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 发表于 2012-7-18 10:14:50

鲁迅全集 - 花边文学 - 书评

  《花边文学》作者鲁迅常常写些短评,确是从投稿于《申报》的《自由谈》上开头的,集一九三三年之所作,就有了《伪自由书》和《淮风月谈》两本。后来编辑者黎烈文先生真被挤轧得苦,到第二年,终于被挤出了,鲁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8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来哟 发表于 2012-7-19 14:47:29

这一个名称,是和我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5〕,换掉姓名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那立意非常巧妙:一,因为这类短评,在报上登出来的时候往往围绕一圈花边以示重要,使我的战友看得头疼;二,因为“花边”〔6〕也是银元的别名,以见我的这些文章是为了稿费,其实并无足取。
花边的名称的来由

这个可真是跟时代有关系,如果作者不交代,真的若干年后,读起来很难理解了

来哟 发表于 2012-7-19 14:51:14

公汗 应该是作者曾用过的笔名

来哟 发表于 2012-7-19 14:56:07

于是“彻底”论者就得到一个结论:现在的一切文艺,全都无用,非彻底改革不可!
一段排比的论证之后,得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让“彻底”论者原形毕露

小豌豆 发表于 2012-7-20 13:49:47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但从官得食者其情状隐,对外尚能傲然,从商得食者其情状显,到处难于掩饰,于是忘其所以者,遂据以有清浊之分。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
这段或许说明了北京和上海的区别

小豌豆 发表于 2012-7-20 13:53:14

“莎士比亚”     苗挺     严复提起过“狭斯丕尔”〔2〕,一提便完;梁启超〔3〕说过“莎士比亚”,也不见有人注意;田汉〔4〕译了这人的一点作品,现在似乎不大流行了。到今年,可又有些“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起来,不但杜衡先生由他的作品证明了群众的盲目〔5〕,连拜服约翰生博士的教授也来译马克斯“牛克斯”的断片〔6〕。为什么呢?将何为呢?
这篇文章看了一篇,不明白在讲什么事情:Q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迅全集 - 花边文学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