,但毕竟不能把五个人搅散了拼出一个,缝隙总是存在,并随着时间越裂越大,意外事件更加速了小分队的瓦解,最后重又变回一个个单体分子,即便表面上融入现实社会,但顽固的孤独感依然深入骨髓,且创痛之深,一生难以平复。人生无不散之筵席,孤独才是串起整本书的主线。
        可惜的是,书里的景物刻画、情节铺垫有点过于巨细靡遗,有些横生的枝节并没得到合理的解释和呼应,使得本来就稍显简单的故事主线相形之下更为单薄。特别是末尾谜底揭晓之前感觉特别的冗长拖沓,吊人胃口吊过了头。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很不一样的书,花四个晚上忍受欲罢不能的煎熬,值得。顺便说一句,译者的文笔很棒,流畅圆熟,不见翻译腔。

ligeng 发表于 2013-9-16 15:42:10

      梦幻般的山楂林屋,住着五位远离人间烟火的好友:这是一个童话的开始,却有一个哀伤残酷的结局。因爱,他们走在一起;同样摧毁了美好的幻境。所以,神说,拿走你需要的,然后付出代价。爱的代价是自由。
      蕾西想逃离爱的围城,却背叛了友情的承诺;于是悲剧似乎不可避免,到来时依然惨烈。卡西作为替身卧底,入戏太深,受伤亦重。遂不知庄生梦蝶,或蝶梦庄生。

Viv赵 发表于 2013-9-18 17:53:02

  是冲爱尔兰这个名字和书封面的那个女孩的清冷隔绝才决定买的。
  但对一个刚遭受感情重创的人来说,可能读懂太难了,有时看得头痛,所以没有办法去逐字逐句地欣赏和描绘小说里的场景和风景。
  但,即便是这样的状况下,还是觉得很值得一读。
  未完的故事,不可知的人生,流失的生命的片段,谜一样的故事,让人有很大的想象的空间。
  究竟是什么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点点的痕迹,那些散落的又是什么?
  深深的思考。。。
  以后有空再用不同的心态读一次。

微笑的 发表于 2013-9-18 22:17:05

  创作幻灭爱与被爱──谈塔娜法兰奇的《神秘化身》
                                                              刘韦廷
  
      似乎只要每隔一阵子,我们便能看见某名新作家以大放光彩的首部作品引发书评的热烈讨论,并在销售排行榜上有着亮眼成绩。然而,身为读者的我们,终究无法得知这些作家花了多少时间,将全副心力放在构思这样一本杰出的处女作上头。于是,这些甫出道时发光发热的瞩目新秀,几乎有一半均会于创作时限显然更为紧迫的第二、第三本作品发表时,由于缺乏稳定水平的写作表现,最终难逃被人遗忘在茫茫书海中的命运。
      所幸的是,塔娜法兰奇的《神秘化身》,显然证明了其前作的成功并非昙花一现,不仅在故事娱乐性方面照样有着出色水平,角色所拥有的生命力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纵使是本悬疑惊悚小说,但随着我们一页页翻读下去,也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凶手究竟是谁,早已不是我们最在乎的事。相较之下,书中的角色会迎来怎样的结局,反而才是令人手不释卷的真正重心。而塔娜法兰奇塑造人物的功力,也由此便可见一斑。
      基本上,我们可以说法兰奇的第一本作品已经极为成功地向读者展示出她在写作方面的浓烈个人风格。但在这本《神秘化身》中,除了她的写作特质依旧显著外,却也比她以前的写作要透露出更多作家对于创作方面的观点及想法。
     在《神秘化身》里,塔娜法兰奇藉由故事设定上的安排,让主角卡西以大量篇幅谈论警方如何塑造卧底探员的虚构身份等事宜。而想让卧底行动不被人轻易拆穿,也绝非仅是帮他弄些假证件便能了事,若没有事前设定好详尽的身世数据及过往经历等事作为辅助,则难以使卧底完全融入自己扮演的角色中,更别提想要说服他人。
     这样细致的设定,可以让我们对应至塔娜法兰奇在两本作品中均采用的第一人称写作方式。如果想要故事的主述者得以说服读者,在落笔之前,必须得先在心中规划好角色的所有一切,方才下笔书写;甚至当故事发展到某种程度后,由于角色的完整生命及思考模式已在作者脑海内完全建立之故,是以也更能大胆放手,让角色完全引领故事的发展,展现出作者与笔下角色同质化后,所能表现出的无穷魅力。甚至,在这本《神秘化身》中,这样关于创作者完全融入自己角色的描述,更在第一人称的情况下显得强烈不已;由于采用了「我」来书写全书,使卡西在卧底时的描述,几乎仅会出现她所扮演的蕾西这个名字,而这样的情况,也会使读者在阅读一段时间后逐渐习惯,因此完整感受到卡西在面对入戏过深时的难以自拔。
      而类似这种任角色自行发展的写作情形,其实并不能算是罕见,只是在同类型的悬疑推理作品中,如此的手法则显然较为少有。在前作《神秘森林》时,我们曾经得见法兰奇把故事完全交给角色引领,虽说部分谜团于书末时并未完全解开,却也因此更突显出真实人生的面貌。而到了这本《神秘化身》中,法兰奇在揭开真相的部份,则明显比前作大方许多,对于书中最为主要的两大谜团,纵使仍有部分语焉不详,却也足以让读者自行推敲出所有真相。
  但就这样的改变而言,我们也照样能从故事本身,窥见与作者自身相互对照的部分。当故事接近末了之际,主角卡西提及当卧底行动准备收线时,势必得让自己尽力脱离角色,使案子有个完整交待。《神秘化身》就这个部分来说,显然拿捏得当,不仅顾及了塔娜法兰奇原有的写作魅力,也让读者们看见《神秘森林》与《神秘化身》的主述角色,于个性方面的确切不同之处。
      除了以上提及的部份外,综观、《神秘森林》《神秘化身》以及之后的《带我回去》这三本作品来看,我们也能发现法兰奇的作品,均十分重视一种如同乌托邦幻灭般的成长苦涩气息。在《神秘化身》里,那样乌托邦式的与世隔绝气息,则由其他两部作品中那种时间上的构成,一转成为空间与环境般的存在,就连角色之间的情谊,也详细书写出我们曾一度拥有、也自以为永远不会被磨灭拆散的友情,令人读着读着,便会忍不住回忆往昔,进而对卡西的难以自拔感到认同之至。
      只是,幻灭本身,或许正是法兰奇想藉由作品所描述的主题。于是,随着故事继续发展,《神秘化身》也更加巨细靡遗地展现出友情上的裂缝。看似彼此坚贞的乌托邦,亦终究被情感付出上的不平等,以及残酷冷峻的外在因素无情摧毁,徒留下一声漫长叹息,于读者心中徐徐回绕。
      或许我们能说,法兰奇的这些作品,均在谈论我们如何爱人,又是如何畏惧被爱。其中有的角色选择了逃离,而有的角色则选择了面对。但不管如何,这样一种在角色身上所展现的真切情感,也正是塔娜法兰奇之所以如此打动我们的最大原因。
      毕竟,我们也曾在不同的状况下,面对过相似的困境。甚至更像是作者写作、警察卧底一般,自行创作出我们面对不同环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面相。而这,不正是让我们之所以如此融入《神秘化身》的原因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秘化身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