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虫 发表于 2013-5-24 22:08:07

军备及其影响 - 书评

  《军备及其影响》是谢林关于武器(尤其是核武器)在外交中的作用的研究。作者认为,外交是一种讨价还价的权力以及利用这种权力来维持和平或者威胁发动战争,他将这种外交称为“暴力的外交”。他在书中重点关注的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234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冰原拾 发表于 2013-7-20 17:29:38

         谢林是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2005年他和罗伯特.奥曼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人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
         谢林的思想主张突破了经济学理论数学表示的传统方法,开创并发展了“非数理博弈理论”。该理论框架的主要内容分别体现了下面三个方面,而这三方面又分别是以他在三个时期的三本经典著作为代表。
  1、代议和冲突管理理论:《冲突的战略》1960—在书中,他运用博弈论对讨价还价和冲突管理理论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这些理论被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并成为奠定国防经济学的著作之一。谢林的成果从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中已经开始应用。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博弈论应用在军事和国际关系决策上的绝佳范例,也正是这一事件,奠定了谢林在军控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和博弈论中的权威地位。也正是因此他也被人们称为冷战博弈框架奠基人
  —《军备及其影响》1965
  2、        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理论:《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1978
  3、        自我控制理论:《选择与结果》1984
  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人们之间的互动及其影响,构成了谢林所有学术贡献的一条主线。
  
         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那样,他没有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着墨很多,也导致我在看完这本书后一直觉得这不像是一本写军备控制的书,或者是这本书的名字取得不够贴切全书内容!整本书其实只是把核武,军事力量,大国政治作为整本书的一个宏观例子来作为理论和逻辑演绎的纽带,最终教会我们的确实如何在互动中,不管是人与人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或者讨价还价中占得先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利益。其实也就是又回到了他的老本行——博弈论。
  
         谢林认为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势弱的一方通常会成为强者,对此也可以理解为将自己固定在特殊的谈判地位是有利的,当任何一方认为对方不会做出进一步的让步时,协议就达成了。因此可以认为,谈判的实力就在于让对方相信你不会再让步了。为此,谢林还进一步描述了能够把自己锁定在有利地位的三个战略,即不可逆转的约束、威胁和承诺。结合《军备》中承诺的艺术,和《战略》中关于谈判,威胁的章节,我就简单对谈判中的承诺和策略选择结合在一起按照我自己的思路总结一下,并且附上我的一些思考!
  
  1、        如何做出既有威慑又有效的承诺?
  方式—:能力与目标的结合:放弃主动权,恶化自身的选择权------威慑往往依赖于将主动权让给对方的原则。
  我们常常必须设法表明我们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冲突的战略》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关于可信战略(credible commitment)在冲突或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基本内涵是在谈判与冲突的场合,如果博弈一方能够以可信和可观察的方式限制自己的某些选择自由反而会增强其谈判地位,而赋予一方更多的相机决策权则可能伤害该参与人的利益。咋听起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更多的行动自由总是意味着更多的机动性,即便在最差的情况下,你至少可以将机动性弃而不用,保留它怎么会对你有利?例如开车相向而行的博弈里面,扔掉方向盘就是一种关于绝不退缩的可信承诺,他虽然限制了你的行动空间,但反而受到了吓退敌人的效果。谢林在书中多次提到以合约或立法形式确立可信承诺的意义。之前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可以看做是大陆方面在谈判僵局中采取的一种新策略,其意义在于以立法的形式向世界作出的一种可信的承诺,其意义就在于以立法的形式向世界做出一种可信的承诺,这个法案的通过确实限制了大陆在突发事件下的回旋余地,但是另一方面,台湾宣布独立就等同于武力统一的立法承诺消除了人们对台湾宣布独立之后大陆可能采取什么立场的种种猜疑和侥幸心理,使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谈判地位大大增强了,有利于维护两岸和平。
  但是这样的承诺必须符合两个特征:其一,其界定是确定,清楚地,不留一点后路的:否则就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可供离开的缺口,对手将预期我们会在强烈的诱惑下做出体面的撤退。柏林的西区是一块西方军队占领的被严格界定的土地,我们的承诺之所以是可信的是因为军队无法撤离。其二,承诺的内容往往是不确定的,承诺本身是开放式的。就如在西柏林遭受攻击时,西方将做出如何的军事反应是不明确的,往往是和挑衅行为相对称的行为。
  
  这个方法已经被事实证明是解决冲突、避免战争的非常有效地手段!
  下面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描述谢林的策略:假设两个国家存在领土争议,双方都可以采取动武(M),或者不动武(F),如果一方动武,一方不动武,双方的收益各自为a,c,如果双方都不动武,最终达成和平协议,双方的收益都是b,其中a>b>c,那么矩阵如下:
          M        F
  M        0,0        a,c
  F        c,a        b,b
  上面这个表格有3个nash均衡,两个纯策略均衡和一个混合策略均衡。按照传统的分析是得不到一个聚点解的。这里就不得不讲一下谢林的聚点(focal point)思想:认为在效率曲线上,必然存在一点,使得博弈当事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讨价还价(bargaining)实际上是一个非零和博弈,是可以实现双赢的,关键是要找到这样一个合适的点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而要实现这个,就对信息的沟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非合作博弈中,难以实现这个聚点就在于博弈参与者是完全信息模糊或者不对称的。而在这个例子中,假设国家A先行承诺自己的策略:如果国家B动武,则自己也动武。然后国家B观察国家A的行动而决定自己的行为,完美均衡的结果就是双方都不动武,实现了和平。
  
