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 - 书评
亚瑟·莱姆因被指控犯下一级谋杀罪而被捕,著名刑事专家林肯·莱姆率队调查此案。很快,一连串案情极其相似的奸杀案浮出水面。在这几起案件中,尽管犯罪现场铁证如山,犯罪嫌疑人却都宣称自己清白,而且对罪案一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010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看这本书的状态总的来说相当奇葩,花了两三周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的前一半,之后花了一个中午、下午课件、晚上除了写作业的所有时间读完了书的剩下一半。我的总体观感是,前半本相当缓慢略显无趣,后半本高潮迭起惊悚无比,结尾却又有那种让我想撕书的感觉。
首先来说第一点,也就是这本书的主题:信息安全与身份盗窃。
不得不说,虽然前半本节奏慢很无趣但是信息安全的部分还是让我看的十分胆寒,还有大后期的一个情节更让我在看书时直接懵倒。个人对电脑有些兴趣,因此对之前的人肉搜索的方法也大致有些知识,这本书虽然有很大一部分艺术加工的成分(也许吧,其实我也不确定)但的确能够泄露我们个人信息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我自己知道自己在某处和某处有着不慎的发言和身份泄露的危险,而用头像以及一些常见信息能够很好的把一个人的豆瓣、贴吧、QQ等信息串在一起,在从中寻找蛛丝马迹并非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疼殉推出的一个什么“我可能认识的人”也是相当可怕的功能,直接命中你身边的熟人以及其名字、信息。不难想象如果你的朋友被这样一个居心不良的黑客盗号了……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可想而知(这时候别的地方得到的信息也能帮助对你有着一定的了解),线上攻势如果再转到线下会是相当可怕的结果。可能被《蓝色骇客》一样突然闯入、《破窗》以欺骗的方式接近,再或者会导致《XXXXX》(看过的人懂,勿指明,勿泄底)中的无奈反抗。当然我觉得这也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后有些一惊一乍,但是不能不重视的事实是,和网络无关的身份盗窃已然出现数起(前几年的什么官来着)信用卡盗刷、冒用也已经屡见不鲜(比如苹果的黑账号),所以《破窗》的描写并非完全不可能。
之后稍微提点最近看到可能有用的,因为我们一直被教育密码要大小写数字混杂加满符号。但这样的密码位数不够长的话也就是和平常的密码一样会被秒破,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使用完全无关(底线是在字典里查不到的词组)的三四个单词构成密码,因为这样的位数长难以被暴力破解,如果无关的话社会工程学也并不可能在字典中加入过多的荣誉词组来猜。当然,还有检测密码强度的网址。
然后就是尽量不要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即使没人会用来犯罪但是来骗点钱(无论是盗刷还是骗他人)是有可能的。不过相信各位在这方面也当然有些经验,那么关于信息安全的我就写到这里了。
第二点,就是喜闻乐见的鞭笞迪弗。
虽然我很粉迪弗,但是说实话,我一直不觉得迪弗的可推性做到很好。只是节奏快入题紧意外性强学习的知识多,看了这本书是更有想撕掉结尾的感觉,不知道有没有人成功猜出,但是我就是觉得坑,就是觉得坑。造神运动一次又一次我就不说什么了,但是迪弗这次凶手隐藏的方式非常非常让我不满,在《棺材舞者》《蓝色骇客》等作后心理死角的人设已经走到尽头(这也是我喜欢《冷月》的直接原因——凶手的意外性是存在尽头的,但是目前布局还有无数方式要走。)但是破窗并非在尝试去尝试新的心理尽头,要是也就平庸一点选个一般人设倒也算了,但是迪弗偏偏选择了刻意追求意外性,导致了十分坑十分坑的一幕。要是这一幕有着开头所说的,长篇大论的论述以及详实的论据倒也算了,这样的作品还是有些成为了经典的。但问题是,虽然有着还算篇幅不小的论述,但是……证据……居然……都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是那些主角们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紧急搜查的方式强行给挖出来的,强行挖出来的未出现的血淋淋的违反了十诫二十戒律对读者极为不公平的新证据。所以必须要用到坑爹不可靠的直觉,之前某书和某书已经让我的常识颠覆到迪弗的领域了,现在再把这个常识拿回来,只能“呵呵”复“呵呵”。又一个但是,同时,在这本书中,直觉也难以使用。看过就明白我说的原因了。当然,我也有可能犯错,说不定英文版看的不专心,不过我觉得我的看法没错,具体如何我再去翻翻中文版便知了。
但林肯已经不是初犯了,虽然可能有伏笔,可能有别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是有限度,有偶然性多向性模糊性,不能取代证据。在看《空椅子》的时候,我就为最终的某次抉择的一句话的理由而怄气不已,是的,事后看来可以这么理解,但当时省略了一些东西,以当时的条件参阅本书也是没有什么不自在的,完全没有什么不自在的。然后就被这样的场外证据给阴了,所以《空椅子》的地位一直不高。别的地方可用的信息好歹是交待过的(虽然可能很隐蔽),所以要不是有那些信息安全的知识撑场面,我这本书打分打的绝对比《消失的人》还要低——一星。
最后再稍微说些别的,本书中的杀手绝对是凶悍之极,这也是书中后一半我一口气看完的原因,具体哪里凶悍了我不剧透(我觉得说出书中篇幅1/3以后的东西就算剧透了),这一下实在是让迪弗元气大伤。不过看了这么多侦探小说,我居然没有对这种行为欣喜甚至于麻木。在这本书中依旧喜欢普拉斯基,觉得这种性格很有趣令人容易亲近,也会犯错犯迷糊但知错就改,不是一个神或者暴政者,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书中后期节奏快的非常逼人,这也是为什么前半本拖拉了三周最后一天补完的原因。不知不觉这篇书评也突破两千字了,也算突破了我的记录吧,于是就此刹笔,想想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想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