  正如上述例子中体现的信息一定程度透明的重要性,谢林在1960年的一篇书评中设想了一场意外战争:苏联拥有一种发射核弹的自动装置,但是美国不知道,这种先进装置没能起到威慑作用,于是两国爆发战争。受他这一思想的启发,1970年代美苏开通了两国首脑热线电话,彼此增进了对对方的了解,战争的危险性就降低了。也就是说如果能让对方了解到你还有二次还击能力,那么冲突的危险性就降低了。
  
  方式二:能力与目标的结合:“承诺”的程序—政治介入:以国家的荣誉、责任和外交声誉做出承诺
  195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台湾决议案以及美国与中国台湾签署的军事援助协定就主要不是为了向蒋介石保证美国将保护台湾,其直接意义就在于影响第三方,关键就是让中苏两个国家明白美国不可能不受威望、名誉和领导权损失的情况下放弃保护台湾的立场,这是在传递和强化一种已有的意图和义务,这种公开的仪式性的展示使美国真正投入到这一事业中来。
  
  方式三:边缘政策:对无具体底线的承诺边界的有度蚕食。(后面会提到)
  
  
  2、        在做出承诺之后,如何保证其可信度和持久性?
  
  维度一:可信与理性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无法掌握所有的事情和易于冲突或不可靠,而使对手相信我们的威胁。在1964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人们便提出关于在和平年代将动用核武器的权限给战区司令员甚至更低级别指挥官的建议,其动机在于在一场危机中,以军人的大胆取代文人的犹豫,或者至少在敌人看来是如此。一个法国著名的美国军事正常的评论家就曾称赞赫鲁晓夫“敏锐地理解了威慑政治学”,比如在联合国大会上拿起鞋子敲桌子,比如在和美国国务卿哈里曼的会谈中“非理性的情感爆发”都证明了这些,尽管大家几乎都不相信莫斯科会因为柏林而向美国发射原子弹,但是美国还是不得不充分意识到,正如赫鲁晓夫所做的,将出现一种非理性的自动机制,并引发盲目的和完全报复性的行动。
  关键在于让对手相信你的承诺可信!你是愿意以一些甚至不理智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承诺,最后使得自己在谈判或者威慑对手的过程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维度二:承诺之间的相互依赖
  一个国家会在很多地方做出很多承诺,同时这些承诺是相互依赖的,这样才能保证这些承诺的可信度和持久性。因为如果在一件事情上没有对自己的承诺做出反应,那么对手将不会相信你会在其他的事件的承诺中却有所反应。
  也就是本质上一个国家的威慑是依赖于其潜在威慑对象的预期,而这些一个个相互依赖的承诺及为其付出行动的决心到最后就是为了影响对方的预期,最终希望对手相信和认同自己的承诺的可信度和持久度!
  
  3、损害对手承诺的信用:不能轻易地做出判断!否则就将给对手提供一种威慑的资产!
  如果一方总是把A认作为是另一方不可缺失的势力范围或者领地,那么这一方的这种认识最终就将导致A真的成为了另一方的势力范围。例如美国向苏联表示他们将共产党中国视为与西伯利亚同等的地位,那么在这一地区或者针对这一地区的任何军事行动中,就是在告诉苏联人,美国已经意识到苏联会做出如同美国对西伯利亚入侵一样的反应,这反过来实际上是给了苏联一种相当有价值的威慑停止西方承诺的手段!更远的来说,同时这也是在帮助苏联巩固和稳定其势力范围,尽管这种巩固的成本将不得不按照西方的见解而做出一些其实不必要的增长,哪怕其实这些西方的见解只是烟雾弹,甚至我从这里似乎又看到了“星球大战”的影子,通过放出信号,把一些不涉及本国核心利益的范围和地区让给苏联,而苏联在高兴的同时又不得不在这些所谓的范围内布置自己的力量,最终使得自己不仅最后力量分散,在一些核心的战略地区没有足够的防卫力量,又使得自己为此付出极大的军备代价,最终被美国拖垮,所有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很有意义!
  
  4、规避对手承诺的手段:有度的蚕食!(边缘政策)
  大多数承诺在细节上都是模棱两可的。就如不论我们对于某个边界的承诺是多么地不容违背,但是双方都不可能在对方的几个喝醉酒的士兵摇摇晃晃地跨国界线侵入本国领土的第一时间发动一场战争。也就是说存在某种承诺门槛,低于它,承诺并不会运转,然而即使门槛本身也常常是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低级的事故或者试探性的活动,并将产生侵蚀承诺的策略,一方可能以一种含糊的方式来检验对方的承诺的严肃性,并在遇到抵抗时,假装并非故意或者未经授权,这样做既是为了防止对方做出反应,也是为了避免造成自己退缩的局面,随后慢慢扩大行动,以创设先例,取得通行或者擅自占地的权利,来削弱对方的承诺或者提高做出反应的门槛,只要不作出突然的,引人注目的和引起坚定反应的挑战就可以。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因为在此之前,苏联人在古巴玩这种游戏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他们却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对手承诺的底线,当对手真正忍无可忍并作出反应的时候,那么自己将不得不按照之前的协定放弃之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而且被冠上一个不守信的名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军备及其影响 - 书评